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廷
章武其人和他的《一個人與九十九座山》
王惠廷
章武與我是忘年之交。他那國字形的臉孔,有兩道濃眉,眉梢略略下垂,嘴角微微上翹,加上笑口常開,似乎一見面就有精彩笑話要說,頗有漢武帝身邊那個才子——東方朔的幽默感。
章武并不姓章,本姓陳,福建莆田人,1942年出生。念小學時,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奧斯特洛夫斯基傳》,就想將來當那樣的作家。初中時作文寫得不錯,三年級時還寫了六行詩投給縣報,得了三枚八分錢郵票的稿費,喜不自勝。高中的第一篇散文《故鄉(xiāng)散記》,又成了1960年的高考作文。閱卷老師找不出毛病,又不敢打滿分,請主考黃壽祺教授裁定。黃教授看過文章說:“實事求是嘛!”提起筆來打下100分。他就成了“文科狀元”。
于是他開始做美麗的夢:在北大未名湖畔散步,到清華園欣賞朱自清先生筆下寫過的荷塘月色美景等等。不料,等來等去的錄取通知,卻是福建師范學院中文系。原來受到父親莫須有的歷史問題的牽連。他很傷心地痛哭了一場。母親是小學老師,用各種理由耐心勸導,他才含淚點頭去報到。本科畢業(yè)后,他分配到福建第二師范學院中文系當助教。不到兩年,“文化大革命”爆發(fā),學生“畢業(yè)”到軍墾農場,教師掃地出門,全部下放山區(qū)農村。章武下放在南靖縣的梅林山區(qū)。他帶著妻子住進客家人夯筑的土樓。公社命他到一個荒山坡創(chuàng)辦一所中學。那山坡只有一個廢棄不用的戰(zhàn)備兵營。窗、門洞開,毫無設備。掛個“梅林中學”牌子,插上一面五星紅旗,便算開學了。沒有課本,師生一起修校舍、種木薯、挖山開操場。誰也分不清這是小學、中學,還是半耕半讀的農業(yè)職業(yè)中學。
過了一學期,縣革委會調他到縣里當“土記者”。又過了幾年,省里把他調到福州,“錐出囊中”,算是出頭了。先到《福建文學》任編輯,不久提升為副主編。又不久,兼任《臺港文學選刊》副主編。后來省里又把他下放到仙游縣當掛職副縣長,管文教工作。當地人都叫他縣長,把個“副”字給省掉,不知是討好,還是這樣叫順口,他也搞不清。但糾正無效。有趣的是,有一次他參評農村劇團調演,劇中人物穿戴與時代、身份不符,如皇帝穿旅游鞋、丫環(huán)拿折疊傘之類,忍俊不禁,常暢懷大笑,又因鼻炎突發(fā),涕淚直流。不料參評人員對領導人觀顏察色,見他時而大笑,時而拭擦涕淚,以為有些劇目使領導人感動不已。評獎時夠不上得獎的劇目,也要先打聽縣長的高見。這些誤會使他哭笑不得。從此,凡看演出,必先服“撲爾敏”,免生“不測”事故。
1997年起章武擔任福建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中國作協(xié)第五屆、第六屆全委會委員。他到北京參加全國文代會時,說有兩件小小的“憾事”。一是開文代會時被安排在主席臺上,只能看到中央領導人的后腦勺。一是去拜訪福建老作家冰心,一路上急匆匆,只記得“她是天上的‘繁星’,我們是躺在地上數星星的小孩;她是一川潺潺的‘春水’,我們是水邊剛剛冒頭的小草”。見面時卻不知該怎樣稱呼她。
章武從1959年開始發(fā)表作品,著有散文集《海峽女神》、《處女湖》、《飛越太平洋》、《東方金薔薇》、《章武散文自選集》等。作品入選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及百余種散文選本,還多次獲省級文學獎及《人民日報》等報刊散文征文獎。
特別有意思的是,章武讀大三時,遇上一位留法博士黃曾樾教授擔任外國文學課。他文理兼通,學貫中西,走遍五大洲十幾個國家,見多識廣,講課時繪聲繪色,生動形象。從老師的口中,他第一次聽到阿爾卑斯山、喀爾巴阡山、安第斯山等諸多名山及相關的文學名山,心兒癢癢,真是心向往之而不能至!課后他誠摯地發(fā)問:“老師,我很想游遍天下名山??墒?,窮學生哪有機會呢?”
