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不由得”的語法化和主觀化

      2011-11-01 03:32:50范振強
      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11年11期
      關鍵詞:情態(tài)現(xiàn)代漢語副詞

      范振強

      (浙江工商大學外國語學院,杭州 310018)

      “不由得”的語法化和主觀化

      范振強

      (浙江工商大學外國語學院,杭州 310018)

      副詞“不由得”是由“不由”加上后綴“得”發(fā)展而來的。在現(xiàn)代漢語里,“不由得”逐漸主觀化,從最初客觀地表述句子主語的情態(tài)逐漸演變出表達說話人主觀判斷的意義,這一過程符合語義演變主觀化的一般規(guī)律。

      不由得;不由;語法化;主觀化

      現(xiàn)代漢語存在許多“不V得”格式,比如“不曉得”“不舍得”“不記得”等,這些格式的句法構造通常為“不+V得”,且多有與之相應的肯定形式如“曉得”“舍得”“記得”等。但“不由得”則比較特殊,它在語義和用法上與“不由”有許多相通之處,它們都是副詞,都可以表示“情不自禁”的意義。不過,“不由得”既可以出現(xiàn)在主語前也可以出現(xiàn)在主語后,而“不由”則通常只用于主語后,這說明“不由得”語義的虛化程度更高。本文希望從“不由得”的來源入手,考察其語義演變的軌跡,以對“不由得”與“不由”以及其他“不V得”格式在句法功能上的差異作出解釋。

      一、“不由”與“不由得”

      從來源看,“不由得”表示“情不自禁”的語義不是通過對“由得”的否定而來,而是通過在“不由”后面添加“得”而來。“不由得”最早出現(xiàn)在北宋,《朱子語類》中即有不少用例:①本文的例句均引自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謹致謝意。

      (1)用舍是由在別人,不由得我;行藏是由在那人,用舍亦不由得我。

      (2)如禮,古人這身都只在禮之中,都不由得自家。

      (3)“欲罷不能”,如人行步,左腳起了,不由得右腳不起。這些句子中“由”還是一個動詞,“不由得”仍是個動詞性短語,表示“不能任由……”。元朝沒有檢索到“不由得”的用例,一直到明朝中期“不由得”都出現(xiàn)得不多。明末清初文獻中“不由得”大量出現(xiàn),其“情不自禁”的語義也在這時開始出現(xiàn)。值得注意的是,動詞短語“不由(不允許)”正是在這個時期衍生出“不自禁”的語義,從而逐漸語法化為副詞“不由”的[1]:

      (4)雖然也顛鸞倒鳳喜非常,覷形容不由心內慌(《初刻拍案驚奇》)。

      (5)黃滾在陷車中,看見帥府堂依舊,誰知今作犯官,睹物傷情,不由淚落(《封神演義》)。

      (6)宋江道:“我喪了父母,也不如此傷悼,不由我連心透骨苦痛!”(《水滸全傳》)

      可以推知,動詞短語“不由得”并不是通過對“由得”的否定而衍生出“情不自禁”的語義的。其原因有二:首先,“不由得”語義變化的時期正是“不由”演變出“不自禁”意義的時期,“不由得”既然與“不由”語義和功能都基本相同,它就不太可能會舍近求遠,由否定詞“不”加上“由得”發(fā)展而來。前面談到,“不由得”出現(xiàn)之初是一個動詞性結構,明末的“不由得”也有類似“不由”的動詞性用法,這種“不由得”多出現(xiàn)在否定結構中,如:①早期的文獻常常“不由得”“不由的”“不由地”不分,本文統(tǒng)一稱之為“不由得”,下同。

      (7)女孩兒家不知個好歹,不由的你不驚喊起來(《初刻拍案驚奇》)。

      (8)宣教此時任是奢遮膽大的,不由得不慌張起來,道:“我卻躲在那里去?”(《二刻拍案驚奇》)

      (9)武行者看自己面前,只是一碟兒熟菜,不由的不氣(《水滸全傳》)。

      可見,在“不由”從動詞性結構虛化為副詞的明末,“不由得”大量出現(xiàn)?!安挥傻谩睆囊粋€保留一定動詞性的詞語演變?yōu)橐粋€相當于副詞的成分,這一過程也與“不由”基本一致,因而可以推斷,“不由得”與“不舍得”“不曉得”等結構不同,它來源于“不由+得”而非“不+由得”。

      判定“不由得”的“情不自禁”語義來自“不由”的另一個原因是,在當時和以后的文獻中,“由得”這樣的格式都極少見,因此從使用頻率上看,也不存在通過“不+由得”的途徑形成副詞“不由得”的客觀條件。

