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傣族剪紙——活色生香的民間藝術

      2011-12-08 10:55:42王艷琦
      關鍵詞:傣族民間藝術剪紙

      王艷琦

      (昆明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系,云南 昆明 650018)

      剪紙藝術作為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tǒng)裝飾藝術之一,是民族習俗和民間藝術的反映和表現形式。它以口傳身授的方式流傳于廣大民間,體現著多姿多彩的民眾生活。中國地域遼闊,地域特色鮮明,民間剪紙也隨著民族文化和地域的差異性而呈現出無比豐富的特色和內容來。中國民間傳統(tǒng)藝術追求的人情味、親情感、哲理性、生活性,或者說是人文藝術特性都在剪紙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在云南,剪紙是許多少數民族喜愛和廣泛流傳的一種傳統(tǒng)民間藝術形式,其中,傣族剪紙最為出色。它們走線勻稱,陰陽布局妥帖優(yōu)美,刀法干凈利落充滿野性,表現著傣族人民純凈質樸的心靈和對美好生活的祈愿。傣族剪紙主要流傳于德宏、潞西、瑞麗、盈江等傣族聚居的地區(qū)。

      同時,傣族剪紙作為一種民間民俗文化的物化形式,其生存發(fā)展、演變傳承,深受民間習俗和文化發(fā)展演變的影響。因此,當與之相關的民間文化習俗、社會組織結構受到市場經濟和文化傳承后繼無人的沖擊和危機時,對傣族剪紙的收集、研究、保護、拯救和整理愈發(fā)顯得緊迫。

      一、悠久的傣族剪紙歷史

      在云南傣族地區(qū),剪紙習俗源遠流長,在傣族號稱“別悶戲版康”的百科全書“貝葉經”里,以及一些卷帙浩繁的世俗敘事詩歌中,都記載著民間藝人們用樹葉剪成吉祥紋樣供奉菩薩的故事,由此可見,傣族剪紙的傳統(tǒng)歷史悠久。之后,在佛教文化和漢文化的影響下逐步充實發(fā)展,它被廣泛應用于喜慶、宗教、喪葬及居家裝飾等方面。傣族剪紙內容多與傣族所信仰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和生產生活有關,涉及佛經故事、民間習俗、民間傳說和邊疆風物特產等,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族風味。

      傣族剪紙所使用的傳統(tǒng)工具有剪刀、刻刀、鑿子和錘子。剪刀鋒利靈活,便于隨身攜帶進行創(chuàng)作,是剪紙最常用的工具;而利用刻刀的尖、薄、利的特點可以對簡單重復的花紋進行創(chuàng)作,經起稿、剪刻、粘貼、揭離、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層紙,省時省力,從而提高產量;對于大型量多和有著復雜花邊的剪紙,往往采用鑿子和錘子相配合來達到整齊連續(xù)的效果。剪紙所涉及的創(chuàng)作圖案有表現吉祥的龍、鳳、孔雀、大象、獅子、麒麟、馬鹿、駿馬、游魚等各種奇獸異鳥,也有形態(tài)各異的糯沾巴花、荷花、玫瑰花、菊花、茶花、杜鵑等植物花卉,還有亭臺樓閣、佛塔、寺廟、房屋建筑等。剪紙的主要材質為紙、布等。傣族剪紙多用于佛殿的門窗、佛傘、佛幡、演出道具、節(jié)日彩棚、潑水龍亭以及居家裝飾等。喜慶節(jié)日時用紅、黃、藍、綠、金等顏色的彩紙剪紙,喪事和在供寨頭神“呂賀芒”與領兵神的小廟里則全部使用白色剪紙。如今,傣族剪紙還發(fā)展出了新型的剪紙材料,如電光紙和薄鋁皮,由匠人按照設計好的圖案描繪在薄鋁皮上,再通過鏨刻、鍛打等制作工藝,將平淡無奇的材料變成了供奉用的蓮花燈、佛傘、佛幡等祭祀用品,由此,這些藝術作品看起來更加精致華麗。而每遇潑水節(jié)、中緬胞波狂歡節(jié)等重要盛會和重要的佛教節(jié)日時,剪紙被更是被廣泛地用于裝飾在奘房內的贖佛供物、佛傘、佛幡上(傣語音“統(tǒng)”、“雜扎”)。在潑水亭、擺場休息地隨處可以見到這些美麗的剪紙散發(fā)著奪目的光彩。更為普及的是,這些內容形式豐富的剪紙幾乎在傣族地區(qū)每個人家、村落和寺廟都可以看見,而家家戶戶也都會剪一些簡單的圖案用于祭祀和賧佛。每當村寨中有祭祀活動時,各家各戶的剪紙能手便會聚集于召集活動的主人家中。此時,由剪得最好的老人開剪,其余的人照著樣子剪,有的稍做改動變化,便剪出新的花樣,并由此出現了不少頗有名氣的剪紙藝人。

