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祥
摘要:中庸思想是中西方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孔子和亞里士多德都提出了中庸的思想,二者的中庸思想既有相同之處,也有明顯的差異。本文從他們中庸思想形成的歷史背景出發(fā),比較了二者思想的異同,對于當代解決社會矛盾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孔子;亞里士多德;中庸思想
中庸思想是中西方思想文化中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它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東方,孔子(公元前551—479)在古老的文明國度里提出了中庸的思想,對當時及以后的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西方,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在前人的思想上進一步深化總結(jié),系統(tǒng)的提出了中庸的思想,對西方的文明事業(yè)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活在兩個不同文明國度里的偉人,都提出了“中庸”的思想,那么他們的中庸思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下面,我們就孔子和亞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進行比較。
一、中庸思想形成的歷史背景
1.中庸思想形成背景的相同之處
孔子和亞里士多德都生活在社會大變革的動蕩時期??鬃由畹臅r期正處于奴隸制解體封建制形成的時期,舊的社會體制的變革和文化解體的階段,對于古老文化的反思,對于社會實踐的總結(jié),使孔子中庸思想的醞釀形成,而亞里士多德也生活在城邦制度的由盛轉(zhuǎn)衰的時期。他們都處于一種新舊社會矛盾交替之際,階級矛盾激化之際,所以他們都根據(jù)當時的社會狀況,為了緩和階級和社會矛盾而提出一種新的思想和學說。
從思想淵源看,他們中庸思想的提出也具有共同點。在上古時代,人們以旗為號召,旗經(jīng)常插在人們集體活動的中心位置,反應了“中”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而這已沉淀成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傳統(tǒng),從而形成了中庸的思想。在古希臘的時期,人們把中道的要求作為神諭刻在全希臘精神崇拜的中心——德爾斐神廟上,這表明古希臘在很早的時期就有了“中”的思想。因此,孔子和亞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的提出都有共同的思想淵源。
2.中庸思想形成背景的不同之處
孔子和亞里士多德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和國內(nèi)的經(jīng)濟政治結(jié)構(gòu)不同。中國屬于一個內(nèi)陸型的國家,四周為高山、河流、沙漠,幾近封閉,而小農(nóng)經(jīng)濟長期在中國占據(jù)主導的位置,基本是自給自足,而很少與外界交流,血緣聚集性逐漸形成統(tǒng)一的政權結(jié)構(gòu),所以孔子的中庸思想是以“禮”和“仁”為核心。古希臘屬于沿海型國家,鍛煉了國民堅強、勇敢、冒險的精神,而對外商品的交流,養(yǎng)成了人們公正、公平的意識,所以亞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是以“理性”和“法制”為中心的。
二、孔子和亞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相同點
1.將中庸作為一種美德
孔子對中庸很推崇。他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1]P163他認為中庸是職高的德,是很高的境界,一般人是達不到的。那么什么是中庸呢?中庸的標準又是什么呢?子貢問孔子:“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痹唬骸叭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保?]P289在這里,孔老夫子為我們揭示了中庸的內(nèi)涵“適度”,“過”和“不及”都是錯的,只有適度才是中庸,只有不偏不倚才能做到中庸。古代的舜之所以受到人民的愛戴就是因為他“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那么中庸的標準是什么呢?那就是“周禮”。“禮乎禮,夫禮所以致中也”,因此,“禮”在孔子的中庸思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鬃颖救耸欠浅W鸲Y守禮的,“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飯。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君命召,不俟駕行矣?!保?]P264孔子認為君子也是要學會適度才能稱之為君子,孔子說:“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質(zhì)樸勝過文采,文采勝過了質(zhì)樸,都不稱為君子,只有質(zhì)樸和文采都適度,才是君子,才有崇高的美德。
