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敏 楊 雯 李榮薇
(1.遼寧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2.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體育部,河北 秦皇島 066004)
從“三力合一”理論視角闡釋藝術體操空間藝術效應
汪 敏1楊 雯1李榮薇2
(1.遼寧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2.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體育部,河北 秦皇島 066004)
從物力、心力、外力“三力合一”基礎理論的視角,對藝術體操空間藝術及其藝術特征的表現形式進行了研究,分析了藝術體操運動員充分利用物力、心力和外力產生強大的“合力”,利用空間藝術特征真正體現項目本身的藝術蘊涵,完美的表現藝術體操的空間藝術效應,促進運動員競技技術水平的發(fā)揮和提高運動員綜合競技能力,以此推動藝術體操項目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藝術體操;三力合一;空間藝術;效應
隨著藝術體操運動技術的快速革新與發(fā)展,國際藝術體操競技水平在不斷提升。而新周期規(guī)則對于分值分配的重新調整,正是將國際藝術體操的發(fā)展趨勢由“過于競技化”轉向“競技與藝術美韻”共同存在的全新發(fā)展時期。剛剛“獨立門戶”的藝術價值——作為評判成套動作編排的主要標尺,扣分力度的加大必然引起教練員和運動員的關注。而“空間”作為藝術價值評判的重要元素之一,原本對它的理解只局限于方位、方向的概念上,其實它不僅僅局限于賽場空間,而更重要的是將空間理解為藝術體操一種思想內涵與文化底蘊的動因,只有把內外空間相互交融,使其相輔相成,才能把藝術體操這一項目真正提高到人體文化這一層次上,使藝術體操更具生命力、感染力,從而利用空間藝術特征真正體現藝術體操項目本身的藝術魅力。因此,從“三力合一”全新的理論視角剖析藝術體操項目的空間藝術效應,有助于提升成套動作編排的藝術性,對于促進運動員競技水平發(fā)揮和提高運動員綜合競技能力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三力合一”理論是宋繼新教授在《競技教育學》一書中提出的:“過去,人們偏重于研究生物學的競技原理,這是不全面的,完整的競技原理應該是以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為基礎,并在此基礎上研究人的物力、心力和外力‘三力合一’的競技運動?!备偧歼\動中的“物力”,簡稱為體力,它是通過人體內物質代謝與能量代謝,以及物質獎勵等激發(fā)出來的體力;競技運動中的“心力”是人憑借認知、情感、意志和道德激發(fā)出來的精神力量;競技運動中的“外力”是人通過自己的心理、語言和行為,積極改善環(huán)境,從而獲得外界給予的支持力。“物力”是人的心力與外力相互作用的“表現形式”;“心力”是外力對物力產生作用的“中介”;“外力”是對運動員的物力通過訓練與恢復達到一定的水平后,通過強有力的心力溝通,對運動員的物力產生積極的作用。
本文將“三力合一”理論運用到藝術體操項目中,用一種新的形式和層面對其空間藝術效應進行研究。藝術體操項目所表現的物力是指運動員在比賽中通過身體與器械的結合而展示外空間的體力,它是藝術體操空間藝術的載體;心力是指運動員在比賽中通過身體與器械結合的狀態(tài)將內空間付諸于外空間之中,它是藝術體操空間藝術的展現;外力是指運動員在比賽中通過團隊的凝聚力及個人風格的突出表現所獲得的外界支持力,它將運動員的意念融于內外空間之上,是藝術體操空間藝術的升華。
2.1對藝術體操空間的認識
運動與空間不可分割,沒有無運動的空間,亦沒有無空間的運動。藝術體操作為一門時間與空間緊密結合的藝術,以人體為特質材料,以動作姿態(tài)為肢體語言,在時間的流動中利用空間的形式來表達身體動作內涵??臻g是藝術體操中無所不在的伴侶,它是一種無法測定但容易感覺到的流體,空間在藝術體操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教練員可以利用空間的變化來訓練運動員對方向、方位的反應能力;若能很好的利用空間的多元變化進行成套動作創(chuàng)編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藝術效果。藝術體操的空間又包含著內在空間與外在空間,藝術體操的內在空間是藝術體操運動員靠自身本體感覺尋找一種空間的動態(tài)感應,用思想意識去感受身體的呼吸以及每個部位,如:關節(jié)、肌肉、骨骼等人體器官,尋求一種自身的空間與利用關系。藝術體操的外在空間是藝術體操運動員通過身體與外界自然空間的聯系,產生一種動態(tài)、力、韻以及技術、技巧的體現。它要求運動員充分伸展身體,拓展身體動作外延去占有外界空間,從而感受到人與自然交融以及藝術體操的特性——肢體語言的展現。由此,藝術體操成套動作正是藝術體操運動員給某個特定空間注入空間的表現形式,多元展現出種種美麗的藝術作品。