      剪紙作為傣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并提煉的感性生活情態(tài)和藝術樣式,是傣族人民對自己生存物質和生命繁衍獲得保障而需求信仰和想象的有形物質與精神結晶,它無時無刻不在與傣族百姓們的生活發(fā)生著對話、交流、交織、溝通、碰撞與回應,幾千年延續(xù)下來的風俗,相同的民俗活動,補充者他們精神和宗教上的渴求。并且,從某種角度上承擔了歷史有形的部分,使人們還能夠看得見歷史的足跡,成為可以供人們的心靈盤桓休憩的地方,它為后人清晰的保留了這種美好愜意的印記,并成為一種歷史的見證。

      二、傣族剪紙的審美

      內容形式紛呈各異的傣族剪紙,給人一種親切的、愉悅的、生活化的感受,它所傳達的似乎是對人情、天理的回應,還有一種合乎民意的深源義理在內,不僅具備外在藝術美,它更展現了剪紙藝人的生活狀態(tài)、思想品位、藝術意趣的崇尚與播揚。而且,傣族剪紙還飽含了人們對生活中美的追求,一種藝術上創(chuàng)作的思維美,是一種智慧和靈氣的凝聚的印記,一種美好生活內容的縮影。在小小的紙上世界,方寸空間,包羅萬象,在表現著各種民俗、宗教、生活故事的背后,呈現給世人的是一個活色生香的的人間世界,衣食居處、祭祀信仰、歲時節(jié)令、商賈貿易、文藝游藝、人生禮儀無一缺落,或奇絕妙麗,或天籟自然,或平淡優(yōu)美,或對稱和諧,或方正升騰,或吉祥如意。這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感悟和體驗都是豐富傣族剪紙的種子,體現著民間文化生態(tài)的活的基因,包含著生活中多少優(yōu)美而深沉的美學意蘊。

      傣族剪紙的魅力表現于它千絲萬縷的線條,有的線條表現得渾厚、稚拙,有的線條秀麗、靈動,有的用陽刻線組成剛毅而富有彈性的風格,有的用陰線刻線產生內斂而圓潤的效果。在技法上,他們吸取了中原剪紙的“線線相連、線線相斷”的傳統(tǒng)表現手法,主要是以線和面為主要的表現形式,形成了陽紋時剪紙必須線線相連,陰刻時剪紙必須線線相斷,如果把一部分的線條剪斷了,就會使整張剪紙支離破碎,形不成畫面,由此產生了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千刻不落、萬剪不斷的結構,使得剪紙圖案形式具備了一些美的規(guī)律,出現了對稱、均齊、平衡、組合、連續(xù)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同時吸取了周邊泰國、老撾、柬埔寨等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皮影和剪紙的造型特點,裝飾效果強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特征。剪紙造型中都或明或暗地運用了佛像、佛寺、菩提、蓮花、大象、花草等圖案作為美和吉祥的象征,刀法明快干脆,畫面飽滿充實,民族地域特征明顯。

