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瑛
魯迅也是收藏家
劉瑛
魯迅先生是偉大的文學(xué)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同時也是一位收藏家。他的收藏不但涉獵很廣,而且造詣很深。盡管他已逝去半個多世紀,但他的收藏活動和所取得的功績,至今仍煥發(fā)著奪目的光彩,給我們以極大的昭示和教益。
魯迅是個藏書家。早年在日本求學(xué)時,就喜歡逛神田町舊書店和銀座丸善書樓,并買回了大量古舊書籍,這對他以后走上文學(xué)的道路,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1911年,魯迅任紹興師范學(xué)校校長,搜集古舊圖書的興趣更濃,許多書商常抱著書去找他求售。
1912年,魯迅應(yīng)蔡元培的邀請,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工作,同年隨政府遷往北京,住在宣武門外紹興會館的琉璃廠附近。辛亥革命失敗,魯迅的思想十分苦悶彷徨,舊教育部的衙門生活,又使他感到厭倦,于是就經(jīng)常到琉璃廠大量搜集古舊書籍,從事中國古籍的考證、纂輯和校勘工作。
這一時期魯迅在琉璃廠的活動十分頻繁,幾乎一天去一次。當時,他的月薪200多元,除了贍養(yǎng)母親之外,還要負擔周作人的生活費用。但由于酷愛書籍,每月都要用十分之一的薪金去買書。在日記中,魯迅寫道:“京師視古籍為骨董,唯大力者能致之耳。今人處世不必讀書,而我輩復(fù)無購書之力,尚復(fù)月擲二十余金,收拾破書數(shù)冊以自怡悅。”
盡管收入不豐,但月擲20余金,以自怡悅,這種樂此不倦的精神,至今亦讓人為之贊嘆。除此之外,魯迅每月還要從日本郵購回一些書籍。
由于經(jīng)常游逛琉璃廠,魯迅養(yǎng)成了一些習(xí)慣。先至青云閣飲茗,后至升平園洗澡,然后再來到寧靜的琉璃廠,徜徉在舊書屋里,仔細收集古舊書籍。每有收藏,他總是如獲至寶,喜出望外。有一次,魯迅無意中發(fā)現(xiàn)一本《太平廣記》殘本,急忙付款購買,一連興奮許多天。
除了逛琉璃廠,魯迅還愛上了宣武門口的小市。清朝以來,北京外城便出現(xiàn)了拍賣估衣、桌椅、文物、舊書之類的地攤,即小市。魯迅從琉璃廠出來以后,總是要專門繞到小市,帶著濃厚的興趣到處走走看看,翻翻找找,以求有所發(fā)現(xiàn)。在日記中,他時常記下“午后之小市”,“往小市,因風無一地攤,遂歸”,“晚繞小市歸”的詞句。
如果有夜市,魯迅也是???。至于歲首一年一度的廟會,他也是非常珍惜的。一些古書如有破殘,他便委托琉璃廠本立堂予以修繕。如修繕不好,就退回去重新裝訂。在他的日記中,曾記載一次收到本立堂舊書店伙計送來的委托裝訂的舊書多達一百冊。他自己還買了一把錐子,經(jīng)常在夜間親自修整。
魯迅每年年終都有個專門統(tǒng)計購書賬目的“書賬”。從“書賬”記載的書目來看,他所買書籍數(shù)量之多,范圍之廣,令人驚嘆。正是由于搜集了大量書籍,他才能進行《稽康集》、《謝承后漢書》、《中國小說史略》等重要文集、著作的校訂和寫作。完全可以這樣認為,魯迅早期在琉璃廠的古籍收藏活動,和他一生學(xué)術(shù)上的巨大成就有著直接關(guān)系。對此郭沫若認為,魯迅輯錄逸書,校對典籍,尤其是撰寫了《中國小說史略》,是前無古人的拓荒工作和權(quán)威成就,領(lǐng)導(dǎo)了百萬后學(xué)。
魯迅還是個文物愛好者和收藏者。每次路過古玩鋪,都要進去賞玩一番,也時常買下一些瓷器、箭鏃、石章、銅像等文物。在小市地攤上,他曾高興地買到一些古錢、瓷印泥盒、筆盂。有一段時間,他專門從文齋、李竹泉等古玩鋪購買古錢,并且仔細研究錢幣上的文字。他還喜歡買松筠閣的俑像。為了通過俑像研究我國古代的社會生活,又特別從日本丸善書屋買來《支那偶考》一書進行參考,涉獵很深,入癡入迷。
此外,魯迅還喜歡收藏銅鏡。他在1915年2月28日的日記中記載:“午后往廠甸買十二辰竟(鏡)一枚,有銘,鼻損,價銀二元。又唐端午竟(鏡)一枚,一元。”
同年3月1日的日記中又記載:“夜季自求來,贈鼯鼠蒲桃鏡一枚,葉上有小圈,內(nèi)楷書一‘馬’字,言得之地攤.”
1918年3月25日又記:“午后往留黎(琉璃)廠買未央東閣拓本一枚,卷一元。又買青羊竟(鏡)一枚。日有熹竟(鏡)一枚。合價十一元?!?/p>
后來,魯迅寫下了抨擊反動派的有名雜文《看鏡有感》,他從一面海獸葡萄鏡上指出漢武帝時我國藝術(shù)家尚能吸收西方大宛、安息的文化來豐富我國自己的文化,而后來的統(tǒng)治者卻閉關(guān)自守,反而做不到這一點。沒有豐富的文物知識,魯迅不會寫出這樣的好文章。而且他從一面古鏡上聯(lián)想文化、歷史、現(xiàn)實,這種收藏態(tài)度和發(fā)揮收藏文物的作用,不是一般收藏者所能比擬的。
因為時常收藏文物,魯迅具備了很高的文物鑒別能力。1924年7月,魯迅應(yīng)邀到西安講學(xué),返回時路過鄭州,游逛了幾家古玩鋪,他當時就判斷:“所列大抵膺品”。
臨去世的前幾個月,魯迅在《且介亭雜文》集序言中謙虛地評價自己的文章“決不是英雄的百寶箱,一朝打開,便見光輝燦爛。我只在深夜的街頭擺著一個地攤,所有的無非幾個小釘、幾個瓦礫,但也希望,并且相信,有些人會從中尋出合乎他的用處的東西。”此段文字深沉幽默,不但發(fā)人深省,而且也是他多年搜集文物內(nèi)心體驗的真實寫照。
郭沫若專門研究過魯迅的收藏活動,十分可惜魯迅全集中見不到他自己這方面的專門論述和文章。郭沫若對魯迅的收藏評價甚高,認為搜羅豐富,尤其秦以后的金石銘刻搜羅得多。從幫助魯迅取得輝煌成就方面來看,收藏的作用功不可沒。
欄目主持:呂燕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