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是1898年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以救亡圖存為目的,在光緒皇帝支持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1898年是戊戌年,因此又稱為戊戌變法。
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了《定國是詔》,拉開了“百日維新”的大幕。此后的三個多月中,光緒皇帝陸陸續(xù)續(xù)頒布了一系列變法詔書和諭令。但新政一開始便遭到守舊勢力的強烈抵制和反對,最終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戊戌六君子”被殺,新政措施中除京師大學堂被保留下來之外其余全被取消,戊戌變法宣告失敗。
戊戌變法失敗了。有人說失敗的主觀原因是中國資產主義發(fā)展不充分,資產階級本身具有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再加上不能廣泛發(fā)動群眾,最終導致變法失??;客觀原因是中國封建反動勢力太強大,嚴重阻礙了變法的進行。深入探討,變法失敗是否還有別的原因呢?
列寧說過:“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弊兎ǖ闹饕I導人康有為著有《大同書》、《康子內外篇》、《孔子改制考》等書,縱觀這些書籍,可以看出他對西方的了解是粗糙的——變法前的康有為從未走出國門,自然也就不可能實地考察、深入了解西方社會;變法的另一位倡導者譚嗣同的主張又太過激進。對西方、對中國國情沒有深刻的了解,沒有成熟的理論作為指導,這應該是變法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康、梁等人雖然滿腔熱血、才華橫溢,可是在政治上不夠成熟??v觀古今中外,任何一次改革都會受到重重阻撓,成功的改革者往往對時局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善于平衡、團結各種勢力,推動改革的前進。首先我們從《康南海自編年譜》中可以看到有關慈禧太后并不反對變法的記述:“五月初五日,奉明旨廢八股矣。先是,二十九日芝棟折上,上即令為臣擬旨……剛毅請下部議。上曰:若下禮部,彼等必駁我矣。剛毅曰:此事重大,行之數(shù)百年,不可廢,請上細思。上厲聲曰:汝欲阻撓我耶?剛乃不敢言。及將散,剛毅又曰:此事重大,愿皇上請懿旨。上乃不作聲。既而曰:……故待初二日詣頤和園請?zhí)筌仓?,而至初五乃降旨也。百事皆如此。上扼于西后,下扼于頑臣,變法之難如此?!本S新派的王照在《方家園雜詠紀事》中寫道:“慈禧但知權利,絕無政見……若奉之以主張變法之名,使得公然出頭,則皇上之志可由屈而得伸,久而頑固大臣皆無能為也。”慈禧本人也說,只要“不遺祖制”,其余均可由光緒“自為之,吾不內制也”。維新派在改革中卻沒有看清方向,很好地利用這些有利因素,而是讓自己卷入了帝后之間的政治斗爭。改革遭到慈禧太后的反對之后,康有為等人密謀“圍園殺后”,激怒了慈禧太后,直接導致了變法的失敗,也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甲午中日戰(zhàn)爭以后洋務運動破產,但是洋務派對于剛剛興起的維新派并不排斥,而是把他們看成是本門的后起之秀。公車上書后不久,康有為在京發(fā)起成立強學會,這是維新派組織的第一個團體,但參加者多數(shù)是洋務派官員。1895年11月,康有為等建上海強學會,到南京拜訪了時任兩江總督的張之洞。在此后二十余天的時間里,康有為與張之洞“隔日一談,每至深夜”,十分融洽。湖南新政是戊戌維新運動在地方上的典型,也是這一時期維新派和洋務派合作的結果。梁啟超后來回憶說:“湖南民智驟開,士氣大昌,各縣州私立學府紛紛并起,學會尤盛。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愛國相砥礪,以救亡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毖髣张蓪S新變法給予了一定的支持,但康梁不僅沒有團結洋務派推動變法,反而在帝黨人物的影響下,對洋務派實權人物李鴻章等人予以指責、排斥。自命清高的維新派與支持變法、有實力、精通官場運作的洋務派漸行漸遠,最后洋務派成了敵對勢力,改革舉步維艱、難以推行。
維新派主要領導人對民眾力量是認識不清的。康有為在《日本變政考》里有一段比較“精辟”的回答:“之所以反對中國開議院(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運動的主流派都主張“尊君權”,“以君權雷厲風行”變法,拒絕開議院),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國民眾的“民智”低下。事實上改革的具體措施中也沒有涉及人民群眾利益的,比如說土地問題等。歷史一再證明,失去了人民大眾支持的改革往往是無法成功的。
自6月11日起到9月21日止,新法令每天如雪片一般頒布,平均每天將近3條,似乎要把中國兩千多年的積弊一掃而光。而日本的明治維新則至少進行了6年之久,做到了循序漸進。兩相比較,可以看出戊戌變法進行得非常倉促,這也是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對于新生事物,無論是社會,還是民眾都有一個逐步接受的過程。
回顧這次變法,維新派沒有一個成熟的理論作為指導,方向不明;變法中對時局認識不成熟,卷入無謂的政治斗爭,不能團結支持變法的洋務派,增加了變法的阻力;缺乏支持改革的群眾基礎;變法也沒能考慮到當時的實際情況,倉促盲目實行,以上種種導致變法失敗在所難免。
戊戌變法失敗的教訓證明,在當時的中國,改良主義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國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長而又坎坷的。變法的失敗讓一部分人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敗,痛恨君主專制,為辛亥革命打下了基礎;維新派對西方思想的宣傳激起了人們對于西方思想的追求,更多的人出國留學,更多的西方學說得到翻譯、傳播,為此后的新文化運動也打下了基礎。透過重重歷史煙云,自1840年以來,中國一直在民主的道路上步履蹣跚、艱難前行。維新志士們的吶喊、抗爭使古老的中國在民主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變法失敗的原因也值得今天的我們深思借鑒。[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