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屆,阮汝偉,李建平,游振興
(中國地質(zhì)大學(武漢)信息工程學院,湖北武漢430074)
水準尺傾斜對高鐵橋墩沉降觀測的影響研究
張 屆,阮汝偉,李建平,游振興
(中國地質(zhì)大學(武漢)信息工程學院,湖北武漢430074)
結(jié)合目前國內(nèi)高鐵建設實際,對橋墩沉降觀測作業(yè)過程中水準尺傾斜的問題進行系統(tǒng)研究,并提出儀器高不變法和兩次儀器高法等方法,可有效減弱水準尺傾斜對沉降觀測結(jié)果精度的影響,并通過工程實例,驗證其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高速鐵路;水準尺傾斜;沉降觀測;傾斜改正
當前我國正在大規(guī)模修建高速鐵路,其設計時速為250~380 km/h。為了達到設計要求,采用以橋代路方式,并鋪設無砟軌道。由于無砟軌道對線路狀態(tài)高平順性、高穩(wěn)定性的要求,再加上線路狀態(tài)只能通過鋼軌扣件內(nèi)部很小的高程調(diào)節(jié)量進行調(diào)整。因此,與普通有砟軌道相比,高速鐵路對線下沉降變形的要求更為嚴格,沉降觀測對控制鐵路工程質(zhì)量,確保工后沉降滿足設計要求至關重要。但是在對高速鐵路橋墩進行沉降觀測時,由于部分墩身太矮,導致水準尺無法立直,直接影響到了沉降觀測數(shù)據(jù)的精確度。特別是在路基和橋梁的過渡段,橋墩普遍較低,這給沉降觀測正常作業(yè)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因此,筆者結(jié)合自身工作實際,對該問題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1.后尺傾斜與前尺傾斜對觀測結(jié)果的影響
在對橋墩進行沉降觀測時,按國家二等水準的相關要求執(zhí)行,在觀測過程中,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①前尺豎直后尺傾斜;②前尺傾斜后尺豎直。
1)針對情況①,設后尺讀數(shù)為a,真實讀數(shù)為a',θ為水準尺傾斜角,則a'=acos θ,所以
2)針對情況②,設前尺讀數(shù)為b,真實讀數(shù)為b',θ為水準尺傾斜角,b'=bcos θ,所以
由上述結(jié)果可見,由水準尺傾斜帶來的高差誤差是關于傾斜角θ和傾斜水準尺讀數(shù)的函數(shù)。當傾斜水準尺讀數(shù)不變時,傾斜角θ變大時,前尺豎直、后尺傾斜情況下,測得的高差誤差將變大,且比實際值小;前尺傾斜、后尺豎直情況下,測得的高差誤差也變大,且比實際值大。當θ保持不變時,高差誤差將隨著傾斜尺讀數(shù)的變大而變大。而在實際測量中,無法保證每次測量同一個墩身標時傾斜水準尺讀數(shù)不變,這樣即使每次水準尺傾斜角度保持一致,測得的高差數(shù)據(jù)也將含有粗差。表1列出了不同傾斜角、不同儀器高差值對高差的影響。
表1 不同傾斜角、不同儀器高差值對高差的影響 mm
從表1可以看出,隨著傾斜角的增大,不同儀器高差值對測站高差之差影響也隨之增大。根據(jù)已有的經(jīng)驗,只有在架梁階段才會有1~2 mm的下沉,架梁后基本趨于穩(wěn)定,而三等沉降觀測中誤差的限差為1.0 mm,也就意味著通過這種方式采集的未加改正的數(shù)據(jù)將很難準確判斷橋墩的真實沉降情況,達不到要求的精度,從而影響工程進度。因此,對水準尺傾斜改正的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
2.水準尺傾斜對閉合差和附合差的影響
現(xiàn)選取附合線路AB,如圖1所示。
圖1 附合水準路線AB線路圖
如式(3)所示,當b1=a2,…,bn-1=an時,ΔhAB= 0,即AB之間理論附合差為0。在實際測量過程中,如果傾斜角較大,又不能保證傾斜尺分別作為前、后尺時的讀數(shù)相等,很有可能導致水準線路的附合差超限。同樣對于閉合環(huán)測量,也有可能導致閉合差超限。所以在外業(yè)測量中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來消除水準尺傾斜對水準線路附合差和閉合差的影響。
1.利用兩次儀器高法求解傾斜角θ
如圖2所示,O點為觀測標所在位置,一般埋設在橋墩底部距地面0.5 m。立尺時將水準尺緊貼橋墩側(cè)面安放,以保證每次傾斜角θ保持不變。測量時,沉降觀測標上的水準尺為前尺,按照后—前—前—后的讀數(shù)順序,分別讀得前后尺的兩次讀數(shù),然后分別取平均值,得到后尺讀數(shù)a和前尺讀數(shù)b,顯然這還無法求得傾斜角θ;按水準線路方向前進,兩個尺子不動,改變儀器高,此時觀測標上的傾斜水準尺變?yōu)楹蟪?,另一直尺為前尺,再次讀數(shù),得到后尺讀數(shù)a'和前尺讀數(shù)b'。根據(jù)簡單的幾何學知識,即可求得傾斜角cos θ=(b'-a)/(a'-b)。在內(nèi)業(yè)處理時,在原始水準文件里經(jīng)過簡單改化,即可得到正確數(shù)據(jù)。
2.利用儀器高不變法消除水準尺傾斜對閉合差和附合差的影響
