琶作為彈撥樂器的一種,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數(shù)經(jīng)滄桑卻毫不褪色。它既能]奏文曲又能]奏武曲,可謂民樂中的全才;既能獨奏,又可用于伴奏,可謂靈活方便;既可用于宮廷,又可用于民間,可謂雅俗共賞。它雖是外來樂器,但其在中原歷史中的改造和創(chuàng)新已不僅僅說明了中國人的智慧和音樂人的才能,更是一種文化和文明的見證在隋唐時期,其無論是在形制、音色上還是]奏技巧的充分發(fā)揮上均已達到了高潮,可謂當時樂器中的一朵奇葩。之所以達到高峰并確立其在歷史音樂中的地位是與其自身原因、社會背景、當朝統(tǒng)治者的喜好等密不可分的。
一、發(fā)展歷史決定了在眾樂器中的優(yōu)先地位
據(jù)杜佑《通典》:“杜摯曰:‘秦苦長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庇帧敖袂鍢纷嗯茫字^之‘秦漢子’,圓體修頸而小,疑是弦鼗之遺制?!雹俸髸x劉煦等所撰寫的《舊唐書》記載:“琵琶,四弦,漢樂也。初,秦長城之役,有弦鼗而鼓之者。及漢武帝嫁宗女于烏孫,乃裁箏,筑為馬上樂,以慰其鄉(xiāng)國之思。”由此可知,秦朝為了抵御匈奴的進攻而大肆剝削人民,迫使人民集財力人力修筑長城,人民創(chuàng)造出一種叫做“鼗”的樂器來敲擊,借以表達內心的憤懣和抑郁宣泄對統(tǒng)治階級的不滿。據(jù)文獻和圖像的考證,“鼗”為圓形,長柄,兩面蒙皮,音響兩側各有一耳,系有珠粒,持柄搖動時,珠粒碰打鼓面而發(fā)聲,即現(xiàn)在的“撥浪鼓”。后人在“鼗”原形音箱皮面上裝上皮弦來]奏,并稱之為“弦鼗”,這便是后來琵琶的雛形。東漢劉熙在《釋名·釋樂器》中曰:“枇杷本出于胡,馬上所鼓也,摧手前曰枇,引手卻曰杷,象其鼓也,時因以為名也?!薄端鍟ひ魳分尽份d:“(琵琶)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崩顛杜谩吩娨嘣疲骸氨臼呛袠?,喜君馬上彈?!庇纱丝芍?,這種琵琶最晚在東漢由西域傳入,且于馬上所彈。因其不受地點的限制,因此為其以后在隋唐的流行提供了便利。
我國歷史上的琵琶形制和名稱有多種,大致可分兩大類。一類是圓形音箱直頸者,另一類即是梨形音2CgNLxdJfS6WWFX4xc7FPKjKnA4Ku119eS0Njt8yU54=箱曲頸者。秦漢時的琵琶主要為前一種,被稱為“秦琵琶”、“漢琵琶”、“秦漢子”,是當時彈撥樂器的一個統(tǒng)稱。魏晉時的“竹林七賢”之一阮咸即善]奏此種樂器,更重要的是其對秦琵琶的改造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據(jù)文獻記載:“或謂咸豐肥此器,以移琴聲四弦十三柱。″即阮咸擴大了琵琶的音箱共鳴箱,音量也隨之擴大。另外,還增加了一個音柱,變?yōu)槭?,擴大了琵琶的音域,增強了其藝術表現(xiàn)力。
在南北朝時期,一種木制梨形音箱,曲頸,四弦,四柱,持琴姿勢為橫抱,用撥子彈奏的樂器開始傳入中原。人們?yōu)榱撕椭性f有的琵琶相區(qū)別,將其稱為“胡琵琶”或“曲項琵琶”。據(jù)楊蔭瀏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及韓淑德、張之年的《中國琵琶史稿》所載,曲項琵琶約在公元350年從印度傳入中國。另外,與四弦曲項琵琶同時傳入中國的還有五弦琵琶。據(jù)《通典》記載:“五弦琵琶,稍小,蓋北國所出?!雹谟嘘P五弦琵琶的記載最早出現(xiàn)在《通典·歷代沿革》中:“自宣武以后,始愛胡聲,泊于遷都”?!扒模?,五弦,笙模……胡舞鏗鏘銼,洪心駭耳?!钡搅兰o以后的北齊,胡樂開始出現(xiàn)盛行之況?!杜f唐書·音樂志》所載:“琵琶,五弦,及歌舞伎,自文襄以來皆新愛好。自河清以后傳習尤盛……”。從以上可以看出五弦琵琶已經(jīng)流行于中原地區(qū)。
