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龍
有一面鏡子叫蘇紫紫
□周云龍
90后、人大學生、裸模,全裸接受記者采訪……新年伊始,一個化名為蘇紫紫的大二女生一夜躥紅。留意各路媒體連篇累牘的報道,發(fā)現記者們基本上都在拿蘇紫紫的“裸”與“脫”說事,以網上圖片和視頻為由頭的評論也是鋪天蓋地,有贊有彈,眾說紛紜:《我們能夠接受蒼井空,為何接受不了蘇紫紫?》、《獻身藝術必須脫下衣服看世界?》、《蘇紫紫的“裸體”便是弱勢群體的吶喊》。
如果不是在江蘇教育電視臺時事辯論節(jié)目《現在開講》的錄制現場親眼所見,也許我知道的蘇紫紫永遠就是多數人嘴里的那個“脫光衣服做模特掙學費的女大學生”。那日,正在風口浪尖上的蘇紫紫做客《現在開講》,欄目組現場請來50位觀眾和4位專家探討蘇紫紫未來的路該怎么走,大家爭得面紅耳赤,而早就敢于赤裸面對記者的蘇紫紫卻拋出一句句思維堪稱縝密的話語,“行為藝術不是藝術嗎?”“女性最好的抗爭是展示軟弱,我的照片就是展示軟弱?!薄爱斘依狭?,我還是會拍裸照。我只服務于我自己?!?/p>
說實話,我的眼里現在有著三個“蘇紫紫”:初看圖片和視頻時,覺得她不過是“又一個”想出名想瘋了的女孩子,她很無聊;再看一些文字報道,覺得她的選擇似乎與教育環(huán)境、家庭條件有關,她很無奈;真正看到她本人,看到她一個人與嘉賓、現場觀眾的即興交流,覺得她是大學生中不同的“這一個”,也是模特中不同的“這一個”,她是一個有夢想、有思想的90后,面對質疑、指責,她很無畏,言行舉止間顯示出超出同齡人的機智與成熟,從容而且淡定。
19歲的蘇紫紫曾經在日記本扉頁上寫過一句話,“我要呈現一種生活,它叫蘇紫紫”。而我在近距離觀察蘇紫紫,反思媒體的傳播理念和公眾的審美趣味之后,最大的感觸是,有一面鏡子,它叫蘇紫紫!
蘇紫紫是一面鏡子,折射出媒體的淺薄、浮躁。點開網頁,到處可以看到蘇紫紫被打了馬賽克的裸體寫真和視頻,文字報道則競相渲染“裸”與“脫”的場景、背景,標題更是竭盡忽悠之能事,吸引大眾眼球,而很少有人靜下心去關注這個大學生真實的內心世界,欣賞她的創(chuàng)作靈氣和勇氣,只是一味排泄她的生活怨氣和戾氣。在《現在開講》節(jié)目的錄制現場,有嘉賓追問她為何總是刻意回避家人的態(tài)度,她的回應是,有一些空間是不可以闖入的,這是一個保護圈,我愛他們,所以必須保護他們;有觀眾建議她不必再做裸模,他們可以給予適當資助,她的回應是,我知道大家有好意來幫我,但是有的花注定不會在溫室盛開,我更希望我有自己的翅膀,能讓我自己飛翔!主持人問她怎么看待模特圈的潛規(guī)則?她的回應是,一個人沒有內涵,再多的潛規(guī)則,也不可能持久;節(jié)目的最后,她對場上所有嘉賓說,許多人的觀點幾乎都落在一個“裸”字和一個“道”字上,但是我想送大家一句話,道本無言以述,一切皆當全力以赴!這些充滿智慧鋒芒的語言,可能不是她第一次公開表達,但此前的報道鮮有涉及,她的所思所想幾乎淹沒于記者對裸與脫的描述之中。
蘇紫紫是一面鏡子,折射出公眾的低俗、功利。有專家評價,蘇紫紫的人體攝影作品沒有停留在膚淺的視覺刺激,鏡頭之下有著作者的人生歷練、思考后的感悟以及濃濃的情感,作品雖然談不上多么完美或高明,但是已然顯露出她的特立獨行。蘇紫紫在成為裸模之前,在成為話題人物之先,她就是一個愛思考的女孩,可是如果有同樣的觀點表達,蘇紫紫不脫或是即便脫了并沒有媒體的爆炒,還會有人去關注嗎?還有人會認同并支持她的觀點?其實,脫,或者不脫,思想都在那里,而世俗的眼光總喜歡在裸模身上逗留。人當然有低俗的權利,但是作為公共平臺的媒體,應該傾力放大弱者的聲音,遠播智者的聲音,不該一味刺激眼球而忽視對人的心靈的關照。裸體與藝術、裸體與色情,這樣的爭論自劉海粟時代就有過,并無新意,可是正如一位朋友質疑的,如果不“裸”,誰會知道蘇紫紫,知道這個女生對藝術的夢想和執(zhí)著?我寧愿相信,蘇紫紫不是為了獲得關注才去做裸模,她說了,不一定脫才是藝術,但赤裸地觀察周圍的世界是人的本能,人體本就是一種自我反思的方式,她把它看做表達思想的媒介。但是,公眾那么功利、媒體那么喧囂,難免不會激發(fā)新的蘇紫紫浮出水面,她們就是為了引人關注“脫褲而出”。
有記者追問蘇紫紫為什么要裸體接受記者的采訪?蘇紫紫說,“我就像一面鏡子,你在我這里照出什么樣的自己?”她不止一次說:我能坦然地面對你,那么你能坦然地面對我嗎?我注意到,蘇紫紫在抵達南京的當日凌晨,更新了她的博客,是一首詩,印象深刻的一段是:在這平靜的絕望中/時間的脈搏微弱……/其實/我始終只是和你面對面的坐著/不管衣冠楚楚還是全身赤裸/而你/在我的眼中看到了什么?/究竟/是你還是我?
究竟是你還是我?確實值得反思。也許在我看到的那個節(jié)目現場,不需要纖維包裹身體的蘇紫紫,選擇了用語言去包裹她的內心,刻意擺出了不屑一顧的姿態(tài),希望人家看到她的強大而不是脆弱,所以,我眼里的“第三個蘇紫紫”還未必是真實的蘇紫紫,也因此我們不能急于貼標簽、下結論,更應該寬容地、坦然地、不帶偏見地看著這個少女慢慢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