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云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就是教師引導學生走進文章,在文章中徜徉,以此達到培養(yǎng)學生喜愛學習語文的目的,從而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情商以及質疑能力等。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引導學生在文章中徜徉呢?本文擬就此談談個人的一些粗淺認識。
一、在徜徉中培養(yǎng)語感
所謂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學生借助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走進文章以后,學習興趣需要保持。因此,教師必須緊緊抓住學生的良好心態(tài),引導學生在文章中徜徉,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情商等語文素養(yǎng)和能力。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篇目比較適于小學生朗讀、背誦。《但愿人長久》是一篇文包詩體例的課文,文章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詞中名篇《水調歌頭》(中秋)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過。故事是詞意的具體展現(xiàn)。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容,領略其意境,體味作者既思念親人、篤于情誼,又通情達理、以理遣情、熱愛生活的情懷,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讀探究,把朗讀訓練貫穿于教學的始終。
1.借用媒體,顯現(xiàn)語感
教學之初,教師用媒體出示課本插圖,營造中秋之夜品嘗瓜果、欣賞明月的歡樂氛圍,再以特寫出示蘇軾臥床望月、心緒不寧的鏡頭,前后兩者構成對比,充分調動起每個學生的情感體驗,然后進入朗讀,體會親情,領略意境,從而使朗讀顯現(xiàn)語感。
2.適當拓展,強化語感
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之內涵,我作了一些補充拓展,把表達相同情感的詩句推薦給學生。如秦觀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時”,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等,既讓學生增加積累,又強化了語感。
3.播放樂曲,升華語感
例如,《月光曲》中的四、五、六自然段及文章重點要求背誦,我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學生在時而激越、時而低緩的樂曲中朗讀,以情帶聲,聲情并茂,使語感得以升華。
二、在徜徉中培養(yǎng)情商
研究表明:情商是一個人學業(yè)、事業(yè)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一個人必須具有的素質。在小學階段,學生好玩愛動,是開發(fā)、培養(yǎng)情商的最佳年齡。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學生情商的培養(yǎng)。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入選了多篇激勵學生情緒、催其奮發(fā)的文章,如《徐悲鴻勵志學畫》《我要報效我的祖國》《我不是最弱小的》《生命的壯歌》《第八次》《臥薪嘗膽》《軍神》《掌聲》《微笑著承受這一切》《征服世界第一高峰》等等。在教學中,教師要十分注意挖掘開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情商的因素,同時選擇切入機會,用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情商。
如教學《徐悲鴻勵志學畫》一課,我緊扣“勵志學畫”這個重點,設置三個問題:①徐悲鴻為什么要勵志學畫?②徐悲鴻是怎樣勵志學畫的?③徐悲鴻勵志學畫的結果如何?學生帶著問題,有的放矢地閱讀課文,很快就能找到答案,理解課文。然后,我再抓住一個“志”字施以點撥:古今中外,凡成大器者,必是有志之人,志乃成功之要素。你們有‘志嗎?你們的‘志是什么?”這一反問,使得學生情緒高漲,紛紛舉手回答:我立志上大學,為祖國貢獻一切;我立志成為科學家、醫(yī)生、教師、宇航員……至此,學生的情商已經(jīng)得到開發(fā)。我接下來再問:“你怎樣實現(xiàn)你的‘志,請大家從徐悲鴻身上找答案?!庇谑?,學生的學習激情得以調動,從徐悲鴻珍惜時間的描述中體會到“不知疲倦”,從“潛心”中理解了徐悲鴻的刻苦精神,又從徐悲鴻的清苦生活中領略到奮發(fā)努力的情懷。緊接著,我再讓學生把自己與徐悲鴻作一對比:“我是如何學習的?”靜默之中,大多數(shù)學生都會想到很多。這樣,學生的情商又一次被開發(fā)出來了。
三、在徜徉中培養(yǎng)質疑能力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薄耙烧撸X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薄叭朔鞘ベt,孰能無疑,有疑需思,有疑要問,一思一問則長學問?!痹陂喿x教學中,教師應緊扣教材,設疑置障,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
1.初讀質疑
在教學《雪兒》時,教師對學生提出初讀要求:①自讀課文,圈劃出生字、生詞;讀通順課文,借助字詞典或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②雪兒指的是什么?雪兒的名字是怎樣來的?③我和雪兒的關系怎樣?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④初讀課文后,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沒有讀懂?前三點簡單,只要讀書即可明白,而第四點即“自讀生疑”,如果學生每讀一篇文章都這么想,也就具有了質疑的良好習慣,久而久之便可上升為能力。
2.導讀質疑
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如在理解《雪兒》這篇課文時,教師不妨設計這樣幾個問題:①爸爸撿回來的是一只怎樣的白鴿?學生會馬上從課文中找到“翅膀受了傷,身子很臟”這兩句表面的答案。我繼續(xù)追問,有學生補充:“眼睛里充滿哀傷?!边@是誰看出的?”“‘是我?!薄拔摇睘槭裁茨芸闯鲅﹥骸把劬锏陌??這說明“我”對雪兒遭遇的同情憐憫,這正是后來“我”和雪兒的感情日深月濃的基礎。②“我”和雪兒的關系怎樣?“我”天天和雪兒一起到陽臺上去看藍天說明了什么?(感情深)這和后文中放飛雪兒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這樣通過層層設疑,師生共同解疑,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教給了學生質疑的方法。
3.總結質疑
總結是在文章學習結束時所設的環(huán)節(jié)。在原本該說“再見”的時候,教師或學生從課文的字里行間找出一個問題(即疑點),往往會產生“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應,令課堂氣氛活躍。教師在這時瞅準機會,或“欲擒故縱”,或“誘敵(學生)深入”,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地點撥,定然能引領學生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這就是質疑的美感。如果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或正反雙方互辯,答案一定會精彩紛呈。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