從圖像資料可以看到唐時期的琵琶音箱形狀與南北朝時期沒有很大變化。曲項琵琶的音箱相對來說較大,頸部較短。五弦琵琶的構造與四弦琵琶大致相同,共鳴箱多呈半梨形,面板上有十個品位。隨著唐音樂的繁榮、樂人們欣賞品味的提高及對樂器的熟練程度,]奏姿勢也由橫抱改為豎抱,減輕了琵琶對左手的限制,從而使]奏上更趨于自由。據(jù)《通典》載:“大唐貞觀中始有手彈之法,今所謂搊琵琶者是也。風俗通所謂以手琵琶之,知乃非用撥之義,豈上代固有搊之者?(手彈法,近代已廢,自裴洛兒始為之。)”③隨著琵琶名家裴神符對琵琶的改造,琵琶的]奏技巧漸趨成熟,使得琵琶成為當時一件能文能武的不可或缺的樂器。正是由于琵琶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和多位琵琶名家的改造以及]奏技法上的創(chuàng)新,使得其在隋唐時期達到了高峰。
二、自身性能的優(yōu)勢受到世人青睞
琵琶以其絕妙的音色吸引當朝的統(tǒng)治者及市井之人,這些雖沒有正式的文獻記載,但我們可以從唐詩中找到許多描述琵琶的例子,從中可以看到琵琶藝術的高度繁榮。比如李宣古的《杜司空席上賦》贊美琵琶音色優(yōu)美而明亮:“觱篥調清銀象管,琵琶聲亮紫檀槽”;又有偉莊《菩薩蠻》詩云:“琵琶金翠羽,弦上黃鶯語。”由詩中可以看出琵琶那根根細弦上發(fā)出的獨特音響像是清脆的黃鶯在鳴叫,令人產(chǎn)生無限遐想。琵琶不僅用于表現(xiàn)清凈的環(huán)境,又可用急促的撥弦來表現(xiàn)熱鬧歡騰的景象,其表現(xiàn)力是其它樂器所無法比擬的,如若干《陪李郎中夜宴》“間世星郎夜宴時,丁丁寒漏滴聲稀。琵琶弦促千般語,鸚鵡杯深四散飛?!贝颂帉懗隽思贝俚呐脫軓椔暘q如千人共語,為夜宴烘托出一場熱鬧非凡的景色。
琵琶的另一優(yōu)點是便于攜帶、靈活小巧,既可在深宮市井中]奏,又可在塞外馬上彈撥。王翰有詩:“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描述了戍邊將士們在馬上彈琵琶的情景,美酒與琵琶聲相和,讓人頓感豪情萬丈,波瀾壯闊。琵琶亦可表現(xiàn)如泣如訴的嗟傷離別之情,如李頎詩句:“琵琶出塞曲,橫笛斷君腸?!绷硗?,琵琶既能表現(xiàn)多種力度、速度和音色的變化,又能描繪感人至深的音樂形象,給人一種意味深長的感嘆。如白居易《琵琶行》:“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凄凄不是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睆脑娭形覀兛梢钥吹脚脴非腥酥辽畹谋憩F(xiàn)力,通過速度力度的調節(jié),真正牽發(fā)每個人的思想感情,仿佛使欣賞者身臨其境。又有劉景復之《夢為吳泰伯作勝兒歌》:“今朝聞奏《涼州曲》,使我心神暗超忽;勝兒若向邊塞彈,征人淚血應闌干”。羅縐《聽琵琶》:“大抵曲中皆有恨,滿樓人自不知君?!睆脑娭形覀儾浑y看到琵琶感人的表現(xiàn)力,理解世人對琵琶由衷的熱愛。
琵琶既可用于伴奏,又可用于獨奏和合奏,加之在琵琶的改造上采用了粗弦、皮弦,使琵琶在音響和張力上都適應了快速發(fā)展的琵琶藝術的需要,適合大眾的口味。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么”;“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睂懗隽伺门氉鄷r的精湛技巧,讓人仿佛身臨其境,嘆為觀止。據(jù)考,唐詩中的]奏技巧相當成熟,無論是獨奏還是伴奏,其]奏技巧均有挑、撥、彈、攏、抹、捻、破、掃、拂、輪、推、拉、揉、按等,這不僅說明了其有完全統(tǒng)一的標準指法,更可看出這時的琵琶藝術已經(jīng)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另外,參加合奏的琵琶藝術主要體現(xiàn)在唐十部樂中。如《通典》說:凡大宴會,則設十部之伎于庭。樂器有:笛、簫、齊鼓、擔鼓、琵琶、豎箜篌、觱篥、五弦、腰鼓、羯鼓、雞婁鼓、答臘鼓、貝、銅角14種。在唐十部樂中,有七部均使用琵琶,由此,琵琶在唐時的地位可見一斑。
