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山慈菇與光慈菇均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jié)的功效,但其在來源、性狀和主要成分方面均不同。這兩個藥物本不是臨床常用藥,但近來山慈菇在臨床上常用于治療腫瘤,在處方中常有應(yīng)用。而光慈姑具小毒,用量一般不超過9g,目前臨床用量很小。由于兩者名稱相似,而且光慈菇有小毒,應(yīng)在調(diào)配處方和用量上特別注意?,F(xiàn)將山慈菇和光慈菇兩種中藥作一比較。
山慈菇為蘭科植物杜娟蘭、獨蒜蘭或云南獨蒜蘭的干燥假鱗莖。前者習(xí)稱“毛慈菇”,后二者習(xí)稱“冰球子”。杜鵑蘭生于山坡及林下陰濕處,主產(chǎn)于四川、貴州等地。獨蒜蘭生于海拔630~3000m的林下或溝谷旁有泥土的石壁上。主產(chǎn)于貴州等地。
光慈菇為百合科植物老鴉瓣干燥的鱗莖。生于山坡草地或路邊。分布于遼寧、陜西、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
杜鵑蘭,陸生植物。假鱗莖聚生,近球形,粗1~3cm。頂生1葉,很少具2葉;葉片橢圓形,長達45cm,寬4~8cm,先端急尖,基部收窄為柄?;ㄝ銈?cè)生于假鱗莖頂端,直立,粗壯,通常高出葉外,疏生2枚筒狀鞘;總狀花序疏生多數(shù)花;花偏向一側(cè),紫紅色;花苞片狹披針形,等長于或短于花梗(連子房);花被片呈筒狀,先端略開展;萼片和花瓣近相等,倒披針形,長3.5cm左右,中上部寬約4mm,先端急尖;唇瓣近匙形,與萼片近等長,基部淺囊狀,兩側(cè)邊緣略向上反折,前端擴大并為3裂,側(cè)裂片狹小,中裂片長圓形,基部具1個緊貼或多少分離的附屬物;合蕊柱纖細,略短于萼片?;ㄆ?~8月。
獨蒜蘭,陸生植物,高15~25cm。假鱗莖狹卵形或長頸瓶狀,長1~2cm,頂生1枚葉,葉落后1杯狀齒環(huán)。葉和花同時出現(xiàn),橢圓狀披針形,長10~25cm,寬2~5cm,先端稍鈍或漸尖,基部收狹成柄抱花葶?;ㄝ沩斏?朵花?;òL圓形,近急尖,等于或長于子房;花淡紫色或粉紅色;萼片直立,狹披針形,長達4cm,寬5~7mm,先端急尖;唇瓣基部楔形,先端凹缺或幾乎不凹缺,邊緣具不整齊的鋸齒,內(nèi)面有3~5條波狀或近直立的褶片?;ㄆ?~5月,果期7月。
光慈菇,具鱗莖草本,鱗莖卵形,橫徑1.5~2.5cm,外層鱗莖皮灰棕色,紙質(zhì),里面生絨毛。葉1對,條形,長15~25cm,寬3~13mm;花葶單一或分叉成2,從一對葉中生出,高10~20cm,有2枚對生或3枚輪生的苞片,苞片條形,長2~3cm?;?朵,花被片6,矩圓狀披針形,長1.8~2.5cm,白色,有紫脈紋,雄蕊6,花絲長6~8mm,向下漸擴大,無毛,花藥長3.5~4mm;子房長橢圓形,長6~7mm,頂端漸狹成長約4mm的 花柱。蒴果近球形,直徑約1.2cm。
毛慈菇,呈不規(guī)則扁球形或圓錐形,頂端漸突起,基部有須根痕。長1.8~3cm,膨大部直徑1~2cm。表面黃棕色或棕褐色,有縱皺紋或縱溝,中部有2~3條微突起的環(huán)節(jié),節(jié)上有鱗片葉干枯腐爛后留下的絲狀纖維。質(zhì)堅硬,難折斷,斷面灰白色或黃白色,略呈角質(zhì)。氣微,味淡,帶黏性。
冰球子,呈圓錐形,瓶頸狀或不規(guī)則團塊,直徑1~2cm,高1.5~2.5cm。頂端漸尖,尖端斷頭處呈盤狀,基部膨大且圓平,中央凹入,有1~2條環(huán)節(jié),多偏向一側(cè)。撞去外皮者表面黃白色,帶表皮者淺棕色,光滑,有不規(guī)則皺紋。斷面淺黃色,角質(zhì)半透明。
功能主治:味甘、微辛,性涼,清熱解毒;化痰散結(jié)。主治癰疽惡瘡,瘰疬結(jié)核,咽痛喉痹,蛇、蟲咬傷。
光慈菇,球莖呈不規(guī)則短圓錐形,直徑0.7~2cm,高1~1.5cm ;頂端漸尖,基部呈臍狀凹入或平截。表面黃白色或灰黃棕色,光滑,一側(cè)為基部至頂端的縱溝。質(zhì)堅硬,碎斷面角質(zhì)樣或略帶粉質(zhì),類白色或黃白色。味苦而微麻。
功能主治:味甘,性寒,有小毒散結(jié),化瘀。主治咽喉腫痛,瘰疬,癰疽,瘡腫,產(chǎn)后淤滯。
▲云南獨蒜蘭
▲杜鵑蘭
▲獨蒜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