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喆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江西革命根據(jù)地出發(fā)開始長征。193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在兩河口會議上制定了北上抗日,開辟全國抗戰(zhàn)新局面的戰(zhàn)略方針。8月初,中央政治局在毛兒蓋附近的沙窩召開會議,重申了兩河口會議確定的北上戰(zhàn)略方針,強調(diào)北上創(chuàng)建川陜甘根據(jù)地是當前紅軍面臨的重要任務。9月,在甘肅省迭部縣俄界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號召紅軍指戰(zhàn)員要團結在中央周圍,同張國燾的錯誤傾向作斗爭,繼續(xù)實施北上方針。俄界會議還決定,把紅一軍、紅三軍、軍委直屬縱隊合編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陜甘支隊,彭德懷為司令員,毛澤東為政治委員。會后,紅軍繼續(xù)北上,9月18日到達岷縣以南的哈達鋪。在這里,根據(jù)從當?shù)卣业降膱蠹埆@悉陜北紅軍和根據(jù)地仍然存在,中央紅軍決定與陜北紅軍會合。27日,紅軍占領通渭縣的榜羅鎮(zhèn),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此召開會議,正式確定把中央和陜甘支隊的落腳點放在陜北,保衛(wèi)和擴大陜北蘇區(qū)。
榜羅鎮(zhèn)會議后,紅軍北上向陜北挺進。10月初進入今寧夏南部的六盤山區(qū),準備翻越六盤山,打開通往陜北革命根據(jù)地的最后通道。六盤山位于寧夏、甘肅、陜西交界地帶。山勢雄偉,巍峨挺拔,因六重始達其巔,故得此名。這座南北走向的高山,是紅軍到達陜北革命根據(jù)地的必經(jīng)之路,也是紅軍長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翻過這座山,到陜北再無高山險峰阻擋。
為了阻止中央紅軍和陜北紅軍會合,國民黨軍隊在六盤山一帶設重兵攔阻。當時,六盤山西麓的隆德縣城駐有國民黨毛炳文第二師李英部,東麓化平縣(今寧夏涇源縣)和尚鋪一帶駐有東北軍何柱國騎兵第七師門炳岳部,毛炳文第八師陶峙岳部緊隨其后,在北邊的固原縣城等地,還有馬鴻賓的部隊。國民黨軍隊還在西(安)蘭(州)公路、六盤山以東的瓦亭、開城、平?jīng)鲆粠Р挤?,紅軍面臨的形勢相當嚴峻。
1935年10月5日,陜甘支隊從甘肅界石鋪、高家鋪出發(fā),分兩路向今寧夏西吉縣的公易鎮(zhèn)、興隆鎮(zhèn)一帶前進。一縱隊為右路,經(jīng)顯神廟、長尾河、團莊等地,當晚宿營于興隆鎮(zhèn)、單家集;二、三縱隊為左路,于5日下午到達公易鎮(zhèn)、上村、新合莊、撒家灣一帶。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博古等中央領導隨一縱隊行動,當晚宿營于單家集。毛澤東住在單南清真寺北側一個叫拜文海的回族農(nóng)民家里。
宿營后,毛澤東、張聞天等人參觀了單南清真寺,和阿訇、回族群眾進行了親切的談話。向他們講解共產(chǎn)黨和紅軍的民族宗教政策,使阿訇和回族群眾深受感動,紛紛騰出住房,拿出食物,熱情接待紅軍。因敵情緊急,部隊無暇多留。6日,毛澤東等人隨一縱隊從單家集出發(fā),經(jīng)新店子、什子路、楊家磨、黃河灣等地,當晚到達張易堡附近一個叫毛家宅子的村莊宿營。7日清晨,紅軍主力部隊沿王套、后蓮花溝抄小路登上六盤山。8時左右,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從駐地出發(fā),在當?shù)叵驅У囊龑?,向東南繞隆德縣境,沿小水溝前行,于14時許登上了六盤山主峰之一的牛頭山。