2.2藝術體操空間的表現形式
藝術體操內在空間與外在空間的運用是不可分割的,內中有外,外中有內,內在空間是外在空間的基礎,外在空間是內在空間的延續(xù)。人體的肢體空間是有限的,而心理空間則是無限的,只有當心理活動作用于肢體時才能拓展空間。所謂內外統一就是強調由心理活動引領肢體的動態(tài)變化,從而達到不單純是肢體有限的空間,同時還是心理上無限的外延空間,這樣給人們帶來不同的審美感受。例如,運動員在做一個簡單的手臂動作時,并不只是一種伸直手臂的概念,它應當是內在空間與外在空間相結合的體現,如果只注重內在空間而不去感受外在空間的所在,手臂就會顯得縮短、拘謹、僵硬;同樣,只注重了外在空間而不去感受內在空間,伸出的手臂就會顯得笨拙、生硬。只有通過自身對內在空間的感受,傳達到外在空間去,領悟用身體去體會所需要的空間位置,手臂伸出去就會達到一種擴充長度的視覺效果,而這種視覺效果的改變就是我們所強調的內在空間與外在空間相互效應的過程。因此,只有強調這一相互效應的過程,才能體現動作的完美、將美的信息傳達給裁判和觀眾。
討論藝術體操的內外空間的同時,不能忽視一個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這就是人的意念。蘇珊·朗格曾說過:“舞蹈的首要行動是要創(chuàng)造一個虛幻力的世界”。而這種力量就是通過人的意念及想象所產生。人體中存在著許多內在力量,身體各部位的拉長、延伸是通過人體本身小自然與外界大自然的對話、交融。內在空間的力量感受往往是無形的,而放射到外界空間就大大加強了其形態(tài)的展現。只有通過人體內在的意念而形成空間的張力再傳達到肢體,才會形成一種向外擴充的視覺形象以達到動作本質體現。肢體的長與短不單單是指外形上的差別,更重要的是一種人體內在意識的集中體現。東方哲學很講究意念,這種意念指的是人們內心深層的文化心理結構。中國武術中對氣、陰陽、太極等的運用都是由于內在意念而產生,而武、舞同源共生,舞蹈的一半屬于武術,所以藝術體操項目本身自然也強調著一種內在意念。根據這種意念使其順應自然規(guī)律而動,與天地宇宙融為一體,循環(huán)往復,構成永恒運動著的大自然整體,把動作、空間與實踐全部包容在生命的流動中。因此,藝術體操不僅是人體存在于空間狀態(tài)的造型,而且還是肢體流動的體現。
3.1“物力”——藝術體操空間藝術的載體
高水平運動員在完成一套動作過程中,是通過每一個身體難度、每一個身體姿態(tài)讓人們感受場上空間變化特點。同時通過結合器械的運用、器械出手的頻率、拋接層面的體現、難度數量的多少、動作路線的變化等等來展示藝術體操空間藝術效果。物力正是藝術體操空間藝術得以完美展現的內在支撐,身體難度與器械難度的結合所展示出空間藝術的發(fā)展方向及人體文化,也必然要通過物力這個“載體”得以體現。
從歷屆規(guī)則的不斷修改中可以看出,運動員在完成成套動作所用時間沒有增加的條件下,不僅要利用有限的時間來完成不同類型的身體和器械難度動作,同時還要通過一系列器械技術的使用完成驚險性和獨創(chuàng)性動作,成套動作的容量增多,必然要求運動員完成動作的頻率加快,對運動員物力這個“載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比賽中其體力差異必將產生不同的空間藝術感。運動員可能因為體力的問題而影響身體難度完成的質量,使其身體與器械在場上就改變了原本要展示的時空感;運動員也可能因為體力的問題而影響器械運用的能力,這自然也會改變原本要展示的時空感;特別是在集體項目比賽中,可能因為某個運動員體力的問題而造成整個集體合作的失敗,破壞成套動作的整體效果,使得一幅原本美妙的動態(tài)畫面失去了原有的那份韻味。因此,物力是藝術體操運動員在完成成套動作過程中所呈現外在空間的基礎與支撐,它支配著身體與器械的配合,更好地體現空間,是體現藝術體操空間藝術的“載體”,它能否發(fā)揮功能取決于運動員的心理和社會環(huán)境的“活化”能力。
3.2“心力”——藝術體操空間藝術的展現
“心力”作為三力合一的元素之一,來源于心理學,主要通過運動員自身的想象和意念來支配。對于優(yōu)秀的藝術體操運動員來說運用想象來達到身體動作與器械動作結合的狀態(tài)不足為奇,她們可以通過想象和意念進行自身調整來完成動作,并且保證動態(tài)畫面的美妙,將內在和外在空間完美的結合,呈現出美的空間藝術。由此,我們將藝術體操運動員的想象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自身影響因素的想象,是內在空間通過外在空間來展示,就是運動員想象在賽場上身體各部分的空間位置、距離和移動方向,從而調節(jié)身體的空間畫面以及器械運用過程中身體與器械之間所構成的空間畫面,想象自己判斷身體動作與器械之間的速度、身體動作與器械的時距、身體動作與器械交替時間等。