亞里士多德在探討“什么是美德”時,在《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中說“德性處理情感和行動,處理得過度是錯,處理的不及,要被譴責,唯有適中是對,并被稱贊——那么,德性就必定是一種志在求適中的中道?!蓖瑫r,“我們必須注意,過度和不及,均足以敗壞德性……惟有適度可以產(chǎn)生、增進、保持體力和健康,節(jié)制、勇敢及其他的德性,也正是這樣?!蓖瑫r,他也認為世上存在三種行為,但有兩種行為是惡的,就是過度和不及,只有中道才算是美德,而美德也是以中道為目的的。他舉例說:“勇敢是中庸,因此是美德,但過度的中庸就是魯莽,因此是惡行。同樣不及的中庸就是怯懦,因此也是惡行?!币虼耍趤喞锸慷嗟驴磥?,中庸是最高的德性,要達到這種境界行為要做到適度。
2.都包含了哲學思想
孔子認為中庸要做到適度,不偏不倚,過和不及都不是適度,也變化和曲解了事物的性質(zhì)。這就體現(xiàn)了哲學上的度、質(zhì)和量的關系,包含了質(zhì)量互變的規(guī)律??鬃拥闹杏顾枷胍搀w現(xiàn)了發(fā)展的觀點,在實際中把握“適度”??鬃诱f:“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保?]P344要時時不失于中道,那就時而狂時而狷??鬃诱f:“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膳c適道,未可與立??膳c立未可與權?!保?]P245(子罕篇第九)也體現(xiàn)了哲學上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想,可以共同向?qū)W但未必可以共同向道,可共同向道,到未必可以共同強力不變,可共同強力不變,但未必可以和他權衡輕重。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也是方法論的體現(xiàn)。由此可見,孔子的中庸思想包含了深刻的哲學思想。
同樣,亞里士多德的中庸的思想也體現(xiàn)了哲學的辯證法和方法論。他提出的中庸思想,也是堅持了適度的觀點,體現(xiàn)了度的哲學思想。在中道原則上,他也提出了絕對中道和相對中道。他認為,絕對中道是客觀事物的中道,它在距離兩端時是相等的,例如,10較大,2較小,那么6就是事物的中道,或稱數(shù)學的中點,因為6與10的距離與6與2的距離都等于4。相對的中道是對人而言的中道,是指不太多,也不太少,雖然它處于兩個極端的中間,但不是數(shù)學的中點,而是適度的居間者,它是因人因場合而異的。比如有一個人吃10個包子太多,吃2個太少,那么這個人吃6個就剛好嗎,不一定,如果是普通的男子,可能吃5個剛好,如果是飯量大的,要吃8個。于此可見,中庸并非處于兩個極端的中間,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所以亞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也包含著哲學思想。
3.都反對折衷主義
有人認為孔子和亞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有調(diào)和主義的色彩在里面,所以他們屬于折衷主義,其實這種思想是錯誤的。折衷主義的實質(zhì)是在各種不同的觀點,尤其是絕對對立的觀點中求取中道。折衷主義并沒有自己獨立的觀點,它只是把各種不同的觀點機械的拼湊而已。中庸主義不是折衷主義,“是事物內(nèi)部存在著的相互對立相互依賴的矛盾雙方,在某一點或某一個方面因?qū)α⒔y(tǒng)一而達成的平衡及真實的和諧一致,反應的是事物存在和發(fā)展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6]P19
孔子是反對折衷主義的,他認為折衷主義是“好好先生”,這就是所謂的“鄉(xiāng)愿”,“鄉(xiāng)愿,德之賊也?!笨鬃犹岢龅摹熬雍投煌?,小人同而不和”,是指君子保持著自己的觀點而并非一味的聽從他人的觀點,但同時也接納他人的觀點,保持和諧,不搞對抗,而小人卻恰恰與此相反。
亞里士多德也是反對折中主義的。亞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要求做任何事要適度,但并非是指對與錯、是與非的中間位置,即不是對與錯、是與非的折衷與調(diào)和,它有嚴格的界限,與不分對錯、是非的折衷主義是不同的。他特別強調(diào)了中庸只能在德性的意義上使用,而反對在惡性中去尋找中庸。
4.都有局限性
孔子和亞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都是在當時社會矛盾激化,各種文化系統(tǒng)和結(jié)構(gòu)面臨著解體的情況下,為了緩解社會矛盾,維護國家的穩(wěn)定和諧的局面,在對古文化的反思和尋根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庸的思想,因此,他們的思想都帶有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而服務的,同時,他們由于自身階級和歷史條件的局限性,他們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局限性。例如,孔子提出的中庸思想是以“禮”為核心的,他是用“禮”來使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人民從而服從階級統(tǒng)治,亞里士多德也是為了維護搖搖欲墜的古希臘的城邦制度而發(fā)展了中庸的思想。
三、孔子和亞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不同點
1.中庸思想的標準不同