由以上分析可知,只有保證傾斜的水準尺在相鄰兩站中分別作為前尺和后尺時讀數(shù)不變,則可以從理論上消除水準尺傾斜對閉合差和附合差的影響。在實際測量過程中,只要相鄰兩站保持儀器和傾斜尺不動,就可解決問題。
圖2 兩次儀器高法求傾斜角
3.綜合兩次儀器高法和儀器高不變法消除水準尺傾斜誤差
要求出θ需要兩次不同儀器高,而為避免閉合差和附合差超限又要求儀器高保持不變,這是互相矛盾的,要解決這一問題,則需要將兩種方案融合起來,以達到最后完全改正的目的。由于改變儀器高只能在豎直的水準尺作為中間轉(zhuǎn)點的條件下,故可以考慮通過儀器高不變法,過渡到兩次儀器高法,再過渡到儀器高不變法,以保證水準線路測量正確可靠的向前延伸。方案如圖3所示。
圖3 綜合兩次儀器高法和儀器高不變法
具體流程為:①先將豎直水準尺作為后視、傾斜水準尺作為前視進行測量;②保持尺子和儀器都不動,將斜尺作為后視、直尺作為前視進行測量;③保持尺子不動,改變儀器高,直尺做后尺,斜尺做前尺進行測量;④ 保持儀器高不變,斜尺做后尺不動,直尺向水準線路方向前進。此時,一個橋墩的沉降觀測流程結(jié)束。通過這一方法,不僅可以求出水準尺的傾斜角θ,還消除了尺子傾斜給閉合差和附合差帶來的影響,可謂一舉兩得。
下面以某鐵路一標段石月灣特大橋14#墩1號和2號觀測標為例來說明水準尺傾斜對沉降觀測的影響,已測得兩水準尺傾斜角為8°,其中部分數(shù)據(jù)如表2所示,沉降趨勢如圖4所示。
表2中,14#-1斜尺讀數(shù)最大為1.427 5 m,最小為1.202 8 m,兩期中最大沉降達1.80 mm,而在經(jīng)過斜尺改正的沉降量僅為0.04 mm;14#-2斜尺讀數(shù)最大為1.482 4 m,最小為1.274 8 m,兩期中最大沉降達1.99 mm,而在經(jīng)過斜尺改正的沉降量僅為0.06 mm。
表2 14#-1,14#-2水準斜尺改正前后沉降量對比
圖4 14#-1、14#-2改正前后沉降曲線對比
如圖4所示,未經(jīng)傾斜改正的沉降曲線,呈現(xiàn)出上下波動的趨勢,這顯然是與實際沉降不相符的,依據(jù)這樣的觀測結(jié)果將無法對橋墩的沉降趨勢做出準確判斷,從而使得后續(xù)施工無法開展,延誤工期。而經(jīng)過水準尺傾斜改正后的沉降曲線明顯變得平滑,更清楚地反映了各個階段的沉降變化特點。比如觀測前期沉降速率較大,架梁后沉降突變1 mm左右,架梁后橋墩基本處于穩(wěn)定等一系列沉降特征都得到準確反映。改正后的沉降曲線如實準確地反映了沉降觀測的成果,為后續(xù)線上施工的開展提供了科學準確的依據(jù)。
本文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出發(fā),對水準尺傾斜對高速鐵路橋墩沉降觀測的影響作出了系統(tǒng)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即在傾斜角已知的情況下采用儀器高不變法,傾斜角未知的情況下采用綜合兩次儀器高與儀器高不變法。該方法理論正確,且經(jīng)過工程實例驗證,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可以在高鐵建設實際中廣泛采用。同時結(jié)合工程實際,總結(jié)得到如下注意事項:
1)在沉降觀測中固定測量人員,每次按固定的線路和方法進行。
2)為了保證沉降監(jiān)測網(wǎng)中水準閉合環(huán)或附合水準路線的閉合差不超限,要求在在斜尺作為前視和后視中不變動儀器,保證測量精度滿足規(guī)范要求。
3)扶尺時要求水準尺圓水準氣泡在左右方向居中,尺子底部緊靠橋墩。
4)在橋墩傾斜角不大(小于5°)的情況下,每期測量時盡量使每期水準斜尺讀數(shù)非常接近,此時可不加傾斜改正,也可滿足精度要求。
5)可在儀器公司定制專用短水準尺,如1 m水準尺,這樣尺子傾斜度比較小,可忽略其傾斜;也可采用倒尺測量,即把沉降觀測標埋設在橋墩上距地面一定高度(如3 m)的地方。
[1] 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TB 10601—2009高速鐵路工程測量規(guī)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9.
[2] 沈彥文,花向紅,王新洲,等.水準尺傾斜對沉降變形量的影響研究[J].測繪信息與工程,2003,28(2): 8-10.
[3] 徐萬祥,柴本紅,陳軍.水準測量中標尺傾斜誤差分析與改正[J].地礦測繪,2010(2):16-18.
[4] 潘正風,楊正堯.數(shù)字化測圖原理與方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Slant Level Ruler in the High-speed Railway Settlement Observation
ZHANG Jie,RUAN Ruwei,LI Jianping,YOU Zhenxing
0494-0911(2011)10-0047-03
TU196
B
2011-01-27
張 屆(1987—)男,甘肅會寧人,碩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變形監(jiān)測技術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