另一方面是對外界影響因素的想象,想象在比賽中將會出現競爭對手超長發(fā)揮比賽水平、競爭對手未發(fā)揮比賽水平、賽前準備活動技術穩(wěn)定性突然下降、突發(fā)事件(器械斷裂或運動損傷)等。尤其是在集體項目的比賽中,想象尤為重要,想象在比賽中自己與隊友間的空間位置;想象身體與器械結合過程中所要展示的空間感,器械依次或同時在空中、地面運行的軌跡所構成的動態(tài)畫面;想象同伴可能會因為失誤而破壞所要展示的空間感。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藝術體操運動員不僅僅是“在狀態(tài)”而已,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和身體上完善比賽,以便在需要的時候進入狀態(tài)。當運動員一走上比賽場就意味著要一直“在狀態(tài)”,以保證自己在比賽中進入狀態(tài),出色的完成動作,充分將內在空間融入外在空間,把藝術體操空間藝術表現得淋漓盡致。因此,在成套動作中充分展示出藝術體操的空間藝術,心力對物力和外力起著更大的作用。
3.3“外力”——藝術體操空間藝術的升華
競技中的外力要求運動員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外界的支持與肯定。作為提升成套動作編排檔次的空間藝術美感,是運動員獲得裁判肯定與觀眾支持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在藝術體操集體項目比賽中,要想達到空間藝術的完美,五名運動員必須相互配合,“協作”就成為體現運動員之間相互配合的最好表現形式。協作是藝術體操集體項目比賽中必可不少的內容,運動員全部或部分直接或借助器械接觸,在不同的方向上運動,組成不同圖形或不同種類的移動,隊員間通過身體動作與器械技術結合將器械間、身體間與隊友間的空間感充分展示出來,將無形的內在空間力量放射到外界空間之中,從而提升藝術體操的空間藝術,最終獲得裁判的肯定和觀眾的贊賞。
從2010年在俄羅斯舉辦的世界藝術體操錦標賽中可以看出:我國集體運動員之間的協作與世界優(yōu)秀運動隊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國外隊員間協作的類型較多,一套動作中經常會出現從器械上、器械中、器械下過,或從運動員上、運動員中間、運動員下過,幾種類型交替完成,并且是依次、分組或混合進行,身體動作與器械技術結合的方式多樣,高低起伏,運動員與運動員之間的巧妙接觸、運動員與器械之間紛繁多變的關系,充分展示了器械與器械的空間感、身體與器械的空間感以及隊員間的空間感,突出地體現了藝術體操的空間藝術特征,展現出了身體與空間合一的人體文化,如此巧妙的運用身體動作和器械技術的結合必然會贏得裁判和觀眾的支持,從而贏得外力,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相比之下,我國隊員間的協作類型較單一,對于空間的運用并不充分,沒能體現出藝術體操的空間藝術特征,距藝術體操空間藝術升華到人體文化的高度還有一段距離。
3.4“三力合一”與藝術體操空間藝術的關系
在藝術體操成套動作過程中,“三力合一” 的藝術體操與其空間藝術特征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叭弦弧钡乃囆g體操技術動作是為一定的空間藝術服務,“三力合一”又以空間藝術為條件,脫離了空間藝術特征“三力合一”的藝術體操是不完善的藝術體操。藝術體操的空間藝術特征本身就是運動員通過身體技術與器械技術結合的一種“三力合一”,而“三力合一”的實現形式也是運動員通過身體與器械結合而體現的空間藝術特征。單純的物力促使運動員異向發(fā)展,使運動員成為藝術體操的單一手段,藝術體操運動員只有將身體(物力)和思想(心力與外力)更好的結合才能淋漓盡致的發(fā)揮身體與器械的技術水平,從而完美的體現出空間藝術特征,使得藝術體操成套動作的完成更有感染力、感召力、親和力。
“三力合一” 的藝術體操與其空間藝術特征又是相互矛盾的。這種矛盾往往來源于兩個方面:其一,由于運動員本身的物力、外力和心力不斷地變化,從而引起新的時空藝術性的設定,這就必須改變原有空間藝術中不相適應的狀況;其二,由于某些空間藝術的出現只是在某種特定的條件下產生的,這時該時空藝術性在不斷完善過程中又可能導致運動員本身的物力、外力和心力不斷變化,從而產生新的“三力合一”。
藝術體操成套動作的完成,物力是身體難度和器械難度相結合展現完美空間藝術特性的基礎;心力是運動員處于“在狀態(tài)”將身體與器械完美無缺的結合,并充分展現藝術體操內外空間藝術特性的保證,不斷創(chuàng)新編排,美化空間藝術感,最終獲得外力,提高運動成績。物力和心力是外力的基礎,而外力又是物力和心力得以提高的外部刺激物,三者缺一不可。 “三力合一”的藝術體操是對競技運動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學規(guī)律的反映,是客觀存在的;藝術體操的空間藝術特性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比賽中不可抹殺的特性,也是客觀存在的,如果我們將二者放在一個角度去研究,對于促進我國藝術體操競技水平發(fā)展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并可以此推動藝術體操項目的持續(xù)發(fā)展。