毛澤東站在高山之巔,縱覽群山。仲秋時節(jié)的六盤山,秋風送爽,天宇澄澈,如海的碧空中,幾抹纖云點綴;山頂上紅旗招展,戰(zhàn)馬嘶鳴,一隊隊英勇的紅軍指戰(zhàn)員高唱著《陜甘支隊之歌》,奮力攀登,如滾滾洪流奔騰向前,銳不可當;秋高飛大雁,峰高卷紅旗,向北極目處,長城隱約可見,盤繞在萬重山間。
毛澤東飽覽了壯美的六盤山風光后,對張聞天等人說:“這里可觀三省,快到陜北了?!痹谠竭^一道山梁之后,他停下腳步,招呼隨行人員休息一下。毛澤東習慣地坐在一塊大石頭上,摘下帽子,自然而然地伸開雙腿,一邊休息,一邊眺望著遠方,高興地說:“這里真是個好地方呀!以后可以好好地寫一寫。你們看,天高云淡,紅旗漫卷,大雁南飛,六盤山的景色多好?。∵@六盤山可不簡單呢!它雄踞大西北,是蘭州和西安的門戶,這里離祁連山不遠,是兵家要地,古代在這里打過很多仗,這里距陜北革命根據(jù)地不遠了?!?/p>
六盤山是紅軍長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毛澤東登高遠眺,看到紅旗漫卷,大雁南飛,紅軍長征即將到達目的地,心潮起伏。他駐足山巔,展望革命前程,豪情滿懷,詩興大發(fā),隨口吟誦出歌謠一首:
天高云淡,望斷南歸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同志們,屈指行程已二萬!同志們,屈指行程已二萬!六盤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風。今日得著長纓,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
這首歌謠實際上是一首自由體詩,通俗易懂,融口語與書面語于一體,讀起來朗朗上口。它通過比興、重復、呼喚等手法,以獨有的象征藝術,展現(xiàn)了紅軍指戰(zhàn)員金戈鐵馬、勇往直前的壯闊場景,猶如一支進軍的號角,歌頌了紅軍“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并表達了反蔣抗日的堅定決心。這首歌謠除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外,還有鼓勵紅軍戰(zhàn)士行軍的作用,帶有行軍歌曲的性質(zhì)。當時在場的張聞天、王稼祥、彭德懷等人都說這是一首好詩。
紅軍翻越六盤山的當晚,一縱隊和紅軍總部機關宿營在今彭陽縣迺家河一帶,毛澤東就住在陽洼村村民張友仁家的窯洞里。在油燈下,毛澤東趴在小炕桌上記下了在六盤山山巔上吟誦的歌謠,并取名為 《長征謠》。
這首《長征謠》當時立即在紅軍中傳唱開來,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谷諔?zhàn)爭時期,《長征謠》在抗日根據(jù)地和八路軍、新四軍中廣為流傳。1941年12月5日,由中共地下黨主辦、在上海出版的文學刊物《奔流新集之二·橫眉》刊載了這首詩,題目是《毛澤東先生詞(長征時作)》。1942年8月1日,中共淮海區(qū)委主辦的《淮海報》副刊《文藝習作》上刊登了這首詩,極大地鼓舞了抗日軍民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奪取抗戰(zhàn)勝利的斗志。1949年6月,天津知識書店出版了關青編著的 《二萬五千里長征》一書,在這本書中,收錄了毛澤東的這首詩,題為《詠紅軍·長征》,分上下兩闋。1949年7月底,上海解放后不久,上海《解放日報》擬發(fā)表這首詩。在發(fā)表之前,毛澤東對原詩作了較大的修改,形式由自由體詩改為規(guī)范的詞“清平樂”,題目由《長征謠》改為《清平樂·六盤山》。為符合“清平樂”的格律要求,他對文字也作了進一步的潤色。