三、隋唐燕樂的發(fā)展為琵琶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契機
隋開皇初年,“燕樂”有七部,煬帝時改制為九部,到唐太宗時又改為十部。其中,“龜茲樂”的主要樂器——曲項琵琶,在燕樂中獨領風騷。據(jù)文獻載:“四旦二十八調,不用黍律,以琵琶弦葉之?!雹芮椗靡殉蔀楫敃r燕樂中的主奏樂器。隨著“燕樂”的日益發(fā)展,各部音樂所屬樂器的混合使用、協(xié)用]奏,曲項琵琶已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流傳。
由于長時期的]奏及積累,在燕樂歌舞音樂的基礎上逐漸產(chǎn)生出一批具有藝術魅力的琵琶獨奏曲。如《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最著名的清曲之一,在當時民間是一首很流行的琵琶曲。又如,《六么》亦是一首在歌舞大曲基礎上改編的琵琶曲?!啊读础?、《水調》家家唱”,是一首一般樂工、樂伎都能]奏的抒情曲子?!稕鲋荨芬彩且皇子筛栉枰魳贰稕鲋荽笄犯木幎傻呐们?,后來段善本將其翻成《道調涼州》。另有琵琶曲《郁輪袍》、《火鳳》、《安公子》、《傾杯樂》、《圣蠻奴》、《無限》、《鴛鴦》、《明妃曲》、《散水》、《蕤賓調》等。
隋唐燕樂的發(fā)展不僅促使琵琶技巧的提高,更涌現(xiàn)出一批著名琵琶家。他們技藝非凡,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琵琶曲目,促進了唐琵琶的繁榮。這一時期的琵琶]奏家有:段善本,康昆侖,曹善才,曹綱,雷海青,賀懷智,裴神符,廉郊,楊志及其姑姑,以及曹保,王芬,裴興奴,鄭中丞,重蓮,鐵山,米和,劉禪奴等。他們各懷絕技,出神入化,使人驚心動魄。據(jù)典籍:“貞元中有康昆侖,第一手。始遇長安大旱,詔移西市祈雨。及至天門街,市人廣較勝負,及斗聲樂。即街東有康昆侖琵琶最上,必謂街西無以敵也。遂請昆侖登彩樓,彈一曲新翻羽調《錄要》。其街西亦建一樓,東市大誚之。及昆侖度曲,西市樓上出一女郎,抱樂器,先云:‘我亦彈此曲,兼移在楓香調中。’及下?lián)?,聲如雷,其妙入神。昆侖即驚駭,乃拜請為師。女郎遂更衣出見,乃僧也。蓋西市豪族厚賂莊嚴寺僧善本”。⑤元稹在《琵琶歌》寫道:“段師有弟子數(shù)十人,李管兒最為有名”。曹善才是唐代教坊第一流樂師,他的名字“善才”成為對唐代樂師的尊稱。李坤在詩中曾這樣贊美:“花翻風嘯天上來,裴回滿殿飛春雪”,“金鈴玉佩相蹉切”,“仙鶴雌雄唳明月”,好似“九霄天樂下云端”。又如裴興奴擅長左手的攏捻技巧,曹綱則賦予右手運撥的動力,故當時有“曹綱有右手,興奴有左手”的說法。
這一時期既有單個樂人的精彩]技又有像康昆侖和段善本這樣的比賽。通過比賽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有利于相互借鑒和吸收各自長處,從而又反過來推動了琵琶藝術在這一時期達到高峰。燕樂的發(fā)展不僅需要琵琶樂器,同時又為琵琶樂器技巧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引起更多的琵琶名家彼此交流、相互切磋,共同推動琵琶藝術走向繁榮。
四、當朝統(tǒng)治者的提倡為琵琶的繁榮創(chuàng)造了空間
