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薄瓣P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是新課程理念對課堂教學的要求,也是重建課堂中的師生關系、使課堂教學有效性得以實現的關鍵。[1]下面是一堂語文研討課(《月光曲》,北師大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課后的研討摘錄和授課教師的反思。
研討摘錄
1.教師設問太瑣碎。課標指出,在教學中“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如果將問題過分細化,只會將完整的一篇美文肢解得支離破碎,無美感可言。老師在講貝多芬為什么要進茅屋為盲姑娘彈琴時,前后提了10個小問題,導致學生跟著老師轉,學生無個性化的理解和感受,因為這些問題無梯度,也就看不出學生的個性差異來。
2.這堂課回答問題共41次,如果每個人回答一個問題,則參與面達到82%,但41次回答中,只有27人有機會回答,參與面達54%。其中有一個叫鵬程的小男孩舉手特積極,共6次答問。從統(tǒng)計結果看,老師并沒有真正關注全體。
3.指導朗讀時,可讓學生進行自讀自評,老師指導;對朗讀水平低的學生要指導后再給機會讓他們讀,關注個體差異。
教學反思
今天老師們把聽課時統(tǒng)計的各種數據公布以后,我怔住了。原來,一節(jié)課上,還有這么多“被遺忘的角落”,“為了一切孩子”這句話對我來說是一個多么大的諷刺。孩子,你還沒有習慣“觀眾”、“配角”的生活吧?老師要努力讓你們每一個都成為“最佳主角”!
不難發(fā)現,這堂課教師是沒有關注和滿足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具體體現在:
(1)總體發(fā)問次數過多(共41次,平均將近1分鐘就有一個問題),這樣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充裕,不利于學生個性化的閱讀和理解,體現不出差異性。
(2)提問只讓舉手的學生回答,沒有面向全體,這樣導致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暴露不夠,個體差異未被充分關注。
一、問題歸因
1.教師存在理念誤區(qū),默許分化現象
大多數教師認為,個體差異總是存在的,這是任何人、任何辦法都不能避免的。學習能力強的當然越學越好,能力差的當然越來越落后。這一想法,實際上默許了差距,導致差異變大。當然,差異確實存在,也正是承認個體差異的客觀存在,才提出要關注和滿足個體差異。但是如果承認個體差異的客觀存在就可忽略一頭(一般是學困這頭),只能導致更嚴重的分化。還有的教師說:“我關注中間,兼顧兩頭?!睂嵺`證明,這種“兼顧兩頭”的做法是哪頭也兼顧不了。
2.教師為完成既定任務趕進度,顧不上關照全體
新教材容量大,以主題組合單元教學要求高,而教師沿襲單篇教學老例備課,上課為完成既定任務趕進度,顧不上關照全體學生。在新課程實驗以前,使用的是文選式教材,備課是以課文為單元一篇一篇進行的[2]。新教材是主題單元結構,容量大。受習慣影響,很多教師仍舊沿用這種以課文為單位的備課模式。他們認為,以課文為單位備課比以單元為單位備課省事,每天寫一到兩個教案比一次性思考并寫出一個單元的教案要來得快。正是由于這樣一個想法和做法,導致老師們缺乏對全本教材和各單元的整體了解,每篇課文都平分精力進行繁瑣分析;又由于顧及課文和課堂的完整性,以至于出現有的課時(如有的識字課、寫字課等)容量不足,有的課時(如有的閱讀課等)滿堂灌的現象,無端地耗費課時。這種為完成既定任務趕進度的課,當然顧不上關注和照顧全體學生。
3.備課時忽略學情和差異
學情是指學習者在某一單位時間內或某一學習活動中的學習狀態(tài)。它包括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思路、學習進程、學習效果等諸多要素[3]。
學情具有多樣性。從某種意義上講,每一個學生就是一個學習的主體,學習主體的多元化就決定了學情的多樣性;而學情的多樣性就是個體差異存在的根本原因,忽視學情就會忽視個體差異。
我們在一次“教案撰寫方式”的問卷調查中發(fā)現:56%的老師承認基本照抄備課資料,很少考慮學生實際;78%的老師坦言所寫教案主要應付檢查,很少在備課時考慮個體差異。對于教案存在的問題,多數認為一般存在這樣幾種情況:
?。?)實際上課與教案設計基本不符;
(2)教案詳細卻并沒有結合學情靈活處理;
(3)照搬他人的教學實錄。
二、行動策略