黃教授笑答曰:“天下名山太多了,人生有限,誰也不可能遍游。”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和走路、爬山是分不開的?!?/p>
從此,章武便把爬山當作讀書的另一種方式,養(yǎng)成了逢山必爬,并盡可能爬到山頂的習慣。他還得到老師“登高壯觀天地間”的啟示,感悟到“每座山都是一部百科全書”。山,也就成了他取之不盡的創(chuàng)作源泉。
章武說,他先后爬了130多座名山。步入晚年雙膝退化,下肢麻木,現(xiàn)在行走得拄拐杖了,但無怨無悔。寫下了近百篇有關山和人的文字,出版了一部39萬字的《一個人與九十九座山》的著作,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也是他的生命體驗。他也很坦誠地說:“爬山難,讀山更難。寫山,則難上加難?!?/p>
章武說,中國是多山之國,終其一生也不能踏遍,只能縮小到獨領風騷的名山。五岳則是中央帝國疆域的空間坐標?!拔覍λ鼈兊某荩瑥?0歲初登華山到60歲終游衡山,竟也先后歷經11年之久?!爆F(xiàn)在我們就從他的《一個人與九十九座山》的巨著中選出《夜登華山》一篇來體驗體驗。
先說他的登山難。他身背行囊,腰掛三節(jié)大電池手電筒,子夜登山,夜色漆黑如墨,也不知山有多高,路有多長,唯聽山澗水聲時斷時續(xù)。從莎羅坪到青柯坪路徑尚不太陡。到了18盤山道,峰回路轉,盤旋而上,澗水之聲遠去,人聲則隱隱傳來,有時似從頭頂的懸崖墜下的,有時又像從腳底的石縫里鉆了上來。此時滿身汗水,始感腰酸腿脹。只見前方兀立巨石,上有“回心石”三個大字。似乎提示,沒法再登,就掉頭下山去吧!
危崖險道和美好風景全在后面,堂堂閩海健兒豈可掉頭下山!他甩開“回心石”,邁向擋在面前的華山天險第一關:千尺幢。這是兩邊峭壁間的一條石縫,鑿出又淺又陡的踏步穴,他四肢并用爬上去,頭頂唯見一線天光。接著是百尺硤,號稱華山咽喉,硤頂是個方洞眼,旁邊斜放鐵板,只要把鐵板在方洞眼上一扣,千軍萬馬也奈何不得。后面便是“老君犁溝”。570余級石階鑿在光溜溜的大石壁上,下面是看不見底的萬丈深淵。相傳太上老君同情開鑿者的勞苦,自己驅趕神牛犁出此道,其險可知。
轉了幾轉來到北峰,再轉到中峰,又得經過“猢猻愁”、“擦耳崖”、“天梯”。單是這些險徑地名,就能嚇出一身汗,還不難?
終于到了華山險中之險的蒼龍嶺。此時東方微白,晨曦中遠遠可見蒼龍嶺是一條又狹又長的山脊,狹如薄薄的刀背,長如懸空垂下的長繩。細瞧那繩上的人,如同螞蟻一般。路兩旁是瀑布一般的下滑石壁,一步踩空,就將跌下懸崖,成終生之恨。一千五百米的蒼龍嶺終于征服了,筋疲力竭癱倒在一塊平臺之上。待回過神來,瞥見平臺后壁刻著“韓愈投書處”五個大字。據說唐代大文豪韓愈攀登這蒼龍嶺,艱苦萬分,至此回望來時之路,不覺大驚失色,自度無力下山,生還絕望,便寫遺書投擲巖下。這是說,連當時皇帝迷信要迎佛骨都敢出來反對(《諫迎佛骨表》),不怕殺頭丟官的大文人,遇此驚險絕壁都會喪氣絕望,可見其驚險可怕。
整夜艱苦攀登,終見旭日初升,隱隱可見金黃色的溶液在涌動、蒸騰。他感到自己與華山全沐浴在光波之中,仿佛溶成了一體。
這就是他徒步登華山的整個歷程。
果然“登山難”。攀登的艱辛,懸崖的驚險,非親身經歷,確無法領會其難,其險。當然也無緣領會其美,其樂。
但作者說:“讀山更難。寫山,則難上加難?!边@又將怎樣領會呢?
他說,山,絕不僅僅是可供審美的風景。每一座山,都是一部百科全書,一部巻帙浩繁的百科全書。當你與某一座山的某一次邂逅,你僅僅只是瞻仰了它的封面,瀏覽了它的目錄,翻閱到它的某一卷某一頁中的某幾行文字而已,怎能對全書博大精深的內容,能有全面而透徹的理解呢!劉向《說苑·雜言》中說:“夫山……萬民之所仰觀,草木生焉,眾木立焉,飛禽萃焉,走獸休焉,寶藏殖焉。奇夫息焉,育群物而不倦焉,四方并取而不限焉?!比绻伺c山相比,它的崇高、偉岸,人顯得多么低矮而渺??;它的堅毅、沉穩(wěn),人顯得多么脆弱而浮躁。它的厚重、寬容,人顯得多么淺薄、狹隘;它的深邃、富有,人又顯得多么幼稚而貧乏!
