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展華
(克拉瑪依石化公司退休站,新疆克拉瑪依 834000)
王國杰教授《東干族形成發(fā)展史——中亞陜甘回族移民研究》專著被專家譽為東干學研究的填補空白的創(chuàng)新之作。
《東干族形成發(fā)展史——中亞陜甘回族移民研究》一書是國杰先生多年來從事東干學研究結(jié)出的豐碩成果。東干學是國際上一門方興未艾的年輕學科,國內(nèi)外研究者不乏其人,但能如國杰先生這樣較系統(tǒng)地全面而深入地論述者,幾乎鮮有。該書還填補了陜甘回民起義后期走出國境后的歷史空白,使人們知道了回民義軍后代的百年來社會生活。從這一意義上講,正如國杰先生的導師朱本源先生所指出的:“國杰之作起了‘以啟山林’的作用?!睎|干族文化交流中心主席、史學博士伊斯巴洛維奇也說國杰先生的大著“是由陜西學者撰寫的第一本有關(guān)東干族的中文書籍?!弊匀?在中國也是第一部。
既然東干民族史的全面研究,在中國學術(shù)界尚屬“篳路藍縷”階段,國杰先生是“啟山林”者,那么,國杰先生及其大著就具備了供人研究和借鑒的價值。
1.國杰先生學養(yǎng)深厚,貫古今,通中外,教過英語,精通俄語,可操地道的關(guān)中方言,這就為他從事這門“絕學”研究提供了先天條件。
2.國杰先生出于“對東干族同胞深厚的情感”,把東干族研究作為自己后半生的人生使命,因而能付出艱辛的勞動、巨大的代價,從而取得豐碩的成就。
3.國杰先生秉持“蘭克史學思想”,即“盡可能用第一手文獻資料 (檔案)以及‘目擊者的報導’(實際所見所聞,甚至所傳聞的報導)?!彼?國杰關(guān)于東干族發(fā)展史的全部論述是信而可征的。
4.國杰先生是位極其嚴謹?shù)臍v史學者。他雖然是個中國人,而且是個漢人,不是穆斯林,卻具有關(guān)心境外回族同胞,廣交穆斯林朋友的優(yōu)秀的性格特點和人格魅力。
5.國杰先生欣逢盛世,是黨和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睦鄰友好外交政策和民族團結(jié)政策,為他創(chuàng)造了千載難逢的人生機遇,才使他能三出國門,親臨其境,同胞歡聚,家長里短,遍涉史庫,潛心鉆研。書稿成后,又得以陜西師范大學學術(shù)著作出版基金會資助付梓。所以,國杰的成功是我們國家三十年來巨大成功的折射。
1.難能可貴的史學價值。十九世紀中葉爆發(fā)的陜西回民起義是在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影響下爆發(fā)的正義斗爭,是近代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反對階級剝削和壓迫,反對民族歧視和瘋狂屠殺的農(nóng)民起義和自衛(wèi)性的民族運動,它拉開了西北近代史的序幕,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在西北的反動統(tǒng)治,為日后辛亥革命在西北的勝利打下了良好的社會基礎(chǔ)。這部著作,就是從歷史演變、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狀況、風俗禮儀等各個方面較為系統(tǒng)地、綜合地、全面地對這支回民義軍及其后代所形成的東干族進行細致入微的考察研究的一部重量級大著。在此著成書之前,雖有俄蘇學者、東干族學者以及其他國家和民族學者的論文和譯文問世,但都不能與一位精通俄語與俄蘇中亞史,又是地道的關(guān)中人的國杰先生的著作相伯仲。通過這部書,人們看到了陜甘回民起義后期的回族同胞在中亞的生活畫卷,為我們找回了曠久隔絕于浩渺時空的陜西鄉(xiāng)黨,填補了陜甘回民起義后期去處狀況的歷史空白,是一部活生生的可歌可泣的陜甘回民起義“后傳”。
