□文
▲耳葉番瀉葉
▲羅布麻葉
▲尖葉番瀉葉
▲狹葉番瀉葉
番瀉葉原產(chǎn)于國外,在清代以后引入我國藥用。番瀉葉之名見于王一仁的《飲片新參》中,其后的藥物文獻也多有記載。番瀉葉味甘、苦,性寒,為較常用的中藥。具泄熱行滯,通便,利水之功效;主治熱結(jié)積滯,便秘腹痛,水腫脹滿等。
番瀉葉商品均來源于進口,野生品及栽培品均有,2010年版《中國藥典》收載其來源為豆科植物狹葉番瀉葉或尖葉番瀉葉的干燥小葉。
狹葉番瀉葉,別名為印度番瀉葉、丁內(nèi)未利番瀉葉。原產(chǎn)于東非熱帶的近?;驆u嶼上,主產(chǎn)于紅海以東至印度一帶,現(xiàn)盛產(chǎn)于印度南端丁內(nèi)未利地區(qū),其別名亦源于此?,F(xiàn)埃及、蘇丹等地亦有產(chǎn)出。
狹葉番瀉,小灌木高達1m。葉為偶狀羽狀復(fù)葉,具5~ 8對小葉,小葉具短柄;小葉片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稍不對稱,兩面疏被毛至近無毛;托葉卵狀披針形??偁罨ㄐ蛞干?,花?;烤咭宦研伟酌撀?;花不整齊,萼片5,長卵形,不等大;花瓣5,黃色,倒卵形,下部2瓣較大;雄蕊10,上部3枚不育且小形,中部4枚等長,下部3枚向下彎曲,花藥略呈四方形,基部箭形;雌蕊彎曲呈鐮刀狀,子房具柄,疏被毛。莢果呈扁平長方形,長4~ 6cm,寬1~1.7cm,背縫的頂端有一突尖,果皮厚膜質(zhì),栗棕色,邊緣綠色,幼時疏被白毛,后漸脫落。種子4~7,略呈長方形而扁,凸出于果皮,清晰可見?;ㄆ?~12月,果期翌年3月。
尖葉番瀉葉,別名為埃及番瀉葉,主產(chǎn)于埃及的尼羅河中上游地區(qū),因其由亞歷山大港輸出,故又稱為亞歷山大番瀉葉,現(xiàn)我國廣東省、海南省及云南西雙版納等地均有栽培。
尖葉番瀉,與狹葉番瀉相似,主要不同點有:小葉4~8對,小葉片長卵圓形,長1.3~1.7cm,寬0.7~1.4cm,先端急尖或有棘刺,葉基不對稱,全緣,兩面均有細短茸毛。莢果較寬,寬2~2.5cm,先端尖突微小,不顯,含種子6~7枚。
狹葉番瀉葉在開花前摘下葉片,鋪開陰干后用水壓機打包;尖葉番瀉葉則在9月間果實成熟時,剪下枝條摘取葉片曬干,按全葉與碎葉分別包裝。番瀉葉以色綠、無黃葉、少枝梗及少雜質(zhì)者為佳。
附表 番瀉葉與混亂品的鑒別要點
狹葉番瀉葉呈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5~5cm,寬0.4~2cm,葉端急尖,葉基稍不對稱,全緣。上表面黃綠色,下表面淺黃綠色,無毛或近無毛,葉脈稍隆起。革質(zhì)。氣微弱而特異,味微苦,稍有黏性。
尖葉番瀉葉呈披針形或長卵形,略彎曲,葉端短尖或微突,葉基不對稱,兩面均有細短毛茸。以葉形狹尖、完整、色綠者為佳。
耳葉番瀉葉為豆科植物耳葉番瀉葉的干燥小葉。本品呈長橢圓形或倒卵形,長1~2.5cm,寬0.5~2cm,全緣,葉端鈍圓或微凹而具有刺突,基部對稱或不對稱。上表面黃綠色,下表面灰綠色,兩面均有較多的茸毛,主脈突出,其基部及小葉柄處茸毛多而密。氣微,味微苦,稍有黏性。
羅布麻葉為夾竹桃科植物羅布麻的葉。本品呈橢圓狀披針形至卵狀矩圓形,長2~5cm,寬0.5~2cm,深綠色或灰綠色,葉緣具細齒,葉端鈍圓,有短的小突尖,基部圓形,葉柄短。主脈突出,側(cè)脈細密,多在10對以上。氣微,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