      傣族剪紙的表現方法主要以單色剪紙為主。剪紙時通常采用單色紙進行剪刻,通常分為陽刻法和陰刻法,陽刻法是指在創(chuàng)作時保留形態(tài)的輪廓線,剪去輪廓線以外的空白部分,它的每一條線都是互相連接的,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而陰刻法則剛好和陽刻法相反,它去掉形態(tài)的輪廓線,保留輪廓線以外的空白部分,畫面干凈利落,整體感很強。還有一種就是陰陽結合刻法,它根據畫稿里形態(tài)的虛實關系而采取陰刻和陽刻交叉的辦法,能使畫面效果更為豐富,主次更加分明。傣族在祭祀、賧佛時所用的剪紙多為陽刻剪紙,莊重肅穆,華麗繁復,如佛寺平整的內墻面上通常用陽刻的金色剪紙貼滿整墻,內容有大象、孔雀、獅子、佛塔、佛寺、仙女、僧侶等繁復變化不同的紋樣,往細里看,每一個都是迥然不同形態(tài)各異的造型,但組合在一起時整體效果卻是極為豐富多變的形態(tài),寺內采光陰暗,陽光從狹小的窗欞中透射進來,混合著裊裊的煙霧,在墻上投射出斑駁的光影,令那些閃閃剪紙忽明忽暗,若隱若現,楚楚動人,被暗紅色的斑駁墻面襯托得金碧輝耀、氣韻生動,隱隱的暗香和華美的剪紙令整個寺宇頓感佛法恢宏。而平時節(jié)慶裝飾所用的剪紙則多用陰陽結合剪刻法,純凈利落,形態(tài)自然,走線勻稱,陰陽布局妥帖優(yōu)美,造成濃烈的民族風味,充滿智趣和生活氣息。

      傣族剪紙造型藝術的最大特征是簡練概括、夸張傳神、構思大膽,幽默取巧、富于裝飾、應物賦形,作品風格古樸、粗獷、洗練、自然,民族地域感強烈,保留著較多的傣族古老文化傳統(tǒng)痕跡和民族風俗,體現了民間藝術最基本的審美觀念和精神品質。傣族剪紙的造型、題材和花樣真是浪漫純真,無論是現實景物,還是意念幻象,都是剪紙取材的范圍。例如,在傣族傳統(tǒng)剪紙題材“維先達臘善施”中,藝人們用一張約邊長30公分左右的長方形彩紙進行剪鑿,構圖中將畫面一半的的空間都剪鑿成卷曲的云紋,另一半則沿著其長方形的邊框剪出飛禽走獸、花鳥魚蟲、亭臺樓閣等適宜題材內容的適合紋樣,刀法精致細膩,線條樸拙雅致、疏密均衡。剪紙做好之后,一張一張地將云紋一側貼在用斑斕的彩紙裹好的竹條上,如同一桿桿華麗的旗幟,批量剪鑿貼好后一簇一簇地送到佛寺,由僧侶誦經祈福后再插到佛寺門廊的瓦頂下,節(jié)日之后將其摘下,挑選吉日用火燃盡,隨之也寄去了無限美好祝愿和祈福。由此可見,單調落后的物質生活根本束縛不了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追求精神上的愉悅和宗教上的信仰充實了人們的現實生活。

      中國民族民間美術圖形追求圓滿、美滿、美觀、和諧的內在本質,構圖充實豐滿,具有獨特的造型方式,傣族剪紙也不例外。傣族剪紙作品構圖以散點和多點透視為基礎,構圖飽滿,在技法上不僅采用線線相連的陽紋和線線相斷的陰紋手法,還根據不同細節(jié)采用不鏤空的刀痕線條,很多圖案更以繁密的幾何圖形概括表現,形象生動,整齊美觀。在圖案構成上通常采用二方連續(xù)、四方連續(xù)、單獨紋樣手法。

      常見的二方連續(xù)圖案由一個單位的紋樣為基礎,向上下或左右兩個方向。復連續(xù)循環(huán)排列,產生優(yōu)美的、富有節(jié)奏和韻律感的橫式或縱式的帶狀紋樣,并在創(chuàng)作時仔細推敲單位紋樣中形象的穿插、大小錯落、簡繁對比、色彩呼應及連接點處的銜接和遞進關系,這種二方連續(xù)紋樣被廣泛應用于佛寺、長幡、裝飾間隔等。如佛寺梁柱上的圖案就是以幾何植物、花卉、纏枝藤蔓為主,圖案交替穿插,充滿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裝飾效果極為生動。還有佛寺內外叫做“冬”的佛幡,通常以絹或織錦做襯底,用金、銀紙、彩紙剪出“五樹六花”等吉祥花紋。另有象征美麗、善良、智慧、威嚴的孔雀、馬鹿、白象、獅子等動物造型,并輔以塔、亭和藏經樓等圖案出現,以二方連續(xù)的組合方式順序貼在佛幡上,佛幡周圍用手工染織的彩線做成流蘇縫在上面,然后將佛幡掛在寺內梁上,或用長竹桿挑起,掛在寺廟和佛塔的周邊。佛幡被信仰佛教的人們視為死后“靈魂通向天堂佛國的階梯”即“賧佛升天”的思想理念,且用以象征佛菩薩之威德,長長的幡布隨風飄蕩,揮散出一派暖暖佛意。