盡管內(nèi)容沒有實質(zhì)性變化,卻刪去了一些反復出現(xiàn)的呼語和重復句,如將重復出現(xiàn)的呼語“同志們”刪去,將重復句“屈指行程已二萬”和“何時縛住蒼龍”各保留了一句。句中除了將“屈指行程已二萬”的“已”字刪掉以符合詞的格律外,還將“望斷南歸雁”的“歸”字改為“飛”字,將“赤旗漫卷西風”的“赤旗”改為“紅旗”,將“今日得著長纓”改為“今日長纓在手”。經(jīng)過改動,《清平樂·六盤山》于1949年8月1日首次發(fā)表在《解放日報》上,全文如下: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這首《清平樂·六盤山》和我們今天見到的完全一樣。它通過“詞”這一特殊的文學體裁,使要表述的內(nèi)容更加緊湊,語言更加精練,并且講究平仄、押韻,達到了一種豪放、雄麗的藝術境界,充分顯示了毛澤東作為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博大胸襟和駕馭藝術的高超功力。
1955年,人民出版社編輯出版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一書中收錄了 《清平樂·六盤山》一詞,題目被改為《毛澤東同志長征詞·清平樂》。1957年初,《詩刊》創(chuàng)刊。編輯部的同志打算再度發(fā)表這首詞,并將這一建議請示毛澤東本人,毛澤東欣然同意。在應邀將這首詞抄錄發(fā)表時,他把詞中“紅旗漫卷西風”一句改為“旄頭漫卷西風”,并寫下了橫、豎兩副書法,供《詩刊》選用。1957年1月,《詩刊》創(chuàng)刊號發(fā)表了毛澤東的《清平樂·六盤山》這首詞。
1959年,新中國成立十周年。這年9月,作為首都十大建筑之一的人民大會堂落成。根據(jù)周恩來的建議,以全國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設計、命名了會議廳。人民大會堂管理局決定,各會議廳分別由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自己設計布置。寧夏廳的布置工作由自治區(qū)人民委員會辦公廳負責。為了把寧夏廳布置得新穎別致,具有地方民族特色,許多同志提出,毛主席率領中國工農(nóng)紅軍經(jīng)過寧夏六盤山,并寫下了光輝詩篇《清平樂·六盤山》,最好用寧夏“五寶”之一的賀蘭石刻上毛主席親筆題寫的這首詞,再配上一幅毛主席領導紅軍長征過六盤山的畫,將是對寧夏回漢各族人民極大的鼓舞。這個方案得到自治區(qū)黨委的批準和北京人民大會堂管理局的贊同。可當時毛澤東的手稿已查找不到,想請自治區(qū)領導出面請毛澤東書寫,自治區(qū)的領導們也很為難,因毛澤東已不再多題詞了。在這種情況下,剛從國家民委調(diào)至寧夏擔任自治區(qū)人民委員會秘書長的黑伯理同志便給時任國家副主席的董必武寫了封信,轉達了寧夏同志的用意。董必武非常高興地答應了,由秘書申德純執(zhí)筆,董必武認真看后簽名送毛澤東。
1961年,在江西廬山召開中央工作會議期間,毛澤東在開會之余,于9月8日手書了《清平樂·六盤山》一詞,并將“旄頭漫卷西風”恢復為“紅旗漫卷西風”。同時回復董必武一封信:“必武同志:遵囑寫了六盤山一詞,如以為可用,請轉付寧夏同志。如不可用,可以再寫。順祝健康?!敝链?,這首詞最終定型,毛澤東再也沒有進行過修改。毛澤東的手書墨寶拿回銀川后,《寧夏日報》總編輯張源和攝影部記者米壽世精心拼成條幅、照相制版后,于9月30日在《寧夏日報》頭版套紅刊發(fā),同時還配發(fā)了題為《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社論。數(shù)月后,工藝師將毛澤東手跡《清平樂·六盤山》精心鐫刻于賀蘭石板上,字著紫紅色。不久,這幅長3米、寬1米的賀蘭石屏便掛在了人民大會堂寧夏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