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正江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美術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視,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睹佬g課程標準》中指出:廣泛利用校外的各種課程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美術教育活動。其目的也就是倡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充分挖掘地方資源和文化特色,開發(fā)與利用新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
我是一名盤縣的美術教師,從小出生在盤縣,盤縣有貴州最大的古城樓——盤縣北門城古樓,有海拔1896米的丹霞山,有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九間樓,有省級風景名勝區(qū)百里杜鵑林,有舊石器時代遺址盤縣大洞,有坡上草原,有人稱“活化石”的古銀杏風景名勝區(qū),還有早在2000年就被省文化廳、市政府命名為“歌舞之鄉(xiāng)”的淤泥彝族鄉(xiāng)……如何才能保護和傳承盤縣的民族民間文化,促進盤縣民族民間美術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利用歷史文化無形資源,設計出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地方課程資源,讓學生從藝術的角度欣賞自己的家鄉(xiāng),并使這種興趣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tài)度,使學生在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通過多年的探索,我在教學中側重進行以下幾種方式的教學實踐:
一、挖掘地方民族資源,引進課堂教學
我們在開展美術活動的時候,不要把學習內容局限在教材上,而應改變“教材是唯一課程資源”的狹隘思想,結合本地資源,讓學生感受民俗民風、民間工藝,嘗試用欣賞的眼光去感受本地區(qū)的民族藝術。如:在上到教材《彩云衣》時,我利用平時收集到的圖片,將穿著鮮艷民族服裝的彝族婦女展示在學生眼前,一邊帶領學生欣賞彝族服裝,領略民族服裝的美感,一邊向學生簡要介紹彝族的民族文化和傳統(tǒng)節(jié)日,學生既感受到色彩斑斕的民族服裝的魅力,又為我縣生活著這樣一個歷史悠久而富有活力的民族而感到自豪。又如:在上《玩陶泥》一課時, 我將本縣入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山丫砂陶的制作工序和成品用圖片制成課件,配上音樂,在課堂上帶領學生解讀了這一傳統(tǒng)工藝的制作,古老、樸實的制作工藝一下激發(fā)了學生制作陶泥的興趣,通過體驗,學生不僅感受了造玩陶泥的樂趣,還領略到古樸的傳統(tǒng)文化魅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和創(chuàng)作激情。
二、結合地方自然景觀,豐富課堂教學
課標中指出:盡可能運用自然資源(如自然景觀、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園和社會生活中的資源(如活動、事件和環(huán)境等)進行美術教學。我縣位于貴州省西部,六盤水市西南部,是貴州省的西大門,素有“滇黔咽喉”之稱。盤縣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民族風情濃郁,是物富財豐之地。匯山川之勝,留下了許多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開展美術課程資源,豐富課堂教學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如:上到綜合探索《家鄉(xiāng)古建筑》一課時,我就有目的地讓學生對家鄉(xiāng)的丹霞山、古城樓、李氏清代院落群,以及紅軍二、六軍團盤縣會議會址等古建筑進行了考察,并作簡單記錄,比如材質、造型、建造年代、結構等做較深觀察,這樣加深了學生對這些建筑物的了解,繼而進行描繪,通過記憶畫古建筑,既訓練了學生的造型能力,又使學生更進一步對家鄉(xiāng)古建筑物的理解,體驗、感悟古代建筑師和工匠的審美情趣,珍視著這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培養(yǎng)和增強了學生對家鄉(xiāng)人文遺產的情感和對家鄉(xiāng)的熱愛。
三、開發(fā)《地方美術課程》,開設美術興趣小組
基于學生的發(fā)展,為了學生的發(fā)展,開發(fā)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已成為課改實驗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我縣有著豐富的課程資源,我校更是根據(jù)學校的辦學特色,根據(jù)學生的需求和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開設了美術及其他課外興趣小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個性特長,提高學生審美能力以及實踐、創(chuàng)新等綜合能力,陶冶美好情操。在課外興趣活動中,我更深刻地感受到美術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體會到“美術學習實質是一種文化學習”,我希望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美術文化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引導學生學會欣賞自然美、人文美。基于上述理念,在我的興趣小組活動中,根據(jù)地方資源進行教學實驗,我嘗試設計出具有地方文化特點的美術興趣小組課程模塊如下:
模塊一,盤縣風景:讓學生通過欣賞、線描、寫生、創(chuàng)作等方式,感受丹霞山、妥樂古銀杏風景區(qū)、坡上草原、老廠竹海、火鋪百里杜鵑林的神奇魅力。
模塊二,盤縣古建筑:讓學生通過欣賞、線描、速寫、剪紙等方式,認識盤縣大洞古人類遺址、北門城古樓、李氏清代院落群的古樸、滄桑,從歲月的痕跡中讓學生穿越時空,將離我們較遠的古人類、古建筑與美術、與學生拉近了距離。
模塊三,盤縣民間工藝:讓學生通過欣賞、設計、塑造等方式,了解大山鎮(zhèn)砂陶、民族刺繡、編織等的獨特魅力。
模塊四,盤縣民俗:讓學生通過欣賞、線描、速寫、國畫、記憶等方式,體會彝族火把節(jié)、元宵舞龍會的民俗民風和特有的地方文化。
模塊五,盤縣新城:讓學生通過攝影、寫生、線描、速寫、想象、設計等方式,觀察和發(fā)現(xiàn)盤縣新城的巨大變化,憧憬美好的未來。
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嘗試,學生在美術課程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興趣,從學習中認識了盤縣的地方文化,從認識中傳承了地方文化,從傳承中發(fā)揚了地方文化。這個過程更多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健康的態(tài)度、價值觀,顯示出了一定的審美情趣和造型表現(xiàn)能力,增強了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家鄉(xiāng),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
(責編 夏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