      四方連續(xù)圖案則以一個單位紋樣向上下左右四個方向反復連續(xù)循環(huán)排列,由此產生出豐富裝飾效果,細膩含蓄、耐人尋味,這種紋樣節(jié)奏均勻,韻律統(tǒng)一,整體感強。在佛寺門柱和欄桿上以及百姓家門檐上,常貼有一種叫做“荷批”的長條形四方連續(xù)圖案剪紙,造型以各種花鳥藤蘿和幾何圖案為主,它的作用是鎮(zhèn)魔驅邪、保佑平安。

      最漂亮最有圖畫效果的剪紙莫過于單獨紋樣設計,一般最簡單的幾何紋樣剪紙由折疊剪紙方法剪成。所謂“折疊剪紙”簡稱“折剪”,藝人們將自然具象的形態(tài)進行歸納、比較、分析,概括其內在的形態(tài),以抽象的方式表現具象的結果,然后將紙重復折疊,然后在每個單元格上剪鏤紋樣,展開后既為若干對稱的形紋構成的圖案,通過這種抽象的方式,表達著人們對世界萬物中某些形態(tài)的理解,表達著人們心目中的理想與希望。而較為復雜有敘事性的紋樣剪紙則是由圍繞主題自由的組織圖案和花紋組成,以祥花瑞草紋樣(最常見例如蓮花紋)、人物、亭臺樓閣和諧地構成完整畫面,虛實得體,疏密有致,嚴整中見靈巧,樸拙奔放卻羅列有序,無論是方形、長條形或不規(guī)則形體,其構圖都飽滿充實。而且造型優(yōu)美疏朗、裝飾效果獨特、紋樣樸拙野智,這種風格也表現出與其所處的地域文化有很深的關系。既有來自佛教文化的影響,又有內地文化的交融影響,同時還吸納了本地藝術的精華,各種文化共同交織在一起,使它具有著濃郁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欣賞傣族剪紙的同時,也給與了我們很多對民族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感悟。民間藝術追求的是不自覺的、沒有意識、自發(fā)的美,民間藝人對生活的美好愿望發(fā)自內心,他們的物質生活雖然貧乏、單調,但他們創(chuàng)造的這種精神生活特別豐富??梢娝麄兪切膽衙篮迷趧?chuàng)作剪紙,民間藝術的風格越是浪漫瑰麗,越能體現當地百姓的心靈純凈與樸質純真,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也越發(fā)的富有魅力。

      三、傣族剪紙的保護與發(fā)展

      年復一年相同的節(jié)令、相近的風俗、相同的風俗活動,大自然秩序有力的輪回著百姓的生活,百姓們對自然和宗教有著無比親切的感情和寄托。他們在勞作的時刻、田間地頭休憩的時刻、吃飯?zhí)璧臅r刻,都在思考著如何表達對自然、生活、宗教的真摯情感,剪紙藝術,正是傣族人民質樸生活的真實情感反映。它們或許樸素、或許粗簡、或許隨意、或許沒有炫耀奇巧的結構和富麗的修飾,但是,它們有充沛的生命力、它們純真樸質、它們豐富多彩,它們作為一種人類精神的美的產物,在不斷的繁衍生息。