孔子把“禮”作為合乎中庸思想的標準?!皬纳鐣w制上說,禮是五倫實體;從人際關系上說,禮是五倫秩序;從個人道德上說,禮是仁之情懷。”[7]P30孔子說:“上好禮,則民易使也”,統(tǒng)治者如果能知好禮,在下的民眾就易于使命了。這樣,民眾才能更好的遵循適度,也才會達到中庸。有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奔从凶诱J為禮的運用貴在能和。先王就是用禮解決大小的事情的,但如果只知道要和,而不以禮作為節(jié)限,也就行不通了。表明了要“以禮促和”但要注意禮的適度運用,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以禮治國,才能使上上下下以禮相待,做事情適度,這樣就會形成一個其樂融融的封建大家庭。
亞里士多德把“法”作為合乎中庸思想的標準,而法所要求的就是“公正”,他事事要合乎法律的規(guī)定,要求事事要公正,也只有公正,才能使人們的品質(zhì)和行為符合法律的要求。他說:“公正自身是一種完美的德性,……在各種德性中,人們認為公正是最主要的……公正集一切德性之大成……在各種德性之中,惟有公正是關心他人的善?!保?]P103只有做到公正,才能使得事事合乎法律的規(guī)范,也才能做到中庸。
2.中庸思想的側(cè)重點不同
孔子的中庸思想側(cè)重于人性,將中庸作為處理人和人之間的法則,講究人與人之間要掌握“度”。中國古代哲學主要是研究“人”,孔子的中庸思想也主要講的是人性。君與臣之間,朋友之間都要講究交往的“度”,對待上級太過親密則是諂媚,對待下屬太過嚴厲則是刻薄,朋友之間也要掌握度,不要太近也不要太遠。同樣,中國古代講“天人合一”,人類和大自然之間的關系也是遵循度的原則,我們與自然界的聯(lián)系太過緊密了,就會肆意開發(fā)自然資源,破壞原有的生態(tài);我們與自然界的聯(lián)系太過疏遠了,就不能了解自然的奧秘,更好的服務我們的經(jīng)濟發(fā)展。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相處都是要掌握好度,做好中庸。
亞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yún)s更多的是注重求知。古希臘的文化傳統(tǒng)歷來是注重求知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曾經(jīng)說過“德性即知識”,培根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指出德性的形成需要經(jīng)驗和時間,德性來自于后天的教育,它不是先天形成的,需要不斷的學習知識才能培養(yǎng)德性,也才能達到中庸。
3.在社會實踐上的不同
孔子崇尚禮制,提倡德治,注重對人性的探究,使的中國古代走上了一條尋求宗法制下的和諧的封建社會的道路,強調(diào)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行為選擇要符合社會的禮制規(guī)范,個人的利益要以國家的利益為前提,要安分守己,遵循五倫規(guī)范,一切要合乎中庸之道。他的中庸思想反映到國家政體上形成了中央集權的統(tǒng)一制國家。
亞里士多德崇尚法治,注重對知識的探究,是古希臘國家走上了一條尋求社會公正、建立法制和民主的國家的道路。亞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反映到政體上即“主張中產(chǎn)階級執(zhí)政”,他認為“由中產(chǎn)階層構(gòu)成的城邦必定能得到最出色的治理,這完全符合城邦的自然本性。這類公民在各個城邦中最安分守己的,因為他們不會像窮人那樣覬覦別人的財富,也不會像富人那樣引起窮人的覬覦……顯然,最優(yōu)良的政治共同體應由中產(chǎn)階級執(zhí)掌政權。”[9]P137他的中庸思想反映到國家政體上形成了中產(chǎn)階級執(zhí)政的城邦制度。
孔子和亞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他們分別對東西方的文化以及人們的文化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產(chǎn)生了影響。無論過去、現(xiàn)在還是未來,他們的思想的異同對于解決當前社會矛盾以及文化問題都有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錢穆.論語新解.庸也篇[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9
[2]錢穆.論語新解.先進篇[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9
[3]錢穆.論語新解.鄉(xiāng)黨篇[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9
[4]錢穆.論語新解.子路篇[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9
[5]錢穆.論語新解.子罕篇[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9
[6]余仕麟.孔子“中庸”思想與亞里士多德“中道”思想之比較[J].北京大學學報,2003
[7]姚玉香.孔子與亞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比較研究[J].白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1):16
[8]苗力田.編亞里士多德選集·倫理學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9]亞里士多德.政治學.第四卷11[M].顏一、秦典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