2.難能可貴的學術(shù)價值。作者以歷史唯物主義的史學觀和求真務(wù)實的治學態(tài)度和方法,深入調(diào)查研究,一方面查閱了大量沙俄時期有關(guān)中亞各國的檔案材料,如《七河省年度報告》、《哈薩克中心歷史檔案庫》等,同時,也利用了沙俄及蘇聯(lián)時期學者所寫的有關(guān)東干族歷史的專著和論文。另外,作者曾三次深入東干鄉(xiāng)莊,與東干人共同生活了四個多月,聽東干父老鄉(xiāng)親講述陜甘回民西遷過程中的慘烈悲慟和臨危不懼的斗爭經(jīng)歷,了解了東干人積極參與十月革命和在衛(wèi)國戰(zhàn)爭中“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的英勇事跡和重大貢獻。作者所記的手札和收集的資料整整裝了幾大箱,可見資料之豐。書后作者詳細地列入所閱讀過的俄文和東干文論文論著目錄竟達 96條,檔案圖表竟達 24張,珍貴照片若干。豐富的檔案資料和口碑史料,從而玉成了他的大著,才使得許多學術(shù)問題有了獨到的見解,也使得本屬枯燥的學術(shù)著作絢麗多彩,平添了如沐春風的可讀性。由此可見,實踐出真知,綜合出學問,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是治學的根本。
3.難能可貴的文化學價值。東干族是一個很奇特的民族,東干學是一門很奇特的學問,東干文化是一個逾百年而不變的文化景觀。這正是東干學研究在國際上方興未艾的原因所在。國杰先生在講述東干人的形成發(fā)展史時,將東干文化在全書九章中專用兩章篇幅來論述,這是該書最可貴的部分之一。此兩章中,國杰先生采錄了大量的民歌、民謠、諺語、謎語、笑話、故事。一百多年了,還是陜西關(guān)中鄉(xiāng)親流行著的原汁原味的“口前話”;風俗禮儀,還是昔日舊時陜西關(guān)中民間的“老規(guī)矩”。讀來頓覺返璞歸真,倍感親切。作者認為“東干文化是典型的農(nóng)業(yè)文化”,東干文化有著“多文化中有特色,多方位中有重點,多根系中有主體”的特點。在這一部分中,通過對東干人中口頭相傳的民間文學、傳統(tǒng)的民間游戲 (或曰體育活動)、各種工藝以及方言土語、生產(chǎn)生活方式和習俗、婚喪嫁娶的考察,認為東干族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保持得如此完好的原因在于:第一、宗教因素,在于以嚴守教規(guī)而聞名的東干人篤信伊斯蘭教。東干人是虔誠的穆斯林,對“善功”完全做到身體力行,追求靈魂的凈化,堅守中國清代回民所具有的優(yōu)秀的中國文化傳統(tǒng)?!罢且了固m教規(guī)的價值取向使東干人保持了自己民族的生活方式及特點”。第二、東干族與中國傳統(tǒng)習俗之間的尋根性和認同感。這是我們中華民族血濃于水的天然的民族傳統(tǒng),中華民族兄弟情深,永遠也割不斷,分不開。東干人把陜西叫“我爺?shù)氖 ?陜西回民起義的領(lǐng)袖、被東干人尊之為祖的白彥虎去世時曾留下口話:“以后等滿清完了,我們一定要回去。我們老爺?shù)亩菐ё釉谀抢锬?”第三、經(jīng)濟方面的因素。東干人所從事的是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即便是從事商業(yè)他們也不離集體。因此,他們“具有保存中國傳統(tǒng)禮俗的環(huán)境與條件”。
4.難能可貴的史料價值。著作理清了東干族與新疆的關(guān)系脈絡(luò),這對于新疆歷史來說,具有很可寶貴的價值。東干族作為前蘇聯(lián) 100多個民族中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至今人口總數(shù)已過 10萬。他們主要生活在今哈薩克斯坦 (約 4萬),吉爾吉斯斯坦 (約 4萬)及烏茲別克斯坦 (約 2萬)。中亞東干族是中國境外穆斯林的一支,其主體是 1862—1877年陜西甘肅回民起義的后裔,至今已是第四代、第五代傳人。清同治年間爆發(fā)的陜甘回民起義是近代中國人民反封建斗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起義失敗后,公元 1882—1884年間在沙皇將其所占伊犁河谷地區(qū)歸還中國前后,又有一些伊犁東干人遷居俄國。這兩批移民總數(shù)有 1萬人,他們就是第一代中亞東干人。