在我國西部地區(qū),琵琶的傳習尤為普遍。唐代邊塞詩人岑參即有“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的詩句。這與當時唐時期統(tǒng)治者的開明政策是有著極大關系的。在整個長安城,上至宮廷,下至民間,處處可以聽到琵琶的聲響,琵琶已成為一種家喻戶曉的樂器。
在宮廷,隋煬帝既是一位文采飛揚的皇帝又能作詞作曲,其對音樂的廣泛傳播有巨大作用。每次迎接西域人入朝時總是陳列百戲,既宣傳了中原文化的富強、融合了民族關系,又無形中促進了音樂文化的發(fā)展,間接地為琵琶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空間。他不但把隋朝的“七部樂”增訂為“九部樂”,而且網(wǎng)羅民間樂人數(shù)萬,使其各得其所。據(jù)《隋書》記載,他令白明達造新聲《萬歲樂》、《藏鈞樂》、《七夕相逢樂》、《投壺樂》、《舞席同心髻》、《玉女行觴》、《神仙留宿》、《擲磚結命》、《斗雞子》、《斗百草》、《泛龍舟》、《還舊宮》、《長命花》、《十二時》等。隋煬帝對這些曲子非常滿意,并對幸臣說:“多彈曲者,如人多讀書,讀書多則能撰書,彈曲多即能造曲,此禮之然也”。⑥
唐太宗李世民時期,采用開放的政策,密切團結少數(shù)民族,進一步加大交流,打破了“華夏正統(tǒng)”的偏見,龜茲、疏勒、天竺、高昌、安國等多部少數(shù)民族樂伎被列為唐朝宮廷音樂,為琵琶藝術的發(fā)展開拓了一個極富藝術特色的時代。他親自主持修訂了《秦王破陣樂》。也正是他統(tǒng)治的貞觀時期,才有裴神符廢“撥彈”改為“指彈”的事情,致使我國的琵琶藝術技巧有了一個飛速的發(fā)展和改變。唐玄宗李隆基就更可謂大音樂家了,他親自創(chuàng)建梨園,并親自指揮,有一聲誤,比親自正之,并親自創(chuàng)造了《霓裳羽衣曲》。他自幼和道情藝人交游,潛心研究法曲和音律,對音樂及戲劇的發(fā)展和推動具有巨大貢獻。他把“燕樂”改為“坐部伎”和“立部伎”。坐部樂自“長壽”以下的“天授樂”、“鳥歌萬歲樂”、“太平樂”、“破陣樂”皆用“龜茲樂”,樂器以琵琶為主,只有“龍池樂”用雅樂笙、磬。立部樂自“安樂”以下的“太平樂”、“破陣樂”、“大定樂”、“上元樂”、“圣壽樂”、“光圣樂”皆擂大鼓,雜以“龜茲曲”,只有“慶善樂”用“龜茲樂”的變種“西涼樂”。⑦由此可見,無論是“立部伎”還是“坐部伎”,琵琶樂器均相當普遍。
隋唐統(tǒng)治政策的開放促進了文化藝術的交流和融合,為琵琶藝術高潮的到來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為琵琶藝術的發(fā)展營造了一個思想解放的偉大時代。
?、佗冖踇唐]杜佑《通典·樂四》,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8年版,第3679頁。
④陳大任等《遼史·樂志第二十三》,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519頁。
?、輀唐]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琵琶》,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頁。
?、轠唐]魏徵《隋書卷十五 志第十 音樂(下)》,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335頁。
⑦吳慧娟《略論隋唐時期琵琶藝術盛況》,《音樂探索》2004年第4期。
陳婧雅 中國藝術研究院在讀研究生
?。ㄘ熑尉庉? 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