      剪紙作為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結合的果實,是民俗活動與民間美術緊密聯系的產物,在許多節(jié)慶和民俗活動舉行時是結為一體出現的。民間藝術中很多形態(tài)都是以民間民俗活動為基礎的,比如年畫、扎紙、皮影戲等等。無論何種民間藝術的產生和發(fā)展都是民俗活動推動的結果。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失去民俗活動,就會失去與之相關的民間藝術作品,而離開了民間藝術,民俗活動就只有只有貧瘠,甚至落空,成為寄居在這塊土壤上無生命的匆匆過客。所以,任何一種民間藝術,都應該根植與自己所屬的民俗生存環(huán)境,有自己依附的對象和它的歸屬,脫離開民眾和民俗環(huán)境,就是去了養(yǎng)分和生命,成為沒有生命的標本,也失去了它獨特的魅力。對于傣族的百姓們來說,剪紙傳達著他們生存的文化環(huán)境,訴說著他們表現思想情感的方式,他們對一方水土的生存繁衍、喜怒哀樂、死亡誕生、宗教禮儀,形而上、形而下的世界有著切身的生活心理體驗,都在剪刀下表現出生命的節(jié)律、純樸善真的超越追求、對宗教的崇拜和生命的敬畏以及人類面對自然時的謙遜。傣族剪紙今天仍是一種民族民間活態(tài)、原生態(tài)的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國民間百姓對人類非物質遺產的偉大貢獻。2006年5月20日,作為對原生態(tài)民間藝術的保護,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時,傣族剪紙位列其中。但是,其保護與發(fā)展同樣面臨著諸多不利因素。

      近些年隨著文化市場的繁榮和媒體的發(fā)達,有些民俗和民間藝術特別豐富的地區(qū)在做旅游開發(fā)時,將民俗民間藝術和非物質遺產文化做為賺錢的工具,甚至捏造出一些東拼西湊、不倫不類的所謂“民俗”、“民間藝術”和“非遺”。這些所謂的“民俗活動”和“民間藝術”打著保護民間藝術的幌子被請進了公園和商店天天表演,并將一些粗制濫造的“民間藝術”和“非遺”工藝品推銷給游者,使民俗和民間藝術出現低俗化、牟利化和雷同化傾向,民間藝術最終成為賺錢的一種幌子,它自然樸質的靈魂卻蕩然無存。針對這種越來越普遍的現象,許多專家深感憂心:保護民俗、民間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牟利的漂亮幌子。

      再者,如同許多傳統(tǒng)民間藝術一樣,隨著歲月的流逝,生產力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方式和觀念的更新,收入的微薄,使得傣族剪紙也面臨著失去傳人的危機,許多年輕人都不愿意學習和繼承這門手工藝術,其創(chuàng)作人員和作品漸見式微。藝人流失,傳承斷代,總是令人感嘆不已,但是他們也有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怎樣使他們樂當、甘當“守林人”,是需要認真思索的重要問題。如果傳統(tǒng)民俗淪為商人的牟利手段,最終將與保護民俗、民間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旨相悖。生產性保護,目的是保護,而不是生產。如果看中的是民俗、民間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商業(yè)價值而非文化價值,在利益驅動下進行破壞性開發(fā),會對本來就很脆弱的民間藝術造成嚴重傷害。武漢大學民俗學專家李惠芳教授曾說過:“尊重民情、民心、民意,才是最好的保護。”雖然保護與經濟開發(fā),似乎是一對悖論,但如果秉持公心,科學規(guī)劃,保護原生態(tài)民俗環(huán)境,讓民間藝術體現出其真正的發(fā)展價值,這樣才留得住民間工藝,留得住手工藝人的絕活,手藝有價值,保護才有意義。那么,保護民間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經濟社會實現協調發(fā)展、良性互動,又何嘗不是可能的事?我們應該做的,是調整對待民族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心態(tài),既非獵奇,也非敷衍,是一種平和從容的認真、尊敬和愛護,是建設自然與人類和諧共生的文化的決心,是一種把人類的文明成果,把自然、科學、人文整合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一個人與自然、人與文化共存的和諧空間的責任感,讓傣族剪紙,存在于人民生活之中。