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為個體差異的客觀存在提供了理論模型。加德納認為人的智力有七種緊密關聯但又相互獨立的智力組成,它們是言語——語言智力,音樂——節(jié)奏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身體——動覺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4]。多元智力理論向我們提供了一種多維地看待人的智力的方法。它對于我們正確地、全面地認識學生具有很高的借鑒價值。他提出的各種智力只有領域的不同,而沒有優(yōu)劣之分、輕重之別,也沒有好壞之差。在課堂表現上,教師應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層面去看待每一個學生,為每一個學生提供表現的舞臺;評價學生再也不能以傳統(tǒng)的文化課學習成績與能力為唯一的標準與尺度。多元智力理論促使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尋求關注和滿足學生個體差異的教學策略。
同時,有效的課堂教學也要求教師必須關注和照顧個體差異。當作為人的個體得到了真實有效的發(fā)展,教學才真正有了實效。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在課堂中關注個體差異呢?
1.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備課
學生的興趣及選擇權是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兩個重要相關因素。如果學生對學習內容比較感興趣,或有強烈的好奇感,或者學生能自行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方式,那么就能激發(fā)和促進他們的學習。為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學生的興趣備課。如一位教師在“了解動物外表”的教學設計中,一個孩子只需學習如何根據外表來給動物分類這類基本任務,而另一個孩子可能需要分析環(huán)境變化對動物外表的影響這種具有遷移性的任務。又如一位語文教師在教學單元的開始階段,先引導學生選擇他們所感興趣的閱讀材料和主題,然后根據學生的選擇來開展此單元的教學。
2.分層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環(huán)節(jié)
分層教學設計指教師改變大一統(tǒng)的教學設計模式,分層設計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問題設置等,根據不同層次完成相應的任務。
?。?)分層設計教學目標
分層設計教學目標的大體方法是:差生能掌握教材最基礎的知識,具有初步技能,基本完成課堂教學的學習任務;中等生能較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獨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優(yōu)生則要求進一步拓寬視野,發(fā)展思維,提高能力,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在授課中降低對學困生的要求,提高對優(yōu)生的難度要求。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和篩選不同的訓練題目。
?。?)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
課堂教學分層,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實施分層教學、關注和滿足個體差異的關鍵。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因此首先要落實好課堂中提問的層次。依據不同類型的學生的接受能力,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使他們在各自的能力范圍內得到充分的發(fā)展。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可以分為:分層設疑——看書自學——嘗試練習——教師分類指導——歸納小結——分層作業(yè)[5]。
課堂實錄
《狼》教學片段
預習要求:熟讀課文,看注釋。教讀這一節(jié)課,共分4個環(huán)節(jié)。
?、賹W生提問比賽(10分鐘)
鼓勵成績差的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進行質疑問難。鼓勵成績好的學生踴躍解答問題。解答欠周全的,由教師補充。若學生已提不出問題,教師可向學生提問。
?、趯W生分析比賽(15分鐘)
學生中有好、中、差3個層次。設計3個問題供分析:(1)《狼》的故事情節(jié)(學困生);(2)狼之黠(中等生);(3)《狼》的主人公是狼還是人,為什么(優(yōu)等生)?