      二、“不由得”出現(xiàn)和擴展的原因

      考察清朝文獻中表示“不自禁”的“不由”和“不由得”的分布范圍,有的基本都用“不由得”,有的基本都用“不由”,還有的二者互相混用,總的說來,“不由得”在數(shù)量上更占優(yōu)勢,表1列出的是表示“不自禁”義的“不由”和“不由得”在部分文獻中的數(shù)量,從中可以看出它們在使用頻率上的差異。

      表1 “不由”與“不由得”出現(xiàn)頻率對照表

      “不由得”來自“不由”,作為一個后起的結構,它在使用頻率上反倒超過“不由”,筆者認為這同“由”的多義性有關。從否定格式“不由”發(fā)展為表示“不自禁”意義的副詞“不由”,這只是“由”語義衍化的一個分支。在“不由”語法化的過程中,“由”本身的動詞義和介詞義并沒有消失,而是仍然保留著,所以“不由”也可以同時是一個“不+由”的否定格式,多義可能帶來語義的混淆。比如“不由NP不VP”和“不由NPVP”表面看是兩個意義相反的結構,實際上常常表達相同的語義:

      (10)a.不由我不落淚

      b.不由我落淚

      這兩個句子都可以表示“我控制不了自己落淚”的意思,a的“不由”是動詞結構,表不允許,b中“不由”相當于副詞,表示“不自禁”。這樣一個結構身兼數(shù)職,甚至表達相反的意思,顯然不利于語言的有效使用,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引入其他形式來分擔某個義項也就成了必要。在清朝文獻中,表示“不自禁”語義的除了“不由”和“不由得”,還有“不因不由”或“不禁不由”等格式,這正體現(xiàn)了在語言內部試圖給“不由”的語義“分流”的一種努力:

      (11)小山問起若花為何遠出之故,若花把立儲被害各話說了,那眼淚不因不由就落將下來(《鏡花緣》)。

      (12)惡賊到了此時,恍恍惚惚,不因不由跟著,彎彎曲曲來到一座殿上(《七俠五義》)。

      (13)又喜得先從褚大娘子口里得了那鄧九公的性情,因此順著他的性情,一見面便合他快飲雄談,從無心閑話里談到十三妹,果然引動了那老頭兒的滿肚皮牢騷,不必等人盤問,他早不禁不由口似懸河的講將起來(《兒女英雄傳》)。

      (14)不想姑娘你果然就自己不禁不由的把報仇這句話說出來了(《兒女英雄傳》)。

      “不因不由”和“不禁不由”都是在“不由”上添加一個同義結構來表達“不自禁”的意義,與這種方法相比,在“不由”后面加上能性補語“得”,結構上更簡明。當然,最重要的是,“得”表達的是一種可能性,而“不自禁”就是對控制自己的可能性進行否定,即“不能控制自己”,因此,“不由”后面加上“得”在語義上也更符合表達的需要。正是由于形式上的簡潔和語義上的契合,促使“不由得”取代“不因不由”和“不禁不由”等形式逐漸成為表示“不自禁”意義的主要詞語。

      從“不由得”和“不由”的語義分布看,清朝文獻中“不由”還可以兼表“不允許”和“不自禁”兩種含義,“不由得”則主要表示“不自禁”:

      (15)雪漁道:“不由你不想,家里哪里有這么大的桌子呢(《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

      (16)少爺蕭銀龍?zhí)幵谶@個光景,真是英雄氣短,[不由得]打了一個唉聲(《三俠劍》)。

      從形式上看,放在NP前的“不由得”可以認為還保留有一定的動詞義,對NP仍施加有一些影響,如例(7);而當它放到NP后,其語義就主要針對謂語動詞,更傾向于表達實施VP的情態(tài)。清朝的“不由得”基本都采用“NP+不由得+VP”的格式,動作主體NP放在句首,“不由得”直接放在VP前面,表示NP不自禁地實施VP的情態(tài),這一重新分析的過程與“不由”的語法化過程一致[1]。①這種情況只有極少數(shù)的例外:口里說著,不由得那身子隨了張姑娘站了起來,跟著就走(《俠女奇緣》)。不由得那眼睛便落下幾點珠淚來(《續(xù)濟公傳》)。從限定名詞性詞語到修飾謂詞性詞語,這種句法位置的變化促使“不由得”完全語法化為一個副詞,隨著“不由得”語義的日益虛化,許多情況下,它只是一個單純描摹情態(tài)的成分,即使省略,也不會影響句子的基本意義,例如:

      (17)前言不表,單說惡棍羅似虎,自從廂房回到自己的臥房,不由得悶悶不樂,坐在炕上,耷拉著臉(《施公案》)。

      (17’)前言不表,單說惡棍羅似虎,自從廂房回到自己的臥房,悶悶不樂,坐在炕上,耷拉著臉。

      (18)甘媽媽聽了“艾虎”二字,不由得一愣,不覺的順口失聲道:“怎么也叫艾虎呢?”(《七俠五義》)

      (18’)甘媽媽聽了“艾虎”二字,一愣,不覺的順口失聲道:“怎么也叫艾虎呢?”

