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國大學里教書,一邊是看似漫無邊際的自由,罵罵校長、市長,再罵罵總統(tǒng),只要罵得有理有據(jù),問題都不大;另一邊是細化又細化的禁忌。
如果有禁忌入門手冊,第一條一定是種族歧視,第二條一定是性別歧視。不但教授們在課堂上不能有任何牽涉這兩者的言行,這兩個禁忌也被一本正經(jīng)地寫在我所有的課程提綱里,因為對學生同樣適用。
不光是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禁止同性戀歧視、年齡歧視、階級歧視、殘障歧視等,都寫在校規(guī)里。冒犯其中一條,無論終身教授還是剛入學的學生,都有被開除的風險。這些禁令并不禁止在課堂上討論這些話題,而是不能在課堂上有歧視的言行,所以把握難度較高。
在很多問題上,教授們都要有“打死也不說”的精神。學生的性取向、年齡、智力狀況、分數(shù)、疾病等,除非他們自愿透露,否則教授們不能告訴其他人半個字。大學生都是成年人,即使他們的父母來問他們的分數(shù),學校也有義務為學生保密。
與眾不同的學生們因此擁有了自由空間:有窮的權利,有老的權利,有病的權利,也有不聰明、考低分、不愛異性的權利。他們不會因此而受到輿論壓力,或感覺低人一等。
?。准沂ニ]自《學習博覽》)
責編:kats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