同學們自由選擇,先筆寫5分鐘發(fā)言提綱,再討論、發(fā)言、教師小結。要鼓勵、表揚勇于向難度大的問題“進攻”的學困生。
③學生背誦比賽(10分鐘)
要求最多10分鐘背完全文。對背誦快的學困生,一定要表揚。
?、軐W生做練習比賽(10分鐘)
第一層次練習(必做題)(題略)
第二層次練習(必做題)(題略)
第三層次練習(選做題,選得多而做得正確的,發(fā)小獎品)(題略)
這個教例很具創(chuàng)造性。老師把關切的目光投向學生,用分層次互相促進的方式讓學困生嘗到成功的喜悅,用激勵、鼓動、表揚的手段讓學困生感受到他們在語文課堂上的地位。老師也同樣重視語文表現好的學生,讓他們當小老師,對他們提高要求,鼓勵他們參與競爭,好學生也因教學目標不同而感受到老師的信任,在學習中始終有一種動力。賽問、賽講、賽背、賽練,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有競爭性、激勵性,課堂教學流程加快,流量增加,流速提高,緊湊的教學結構,有助于從根本上提高學習效率。學生在課堂上有了廣闊的空間,他們積極的心理機制被成功地誘發(fā),集中思維能量,運足個人才思,一次次地向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發(fā)起“進攻”,意志、自信等心理品質受到良好的培養(yǎng)。
3.因材施教,即時調整和改變教學方法
“差異教學”是立足于班集體教學,在班集體教學中照顧差異,實施因材施教。這與在個別教學中因材施教有不盡相同的地方。它追求的是在集體的共同活動中發(fā)展學生良好的個性,不僅強調要為學生設計多種不同的學習活動,滿足學生不同的需要,而且要關注和照顧個體差異而不斷調整教學方法。
4.根據學情改變學習方式,根據學習狀態(tài)分層引導
為了給每位學生創(chuàng)設施展才能的平臺,促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以滿足個體的需要。
首先,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如課堂中經常有這樣的教學片段: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用自己平時習慣的方式認讀生字;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語句等。自主學習是合作學習的基礎,沒有個性化的自主學習而馬上采用合作學習很容易抹殺個性。
其次,要倡導學生合作學習,在合作中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合作學習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彌補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教學的不足。合作學習往往按“同組異質”的原則組隊,老師要創(chuàng)造條件,使那些平時不善言談的學生既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又有大膽發(fā)言的機會。如在提出問題后,可先不急于討論,允許學生獨立思考一會兒,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參與討論。這樣既養(yǎng)成了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又能保證每一位學生都有表達自己看法的機會。
此外,個體差異在課堂上還表現出不同的學習狀態(tài),老師要針對不同學習狀態(tài)的學生,進行分層引導,使他們得到持續(xù)發(fā)展。
?。?)對積極參與型學生的引導
積極參與型的學生有強烈的表現欲,喜歡思考,能大膽地把自己的想法表現出來。這類學生容易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對他們要鼓勵質疑并參與話題設計,引導自我評價。
?。?)對自由游離型學生的引導
自由游離型的學生上課注意力不易集中,常常關注自己感興趣的事。這類學生很少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對他們要強化誘因作用,提出他們感興趣的問題,交由他們作答;小組中合作發(fā)揮其作用,從中認識自己在小組中的作用;另外也要老師和同學及時提醒。
(3)對受暗示參與型學生的引導
受暗示參與型學生介于上面兩者之間,表現為受到老師或學生中的榜樣暗示時,能積極參與。一旦暗示結束,學習熱情降低,有時甚至會出現精力不集中。對這類學生要及時予以激勵性評價;課堂中要給一定的機會展示自己的成果,體驗成功。
參考文獻
[1] 鄭金州.課堂觀察指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 嚴育洪.新課程評價操作與案例.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 呂世虎.新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5.
[4] 傅道春.教學行為的原理與技術.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5] 孫春成.語文反思性教學策略.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
?。ㄘ熑尉庉嫍钭樱?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