      (19)阿小妹聽了這一大篇說話,心上不由得吃了一驚(《九尾龜》)。

      (19’)阿小妹聽了這一大篇說話,心上吃了一驚。

      三、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不由得”

      現(xiàn)代漢語里“不由”仍保留著“不允許”的動詞性用法,“不由得”則基本只表示“不自禁”。②我們在北大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收集到“不由得”1045例,表示“不允許”含義的只有36例,而這36例基本上都是“不由得+ NP+不+VP”表示“情感上不能控制”,如:比較起這種女勞動者把流汗和吃飯打成一片的情形,不由得我們不對這種人充滿尊敬與同情(《沅陵的人》)。就句法位置而言,“不由得”仍以主語后謂語前為常,同時,語義和功能的單一化使“不由得”的情態(tài)義進一步加強,也為它的句法位置帶來更大的靈活性,它可以放在NP的后面,或者出現(xiàn)在NP充當兼語的結構中,有時候,它甚至可以單用,如:

      (20)這庫兵言談,大異于往日,不由得兩個人追問他的歷史(《煙壺》)。

      (21)受到甘格這一番話影響的,首先是東尼,不由得又令他回到那個解不開的心結(《東尼!東尼!》)。

      (22)他頭低下來,和她臉對了臉;悄悄地用她的五官來丈量自己的五官,眼對眼、鼻對鼻、口對口……不由得,他長長地伸出了舌頭(《賈平凹的情感歷程》)。

      “NP不由得VP”最初針對的是確指的對象,在有的語境下,NP的所指對象不需要說出來或者無法說出來,這時說話人就可能用不定指的“人(們)”或“你”來指稱NP,這種情形通常出現(xiàn)NP用作使役動詞的賓語的格式中,如:

      (23)文學藝術從來就有諷刺教會、譏笑貴族的傳統(tǒng),戈雅這些畫使人們不由得會想起西班牙最偉大的作家塞萬提斯的名著《堂吉訶德》(《戈雅:西班牙王室的朝臣與叛逆》)。

      (24)烏鴉落在廟坪光禿禿的棗村上,哇哇地叫喚著,聽起來叫人不由得毛骨悚然(《平凡的世界》)。

      (25)由郁鈞劍等三人主持的晚會,以出自部隊官兵之手的新春聯(lián)作串連詞,他們彼唱此和,既表達出人們想說而說不出來的心里話,又有文化意蘊,形成一條貫穿整場晚會的情感流,不由得使你看完這個作品還想看下一個作品(人民日報1995)。

      “NP不由得VP”中,如果NP為確指對象,“不由得”修飾VP,句子敘述的是NP實施VP的情狀,而當NP成為泛指的“人(們)”或“你”后,“不由得”所表達的情態(tài)義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其所針對的對象,這時說話人其實是通過把所指對象泛化來使自己置身其中,表達的是自己對事件情狀的一種主觀判斷,上述句子中“不由得”所表述的情態(tài)與其說是其中的“人(們)”“你”產(chǎn)生的,不如說是說話者自身的感受。

      Traugott指出一個語言成分的語法化過程往往伴隨著這一成分的主觀化,其中很重要的表現(xiàn)就是由客觀意義變?yōu)橹饔^意義,從句子主語變?yōu)檠哉咧髡Z[2-3]。主觀化過程中,說話人觀察的視角從置身事外到介入其中,就“NP不由得VP”結構而言,NP的泛化使得句子所敘述的事件成為說話人的一種主觀感受,“不由得”所表達的情態(tài)義也從針對客觀的NP轉向針對主觀的“我”,“NP不由得VP”中,NP實施VP這一行為就成為“我”的主觀認識和看法,句子其實相當于“我不由得判斷‘NPVP’”?!安挥傻谩钡恼Z義從針對客觀事態(tài)到針對主觀認識的變化反映了語義演變的一般規(guī)律,即從行域發(fā)展到知域[4]。

      在“不由得”的語義從表述客觀情態(tài)逐漸衍生出表達主觀判斷的過程中,如果句中的NP是表人的詞語,“不由得”的情態(tài)義在一定程度上仍可以看作是針對NP的,因而“不由得”的理解常常存在著針對句子主語和針對言者主語兩種可能。如果“不由得”的語義進一步虛化,甚至可以用在NP為非人名詞,甚至是某種客觀情形的句子,這種情況下“不由得”就只能理解為是一種主觀判斷義了,比如:

      (26)一簽在手,頗感溫馨,濃郁的書香和文化味不由得陡添你閱讀興趣(人民日報1995)。

      (27)然而,一走進5號碼頭邊那座灰色小樓的大門,空氣不由得凝重起來(人民日報1996)。

      (28)中央軍委擴大會議的議題不由得轉到了糧食問題上(《中國戰(zhàn)略導彈部隊的誕生》)。

      (29)……惟獨我們什剎海,全湖都凍住了,進一步干冷,冰面不由得猛地膨脹,又脹不出去,因而發(fā)出這樣一種苦悶而欲求解脫的吼聲,偏這后海一帶又極為攏音,所以聽來這樣驚心動魄(《冰吼》)!