[1] 宋繼新.競技教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89-96.
[2] [美]理查德·考克斯.運動心理學(概念與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2003.
[3] 國家體育總局體操管理中心.2009版藝術體操評分規(guī)則[R].2009.
[4] 洪小平.2009年藝術體操新規(guī)則藝術價值導向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0,46(4):14-18.
[5] 樊銘.對影響我國藝術體操運動員器械技術主要因素的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3(3):93-96.
[6] 郭秀文.國際藝術體操評分規(guī)則的演變特征及其對我國藝術體操發(fā)展的啟示[J].體育學刊,2010,17(3):77-79.
[7] 刁在箴,謝穎,張瑩.中國藝術體操集體項目2008年奧運戰(zhàn)略研究[J].體育科學,2003,23(3):88-92.
ViewtheRhythmicGymnastics'SpacialArtisticEffectsfromtheViewof“Trinity”Theory
Wang Min1,Yang Wen1,Li Rongwei2
(1.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116029,Liaoning,China; 2.P.E.Department,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huangdao,066004,Hebei,China)
The fundamental theory about the “trinity” in rhythmic gymnastics field is built on combining the analysis of physical effects,psychological effects,and external eff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is theory,this paper does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spacial artistic effects of rhythmic gymnastics and their associated characters.Secondly,it analyzes how the athlete can make full use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hysical effects,psychological effects,and external effects to get the best efforts,utilize the characters of rhythmic gymnastics' spacial artistic effects to realize the real artistic meaning,and express the spacial artistic effects perfectly.Besides,the research can help the athlete enhance their competition capacity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doing the actions in a comprehensive way.Furthermore,the development of Rhythmic Gymnastics can be continuable from this perspective.
rhythmic gymnastics;trinity;spacial art;effect
2011-04-29;
2011-06-28
汪敏(1964-),女,遼寧沈陽人,碩士,教授,藝術體操國際級裁判,研究方向:藝術體操教學與訓練。
G834
A
1672-1365(2011)05-00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