怪不得蘇東坡說:“看山一日,讀山數載?!?/p>
作者為什么又說:“寫山,則難上加難”?他說,山,數量多,品類繁,分布廣闊,如大海之波。只能把范圍縮小到非爬不可的名山,有的是側重自然景觀,有的是偏愛人文景觀,有的是二者兼而有之而獨領風騷的名山、圣山、靈山、仙山。每座山都美,都可愛,每座山又都有獨特個性。古人常用一個字概括一座山與眾不同之美,諸如泰山天下雄、華山天下險、峨眉天下秀等等。對同一座山的寫法,有的因視角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皆不同?!庇械囊驓夂虿煌?,“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保ń蕴K軾語)有的則因季節(jié)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保ü跽Z)同是一座山同一個人攀登,往往也因年齡的差別,閱歷的深淺,境遇的順逆,心情的好壞等而產生截然不同的感受。
山,千姿百態(tài),博大精深,為寫作者提供了無數新的選擇?!拔宜軐懙纳?,只是我眼中的山,我心中的山,忠實于自己對山的感受與發(fā)現(xiàn),思考與理解。從中感悟有關社會、人生、自然和藝術的種種道理。山,也是我取之不竭的創(chuàng)作源泉?!?/p>
我們就來領悟一下他是怎樣寫《夜登華山》的吧。
華山特點在于一個“險”字,他怎么寫的呢?他用了懸崖、陡壁、攀登的艱難動作與感受等等來描述,讓你領會懸崖的陡峭與驚險。如寫峰回路轉登山時,隱隱傳來的人聲,“有時似從頭頂的懸崖墜下的,有時又像從腳底的石縫里鉆了上來?!焙喼本拖裼腥苏驹谀愕念^頂,有人墊在你的腳底。有時他用生動形象來描寫。如寫蒼龍嶺的驚險,他說:“蒼龍嶺是一條突起的山脊,又狹又長,狹如薄薄的刀背,長如一條懸空垂下的長繩……長繩上的游人如同螞蟻?!边€用“韓愈投書處”的傳說,來突顯其險。韓愈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唐代大文豪,敢頂撞皇帝迷信迎佛骨的勇義之人,不怕殺頭丟官,正氣凜然。但他身體衰弱,“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fā)蒼蒼,而齒牙動搖?!保ㄒ姟都朗晌摹罚┳远葻o力下山,生還絕望,便寫下遺書投擲山下。這傳說,對憂國憂民的大文豪透露出深情的嘆息,但主要是突現(xiàn)華山之險。對華山風光之美,則盡在其頂峰展示。如艱辛攀登一夜,晨熹中登五云峰時他說,此時“峰回路轉,每一轉都是一幅絕妙的山水畫,那山石、樹木、石階小徑,全都搭配得恰到好處,卻又毫無雷同、重復之感。更令人驚喜的是,開滿白花的龍貝樹,在霧中銀裝素裹,仿佛剛剛下了場皚皚白雪?!背抗庵杏^華山日出的描寫,簡直是一幅慢慢展開的油畫。你瞧,“東方的群山如波浪起伏。波浪上方,已抹上一層淡淡的紅暈。繼而天幕上出現(xiàn)一點唇紅,一顆紅草莓。紅草莓鮮艷欲滴,急速膨脹成半輪旭日,緊接著又擴張成整輪旭日。那旭日紅得透明,隱約可見其間有金黃色的溶液在涌動、在蒸騰、在噴溢……”真正是“無限風光在險峰”。
作者還說,我對每座山都滿懷敬畏之情,“從中感悟有關社會、人生、自然和藝術的種種道理。”寫華山突出其險、其美之外,也不忘它與社會、人生的密切關系。如登山時,他在一小攤前落座,“滿耳都是面團在案板上摔打的‘劈啪’聲響,”“拉出來的面條寬如腰帶,幾小段便填滿一海碗,活脫脫冒出一股八百里秦川的豪氣”。江南人自愧不如。登山路上,他發(fā)現(xiàn)有茶攤出現(xiàn),除供應茶點外,還擺上幾張木凳或幾塊光潔的石頭,供人落座歇息。“不過,主人警告道:那座位系有償服務項目,每坐一次,不論時間長短,均收費三角錢?!保ò矗耗鞘?8年前的三角錢)一個中學生模樣的女孩,穿高跟鞋上山,店主眼尖,立即招呼:“來,我這里有運動鞋!”女孩滿臉感激。隨即店主說:“租金五元,不二價!”女孩的臉僵住了。店主又說:“每隔一站,鞋價提高一元,你看著辦吧!”女孩沒法,只好乖乖掏出五元錢。作者感慨道,今日華山,“商品大潮之風,已吹進群峰諸嶺的每一條皺褶,每一絲縫隙,這是時代的進步,抑是歷史的倒退?”
章武在全書封面的腰帶上有句精警語:“每一座山,都是一部百科全書。山的厚度,就是人類文化積淀的厚度?!边@是很有創(chuàng)見的概括和總結?!兑粋€人與九十九座山》這皇皇巨著,文情并茂,不僅是文學上的貢獻,在哲學、美學、社會學、地理學諸方面也都很有意義。
(作者系原漳州師院中文系副教授)
責編:李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