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立志
不許“不滿意”
■安立志
我國各級政府的大門口都掛著“××人民政府”的牌子,其實,某級政府或某公務員,其行為是否符合“人民”政府的內(nèi)在要求,并不取決于大門標牌的宣示,更不取決于政府官員的自詡。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就明確要求,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滿意不滿意,作為制訂路線、方針、政策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可見,如何評價政府機關(guān)工作,標準問題,鄧小平同志早已解決了。
其實,民眾對政府的態(tài)度,“滿意”或者“不滿意”都是客觀存在?!安粷M意值”越低,越說明政府施政符合民眾的愿望與利益;“不滿意值”越高,越說明政府施政不符合民眾的愿望與利益。
民眾對政府產(chǎn)生“不滿意”,應當從矯正政府施政,約束官員行為來著手,一旦政府確立了以人為本的施政理念,官員確立了執(zhí)政為民的意識,并切實付之行動,民眾的“不滿意”就會自然消失,或者逐漸“滿意”。然而,一些地方“人民”政府卻無意于這個路數(shù),針對民眾的“不滿意”,他們不是從政府身上找原因,而是只對民眾說“不許”。他們天真地以為,只要對民眾的“不滿意”玩“失蹤”,就會“天下太平”,從而提拔有望,至少官帽無虞。先是吉林省某縣率先“消滅”了“不滿意”,在該縣政府網(wǎng)站所作的一項“民意調(diào)查”中,只有“非常滿意”與“滿意”兩個選項。這個調(diào)查的前提是,民眾對政府只能“滿意”,不許“不滿意”;當然允許有差別,只是“滿意”是否“非?!倍选O啾戎?,福建省某市政府對于“不滿意”的“消滅”就不夠徹底,政府網(wǎng)站在進行該市2010年“政風行風網(wǎng)上滿意度測評”時,如果投票者“不滿意票數(shù)”超過50%,還始終不愿改變態(tài)度的話,系統(tǒng)就會冷冰冰地提示:“你投票的不滿意票數(shù)高于50%,不符合本次投票規(guī)定,請重新投票!”雖然“系統(tǒng)”要求投票者的“不滿意率”不得高于50%,但至少容忍了50%的“不滿意”。
或許他們真的以為,調(diào)查選項中“失蹤”了,投票結(jié)果中“不許”了,民眾的“不滿意”就會化于無形。恰恰相反,封鎖民意,禁錮民心,某些政府玩“失蹤”,民眾就玩“潛伏”,如同地層深處奔突的巖漿,壓力日漸積聚,一旦沖破地殼,“不滿意”就有可能化為怒火與戾氣,從而使得局勢不可收拾。2000多年前,周厲王不聽召公之勸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不懂得“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才能“行善而備敗”的基本常識,對民眾的“不滿意”以高壓來對付,以死亡相威。民眾倒是不敢“不滿意”了,且只能“道路以目”。然而,結(jié)果如何呢?“三年,乃流王于彘”。
“讓群眾滿意”的工作要求,在政治框架內(nèi),仍然屬于工作作風和群眾路線的范疇,與理想的民主狀態(tài)還有很遠距離。我們應該努力促進和完善民主建設,權(quán)力由民眾授予,政府受民眾監(jiān)督,民眾對政府施政“不滿意”就會發(fā)生真正的作用,“人民最大”的理想,才能真正成為現(xiàn)實。在此情況下,類似某些網(wǎng)站歪曲民意、無視民意、強奸民意的掩耳盜鈴,自然不治而愈。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