      (30)郭芙跟著父母,本來到處受人尊重,此時相形之下,不由得黯然無光,除了武氏兄弟照常在旁殷勤之外,竟無一人理她(《神雕俠侶》)。

      上述例子中,句子的主語大多是客觀事物,它們不可能有自主的情態(tài),最后一例的主體“郭芙”雖然是人,但無法控制環(huán)境的“黯然無光”,因而句中的“不由得”不可能是句子主語所出現(xiàn)的情狀,而只能理解為是句外的“言者”所感受的情狀。這些句子針對某個事件或某種情形,表明這個事件或情形的出現(xiàn)使得說話人情不自禁得出感受。正是因為說話人將自己置身于場景之中,表達對事件變化的主觀情態(tài),因而句子會帶上強烈的主觀情緒。如果把這些句子中的“不由得”去掉,句子也能說通,但只是敘述一個事件或一種情況,不再帶有說話人的情感色彩。

      總之,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不由得”語義更為虛泛,句法位置也更自由。隨著句子越來越傾向于表達說話人的主觀感受,“不由得”也逐漸從表達句子主語的主觀情態(tài)轉向表達言者主語的主觀認識,這種轉變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非生命體主語的出現(xiàn)。

      四、結束語

      本文討論副詞“不由得”的語義演變及其在演變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的主觀化的特征,這種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副詞“不由得”是“不由”加上后綴“得”構成的。“不由得”和“不由”都可以表達“情不自禁”的語義,而作為一個后起結構,“不由得”在使用頻率上反倒超過“不由”,是因為“不由”的語義過于繁雜,可能帶來意義的混淆,需要有新的形式對其多義進行分流。另外,在“不由”后加上表示可能性的“得”也突顯了“情不自禁”語義中對可能性的否定意味?,F(xiàn)代漢語中“不由得”的主觀性進一步增強,其主體對象不再是句內主語,而是逐漸轉移為說話人本身,語義的變化也帶來句法的相應變化,這一變化體現(xiàn)了主觀化的一般規(guī)律。

      [1]肖治野.淺析副詞“不由”的語法化[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7(2):117-119.

      [2]Traugott E C.Subjectification in grammaticalization[C]//Wright D S.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31-54.

      [3]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268-275.

      [4]沈家煊.復句三域“行、知、言”[J].中國語文,2003 (3):195-204.

      Abstract:“can'thelpcannotbut”consists of the adverbial“buyou”and the suffix“de”.As a verb phrase,its original meaning gradually bleached and became an adverb presenting mainly modal meaning which was on the track of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buyou”.In contemporary Chinese,the“can'thelpcannotbut”construction manifests subjective assertion rather than just objectively expressing modality,going further towards subjectification.

      Key words:buyou;can'thelpcannotbut;grammaticalization;subjectification

      On Grammaticalization and Subjectification of“Can'thelpcannotbut”

      FAN Zhen-qi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H14

      A

      1674-8425(2011)11-0096-04

      2011-04-07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項目“漢語虛詞的行域、知域、言域考察”(10YJC740110);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研究課題成果(2011N180);浙江工商大學校級重點課題(X11-24)。

      范振強(1980—),男,山東即墨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英漢語言對比研究。

      (責任編輯 范義臣)

      猜你喜歡
      情態(tài)現(xiàn)代漢語副詞
      The Wheels on the Bus
      副詞“好容易”及其詞匯化成因
      情態(tài)副詞“說不定”的情態(tài)化研究
      “楞”“愣”關系及“楞”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地位
      表示“推測”的情態(tài)動詞
      表示“推測”的情態(tài)動詞
      評《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
      現(xiàn)代漢語中詞匯性的性范疇
      副詞和副詞詞組
      北大版《現(xiàn)代漢語》增訂本)出版
      玛多县| 高雄县| 兴业县| 四会市| 桂阳县| 龙山县| 康定县| 迁安市| 綦江县| 竹溪县| 镇平县| 泸西县| 清镇市| 连州市| 南开区| 桃园市| 武定县| 青田县| 静海县| 津市市| 阆中市| 抚松县| 吉木乃县| 武陟县| 涟源市| 钟山县| 商洛市| 旺苍县| 鄂托克旗| 宿迁市| 韩城市| 河津市| 阳西县| 横峰县| 建平县| 淮滨县| 赤水市| 泽州县| 宝丰县| 宜都市| 丹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