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先軍
青海省德令哈市懷頭他拉鎮(zhèn)獸醫(yī)站,青海 德令哈 817000
青海高原牦牛主要分布于玉樹州雜多、治多和曲麻萊3縣的6個鄉(xiāng)鎮(zhèn),果洛州瑪多縣西部,海西州天峻縣的木里、蘇里、龍門、舟群,都蘭縣的溝里和熱水,格爾木市的唐古拉鄉(xiāng)及海北州祁連縣的野牛溝鄉(xiāng)。
境內昆侖山系和祁連山系縱橫交錯,形成海拔3700~4000 m以上的高寒地區(qū),年平均氣溫-2.0~5.7℃,年降水量287~774 mm,年相對濕度50%以上;冷季長,日溫差大,日均溫差≥10℃,日最低氣溫≤0℃的有200~250 d;日照2000 h以上,日照率60%;多雨雪和大風(≥8級的有10~150 d)天氣,無絕對無霜期;牧草生長期短,枯草期長達180 d以上,空氣中的氧含量只有海平面的1/3~1/2。
青海高原牦牛的體型外貌特征與產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關,這些區(qū)域自古以來就是野牦牛與家牦?;烊夯顒拥牡胤?故青海高原牦牛在體型、外貌、生理特性等方面有近似野牦牛之處。頭大,公母牦牛均有角、角粗壯,皮松厚、偏粗糙型,鬐甲高而寬長;背線、嘴唇、眼眶周圍的短毛多為灰白色或污白色;成年公、母牦牛平均體高分別為129、111 cm;成年公、母牦牛體重分別為440、260 kg。
高原牦牛之所以能夠驚人地適應氧氣稀薄、大氣壓低的缺氧環(huán)境,是由它的生理特性所決定的。青海高原牦牛氣管較普通牛短且粗大,由50~53個軟骨環(huán)組成,長44.0~51.0 cm(較普通牛短14.0~21.0 cm),斷面呈半月形,口徑13.0~14.5 cm;氣管軟骨環(huán)兩端的距離大,且軟骨環(huán)兩端間的肌肉長而發(fā)達;牦牛胸腔和普通牛相比,大而發(fā)達,心肺指數(shù)較普通牛高,具有呼吸快、脈搏強、血液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高的生理特點,牦牛的呼吸頻率為9~77次/min,比普通牛呼吸頻率快且變化幅度大??梢?青海高原牦牛的這些生理特性使其能頻速呼吸,在高原缺氧環(huán)境下較普通牛單位時間內氣體交換量多,可獲得更多的氧、提升其氣體交換機能。
青海高原牦牛是一個極不耐熱的畜種。遇到炎熱季節(jié),即表現(xiàn)體溫升高、呼吸加快、脈搏減弱、煩躁不安、絨毛脫落等不適應癥狀,相反,對高寒濕冷氣候最為適應。
牦牛四肢較短,后臀短而窄,使其行走輕捷且平穩(wěn),加之蹄質致密堅實、蹄尖狹窄銳利、蹄底側及前端有突出的邊緣圍繞、足掌有柔軟的角質,使牦牛具有很強的馱載和乘用性能,馱重為50~100 kg,最大馱重可達304 kg。高原牦牛即使在海拔5000~6000 m的地區(qū),仍能馱載或騎乘,不但行走自如,而且善于奔跑,并能與野獸搏斗。
成年母牦牛平均每個泌乳周期(泌乳期一般為150 d)可產奶約 274.04 kg,而且乳脂率高達6.40%~7.20%。公牦牛在 2、3歲可產牦牛絨0.60、0.69 kg,成年母牦??僧a牦牛絨0.60 kg,成年閹牦??僧a牦牛絨1.01 kg;絨毛長4.70~5.50 cm,且保溫性能極佳。對膘情中等的成年閹牦牛進行屠宰測定,平均屠宰率為 52.96%、凈肉率為42.46%、骨肉比為1∶3.59~4.59,1.5和2.5歲的閹牦牛平均活重分別為成年閹牦牛的34.33%和45.32%。
1)良種體系不健全,個體生產性能低。牦牛適應了高寒地區(qū)惡劣的自然條件,具有很好的抗逆性,但多年來粗放的掠奪式經(jīng)營管理和不注重種牦牛的選擇與改良,致使畜群平均生產水平下降。選擇種用公牦牛時不注重其自身體質發(fā)育狀況及其親本的生產性能,母牦牛也不予任何選擇而全部留用,再加上以自然交配為主,致使牦牛表現(xiàn)出體格變小、體重減輕、繁殖率下降、抗病力減弱、死亡率增高等退化征候。