直到今天,中亞東干人分為兩批:一批是生活在吉爾吉斯斯坦的比什凱克東干族,多為甘、新籍回民后代,約占東干總?cè)丝诘?45%。另一批是生活在哈薩克斯坦的被稱為托克馬克東干族,他們是陜西籍回民后代,集中居住在營盤和新渠 (即中亞的陜西回民村)。陜西籍回民約占東干族回民總數(shù)的55%。
邵宏謨先生和韓敏先生在其著作《陜西回民起義史》中,簡單地交代了陜西回民起義軍失敗后的去向。國杰先生在其著作中,則系統(tǒng)地考察了從新疆喀什出走的回民的歷史淵源及陜西回民義軍從新疆出走的詳細過程。陜甘回民起義失利后,“在公元 1875年,從蘭州方向竄來大虎小虎兩位赫赫有名的東干人 (回民),他們率領(lǐng)著三萬東干巴圖魯(即英雄)入疆。”從國杰先生的大著中我們知道了,在白彥虎帶部分人馬進入俄境定居的同時,在新疆也安置了大量的回民起義者。大部分未離開新疆的回民起義者就定居在伊犁、喀什、焉耆一帶。在 1877—1878年,由喀什進入俄國七河省定居的有三批陜甘回民起義軍的余部,1882—1884年又有一些從伊犁地區(qū)進入俄國境內(nèi)定居的陜、甘、新回族。這批人又分為陜西籍東干人和甘肅籍東干人兩支。從 1877年 10月底起,陜甘新回民起義軍開始向俄國遷移。這個階段的移民活動基本上是在南疆范圍進行的,以喀什、阿克蘇為起點,分三批進行。第一批過境的回民義軍基本是甘籍回民,帶頭的人稱“大師傅”。第二批人馬最多,是陜籍回民,領(lǐng)頭的就是著名的起義軍領(lǐng)袖白彥虎。這批人從阿克蘇撤到喀什,然后從喀什向正北方向出發(fā),翻越天山恰克馬克山隘口。到 1877年 12月初,白彥虎率部退到喀什以北中俄邊境上,這時前有高山峻嶺,又是異國他鄉(xiāng),后有數(shù)萬追兵,手持屠刀。在危難面前,白帥都動了向清朝自首之念。這時,白彥虎的正室夫人,人稱“白大媽”,陜西同州人氏,她勇敢地站了起來號召眾女兵和老弱病殘者留下斷后,與大清追兵決一死站,以保精壯過山,再圖發(fā)展。在她的激勵下,群情激昂,人心沸騰。為了生存,白帥決定,用重金向俄國人買路,一戶留一人在中國境內(nèi),以防斷門絕后,其余人馬連夜過境。白彥虎一親侄 (大將白彥龍之子)留在伊寧,現(xiàn)住伊寧附近的白萬喜已是第三代傳人。沒過境的回民義軍,全部遇害,清軍在喀什支了三百口大鍘刀,一個也沒放過。第三批移民以住在吐魯番的陜甘移民為主,領(lǐng)頭的叫馬大人,與白彥虎部分手后,率余部進入俄境。三批移民總數(shù)為 6209人,這些移民就是中亞東干族的根基。
5.難能可貴的語言學價值。國杰先生是位十分謙遜可敬的學者。他對“東干”族名的考證,我認為是“不刊之論”。即東干就是“東岸子”,東干人,就是“東岸子的人”。我完全同意國杰先生這一考釋。證據(jù)有三:一是上世紀 60年代張富昕先生,在新疆大學講學時指出,東干,是新疆少數(shù)民族對那里回族的稱呼,意思是“從東邊來的人?!倍枪艥h語里“干”就是“岸”、“邊”的意思。陜西關(guān)中人現(xiàn)在還把“東邊”叫“東岸子”,把“外邊”叫“一岸子”,這是古漢語的殘留 ?!对娊?jīng)·魏風·伐檀》開頭就是“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焙又?就是河邊,河岸。三是“干”作“岸”講,今尚有陜西涇陽縣“涇干中學”校名為證,就是“涇水岸邊的中學”。
《東干族形成發(fā)展史——中亞陜甘回族移民研究》一書,堪謂一部了不起的巨制,傾注了國杰先生下半生精力和心血。但也有可指瑕之處,而這也終歸是瑕不掩瑜。如該書第 390頁寫道:“許多回到西安訪問的東干朋友上西安城墻時眼圈圈都是潮濕的,因為當年幾十萬陜西回民起義軍就是從西安西門走出去的。不了解他們背井離鄉(xiāng)的歷史,也就很難理解這種特殊的感情?!蔽艺J為“特殊感情”是真的。而幾十萬人“從西安西門走出去”,這就近乎傳說了,史不可采。
《東干族形成發(fā)展史——中亞陜甘回族移民研究》是一本很值得一讀的好書。
[1]王國杰.東干族形成發(fā)展史[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0.
[2]邵宏謨,韓敏.陜西回民起義史[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