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晨光
文態(tài)平衡
■文/吳晨光
當負面報道太多的時候,會引起社會恐慌,甚至引發(fā)動蕩;但當正面報道鋪天蓋地時,會讓執(zhí)政者忽略隱患和危機。所以,如何保證正、負面的報道平衡,也是一門治世的藝術。
如何聯系我們?
電話:
010-67148585(總機)
010-67166328(直撥)
郵箱:
gaojian@blogweekly.com.cn或blogweekly@yahoo.com.cn
想進一步了解我們,請移步至:
官方網站:
www.blogweekly.com.cn
博客:
blog.sina.com.cn/blogweek
微博:
weibo.com/blogweekly
t.qq.com/blogweekly
豆瓣:
site.douban.com/blogweekly
在這個CPI再創(chuàng)新高的夏天,兩則新聞引起了網友的共鳴。其中一條描述了某白領的抱怨:老板給他加薪1000元,但換不來絲毫的興奮,因為這點錢“只夠下三頓館子的”;另一條集納了更多人的抱怨:國內某研究機構發(fā)布新版“幸福指數”,稱在內地30個省會城市(拉薩除外)中,沒有一個地方的居民對生活質量感到滿意。
《北京日報》隨即對這兩則報道的刊發(fā)者提出了質疑。在評論文章《媒體不該偏好負面情緒表達》中,中共北京市委機關報認為:如果媒體只為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層層放大負面情緒和畸形價值觀,那就是在放棄責任,也是在破壞社會信心。
相同的觀點出現在《環(huán)球時報》上。這張以左翼、鷹派著稱的媒體,在譴責一些民間意見領袖發(fā)表過激觀點之后,呼吁中國政府:“一是認真清除促成社會惡性報復事件的各種原因;二是光明正大地制定措施,限制極端言論的傳播?!?/p>
“負面情緒”和“極端言論”有那么可怕嗎?難道我們應該學習衛(wèi)生部,建立健全記者和媒體黑名單?或者效仿1970年代的“打狼運動”,將這些不和諧的聲音斬盡殺絕?
稍有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生態(tài)平衡理論。在一片草原上,生活著一群羊,還有一群狼。如果狼太多了,會把羊全部吃掉,進而襲擊牧民;但如果羊太多了,會把草都吃掉,人也失去了生存環(huán)境。所以,人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是如何保持狼、羊、草之間的數量平衡。
這個理論同樣適用于對互聯網和媒體的管理。我們可以把負面報道看作狼,正面報道看作羊。當負面報道太多的時候,會引起社會恐慌,甚至引發(fā)動蕩;但當正面報道鋪天蓋地時,會讓執(zhí)政者忽略隱患和危機。所以,如何保證正、負面的報道平衡,也是一門治世的藝術,它被稱之為“文態(tài)平衡”。
但如同中國的生態(tài)現狀,我們身邊的“狼”太少了,“羊”太多了。僅有的幾只猛獸還被關進了動物園,如同寵物一樣豢養(yǎng)著。此外,由于“羊”帶來的危害不如“狼”直接,也沒有被人深刻認識。幸而互聯網和博客,尤其是微博的出現,彌補了這個缺失。它讓各種聲音、各種語態(tài)的表達都成為可能,也給政府提供了了解多方信息、平衡認識的機會和平臺。
讓負面情緒適當宣泄的另一個好處,同樣可以用自然規(guī)律解釋。地震學家發(fā)現,當一個地震多發(fā)帶小震頻繁時,發(fā)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反而會減小,因為地殼內積累的能量被小震隨時釋放了出來。相反,如果長時間不震,甚至是人為干預、“捂蓋子”,一旦地殼能量積累到某種程度,爆發(fā)時就會驚天動地、翻江倒海。
當然,具體到某一條新聞或者某一個媒體而言,我們的報道還是不能過于偏激——這樣有違新聞客觀、公正的立場。即使是批評性報道,其表達亦要遵循理性、建設性的原則,多講事實、少渲染情緒,在“破”之后提出“立”的方式。而這種冷靜且不失機鋒的手法,正是《博客天下》的不懈追求。
聯系編輯:bcj@blogweek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