2)飼養(yǎng)管理落后,畜群結構不合理。牦牛產區(qū)延續(xù)了千百年來靠天養(yǎng)畜的傳統(tǒng)。牦牛終年放牧,無補飼。據(jù)調查,在犢牛生長發(fā)育期,對母牦牛進行人工擠乳量偏多,犢牛母乳攝入不足,導致犢牛生長發(fā)育不良,使牦牛生產水平整體退化。畜群結構不合理,高齡母牛比例大、性別比例不合理、馱牛及其它非生產牛比例大,其中適齡能繁母牛只占28%~35%,嚴重影響了牦牛生產水平的提高。
1)野牦牛是牛屬中的一個獨立畜種,也是能適應高寒地區(qū)特殊生態(tài)環(huán)境而延續(xù)生命至今的畜種。20多年的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證明,利用野牦牛這一野生動物資源改良家牦牛,比本品種選育更加有效,是高原牦牛提高生產性能的有效途徑。野牦牛與家牦牛雜交后表現(xiàn)出很強的雜交優(yōu)勢,其雜交后代不但提高了生產性能而且增強了抗逆性和適應性,使其能更加有效地利用高原草場。
2)選擇良種牦牛,可采取“后備公牛分三步選留”的辦法,即半歲初選、一歲半再選、兩歲半定選,落選者一律閹割,定選的公牛投入母牛群中競配,弱者予以淘汰。后備公牛應當來自選育群或核心群中優(yōu)良經(jīng)產母牛的后代;要求其親代公牦牛體格健壯、體重較重、強悍但不兇猛,額頭、鼻鏡、嘴、前胸、背腰及尻部要寬,頸粗短、厚實,肩峰高長,尾毛多,前肢挺立,后肢有力,陰囊緊縮,毛色全黑。母牦牛的選擇應當注重繁殖力,初情期超過4~5歲而不受孕者、連續(xù)3年空懷者、母性弱不認犢者應及時淘汰。
3)適當減少牦牛飼養(yǎng)數(shù)量,提高個體質量,既能減輕冬春季節(jié)草原放牧的壓力,又能保護冬春季節(jié)脆弱期的草原生態(tài)。在犢牛的生長發(fā)育期,減少人工擠乳量,使犢牛能很好地生長發(fā)育,提高牦牛整體質量。
1)發(fā)展高原牦牛業(yè),能夠充分利用其它家畜難以生存和利用的高原牧場,生產當?shù)厝嗣袼璧娜?、肉等主要食品及皮、毛、絨、骨、角等生活用品和工業(yè)原料,在青海省國民經(jīng)濟生活中占重要地位,是高原牧區(qū)不可替代的生產、生活資源。
2)提高牦牛生產性能,改變牦牛品種原始、飼養(yǎng)管理落后、商品率低的產出系統(tǒng),使之轉化為高效畜牧業(yè),將對提高牧區(qū)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牦牛系列產品開發(fā)、滿足人民生活需求及保持邊疆安定團結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也是國家提升藏族人民生活水平的重大需求之一。
3)高原牦牛是牧民的交通工具和運載工具,是一個“多功能型”的畜種,它把人類無法直接利用的自然資源轉化成人類需要的畜產品,為人類提供數(shù)量可觀、用途廣泛的乳、肉、毛絨、皮等產品。另外,高原牦牛的皮 、毛 、絨 、骨 、血 、內臟 、鞭 、骨髓等都是重要的工業(yè)、生物制品原料。所以說,被譽為“高原之舟”的高原牦牛全身都是寶,是多功能、高價值的畜種資源,具有深度開發(fā)價值。
[1]張容昶.中國的牦牛[M].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2]閻萍.牦牛養(yǎng)殖實用技術問答[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7.
[3]閻萍,潘和平.野牦牛種質特性的研究與利用[J].中國畜牧雜志,2004,40(12):31-33.
[4]郭憲,楊博輝,李勇生,等.牦牛的生態(tài)生理特性[J].中國畜牧雜志,2006,42(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