      逐步完善傣族剪紙的搜集和研究剪紙的創(chuàng)作和鑒賞活動,是一種原生態(tài)自發(fā)的民間民俗藝術活動。它源自百姓的生產生活,是一種口傳身受的民間技藝。它和系統(tǒng)的科學知識傳承不一樣,知識可以通過系統(tǒng)灌輸傳承,但是文化必須靠體驗,靠心靈的積累。從民族成長的角度講,民族藝術就好像一個地區(qū)特有的方言和物質形態(tài)的母語,有它和生活本身聯系的唯一性,是其他地方難以取代的。只有當它們存在于原發(fā)原生態(tài)環(huán)境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間藝術,如果沒有這些東西,人類的文化遺產也就喪失多半,這些鮮活的技藝文化、手工文化都會在這個世界上消失。民間文化是一個民族發(fā)展進步的印記,是人文藝術組成的重要部分。但目前,我國的藝術史、美學論著對此類技藝傳承、手工文化的搜集和研究還處于一種褊狹和空疏的地帶,文物保護法也還沒有把民間文化納入文物保護的范疇,處于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的狀態(tài)。在這種自生自滅狀態(tài)下,民俗、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會加劇消亡。要保護和發(fā)展民間藝術,就要解決這種學術上和發(fā)展保護觀念上的空白,應該將對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搜集和研究緊鑼密鼓地提到日程上來,進入更嚴格的科學的保護和發(fā)展的流程上來。

      首先,要對傣族剪紙目前的分布狀況、民俗環(huán)境、宗教習慣、保護現狀等問題展開調查和信息收集,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攝影、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傣族剪紙及其所屬的民俗文化進行真實、系統(tǒng)和全面的資料記錄。在建立較為完善的調查和信息收集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全面的研究,逐步建立相關的民族民間藝術資料庫、數據庫和網絡服務平臺,編輯、修訂相關的民間藝術欣賞、研究、保護叢書。而相關政府機構也應著手建立較為完備的民間藝術、民間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和體系,將優(yōu)秀的民族民間藝術的保護發(fā)展提到日程上來,使之能盡快得到有效的保護。

      其次,應將技能高超的民間剪紙藝人授予民間藝術家稱號,鼓勵他們帶徒傳藝,編寫適合當地民眾學習的教材,結合學術研究機構、大專院校、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等多方面力量進行學習研究,共同開展傣族剪紙藝術保護工作。同時,加強民俗、民族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知識產權保護。并把民族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fā)展工作計劃進入當地經濟發(fā)展、農村改革建設的企劃之中。各級文化、財政、民族宗教、教育、科技和旅游等部門要充分發(fā)揮部門職能支持剪紙藝術的保護,例如教育部門可以嘗試在各級中小學、大學、教育機構應開設剪紙等民族民間藝術課程,增進和培養(yǎng)青少年一代對民族民間藝術的了解和情感,從小抓起,造就一批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承人;財政等職能部門應把民族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fā)展所需的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由專職部門和協會等民間組織籌措和建立發(fā)掘、保護和發(fā)展所需的專項基金;民族宗教、媒體和旅游等部門則應運用多種手段加大宣傳力度,宣傳其保護意義和價值,營造有利于民族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環(huán)境,共同做好傣族剪紙藝術的保護工作,讓這門活色生香的民間藝術永遠煥發(fā)出智慧與美麗的光芒!

      1.巴莫曲布嫫,康麗.謠俗蠡測——鐘敬文民俗隨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2.刀瑩.人、佛、自然的交融——傣族剪紙?zhí)厣?[J].裝飾,2001,(1).

      3.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網 [EB/OL].http://www.ynich.cn/

      猜你喜歡
      傣族民間藝術剪紙
      傣族服飾文化在現代生活的運用
      剪紙
      文苑(2020年4期)2020-11-22 13:45:55
      首屆湛江市民間藝術大師頒證
      湛江文學(2017年11期)2017-11-30 08:31:09
      構樹與傣族傳統(tǒng)造紙的保護和開發(fā)
      西南學林(2016年2期)2016-11-08 12:16:36
      剪紙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譯對其民族發(fā)展的作用
      唐山文學(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5
      剪紙
      畬族民間藝術述論
      剪紙鑒賞
      延河(2013年10期)2013-09-08 05:35:42
      《谷魂》與傣族的宗教信仰
      石嘴山市| 墨江| 天祝| 民县| 兰考县| 拜城县| 武夷山市| 赤壁市| 五家渠市| 滦平县| 南澳县| 凤凰县| 齐河县| 绩溪县| 留坝县| 安乡县| 钟祥市| 柞水县| 大埔区| 蓝田县| 保靖县| 彩票| 太白县| 安岳县| 普宁市| 分宜县| 金川县| 太湖县| 渭南市| 阿拉善右旗| 沙湾县| 兴安县| 平罗县| 含山县| 延吉市| 通榆县| 梅河口市| 体育| 花垣县| 平定县|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