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來,有關(guān)中學語文刪減魯迅作品的爭論一直不絕于耳。贊同者為之叫好,反對者扼腕嘆息,不管是贊同者還是反對者,大家似乎都意識到了一個嚴重的問題,中學語文中魯迅作品的教學出現(xiàn)了危機。到底是魯迅的作品出了問題,還是我們對中學魯迅作品的解讀出了問題呢?在此,筆者以《祝福》為例,談?wù)勛约旱目捶ā?br/> 《祝福》是魯迅《吶喊》中的首篇,自發(fā)表以來一直廣受關(guān)注,尤其是1949年后,《祝福》幾乎入選了各個時段的中學語文教材。從編選者的意圖來看,從各類“教參”指導(dǎo)意見來看,他們傾向把魯迅的《祝?!泛兔珴蓶|的《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聯(lián)系起來理解。確切地說,以往的分析評論大都認為,《祝福》是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四條繩索”──政權(quán)、族權(quán)、神權(quán)、夫權(quán)對中國婦女肉體和精神的折磨。過去舊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學參考書》這樣指導(dǎo)語文老師的講課:“從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制度正是用政權(quán)、族權(quán)、神權(quán)、夫權(quán)這四條無形的繩索把祥林嫂活活勒死的?!弊钚掳娴母咧姓Z文《教師用書》解讀《祝?!返闹黝}為:“封建的政權(quán)、族權(quán)、夫權(quán)、神權(quán)四大繩索編織成嚴密的網(wǎng),將祥林嫂捆綁在其中,直至她窒息而死?!睆娜嗣窠逃霭嫔绾拖嚓P(guān)中學語文教學的資源網(wǎng)站上的《祝?!方虒W設(shè)計和備課教案來看,中學教師也大都著重向?qū)W生講述“四條繩索”對祥林嫂的迫害。
毫無疑問,批判“四條繩索”說背后的政治性解讀目標很明確,通過祥林嫂的悲劇命運,揭露舊的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從而讓學生理解,只有在新制度下新社會下,婦女的地位和命運才可以得到根本改觀。為了說明這一根本主題,“教參”不惜指責了祥林嫂的不覺醒,“她對自身的抗爭,還缺乏明確的認識”,“她不但沒有認識到封建勢力和封建迷信思想是摧殘她的主要敵人,而且還常常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封建勢力和封建迷信思想。為了逃避在婆家的難堪虐待,她到地主家?guī)凸ぁ薄瓱o可否認,魯迅的諸多作品包括《祝?!吩趦?nèi),是有對舊的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的控訴和批判,可是,魯迅畢竟不是要用祥林嫂的故事來證明新社會取代舊社會的必然性;魯迅后來確曾相信階級學說,可是,魯迅畢竟不是按照黨員或者說后來我們所認為的勞動婦女的典型來塑造祥林嫂。當電影《祝?!分械南榱稚┙Y(jié)尾拿著刀砍向門檻時,我想中學老師和學生大都會覺得這種改編是個敗筆??墒?,為何我們中學語文“教參”和老師總是樂意“政治性”地解讀魯迅呢?
當然,并不是說,魯迅的作品不能從政治性的視角切入來解讀,但是,政治性的解讀不應(yīng)遮蔽,更不應(yīng)替代其他的解讀方式。恰恰正是由于單一的政治性解讀,讓極富人情味的魯迅成為了簡單的“批判什么什么”的工具。我發(fā)現(xiàn),中學語文的“教參”和教學設(shè)計,有關(guān)魯迅小說總有一個固定的解讀模式,即通過……批判……的確,人們常常津津樂道魯迅小說的“社會批判”主題,可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在傳統(tǒng)魯迅研究中人們常常提及小說的‘社會批判’主題,其實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判斷,因為,作為魯迅這一‘社會’關(guān)注的創(chuàng)作,其中并沒有中國現(xiàn)代化所必要的政治主題、經(jīng)濟主題、軍事主題,盡管過去也有人不斷將它附會一些政治主題(如《風波》與張勛復(fù)辟,《藥》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不徹底性等等)與一些經(jīng)濟主題(如《傷逝》與自由婚姻的經(jīng)濟基礎(chǔ)主題等),但事實證明都與魯迅小說的文本邏輯相去甚遠。從總體上看,魯迅并沒有致力于空泛的‘社會批判’,如何提高和改善中國人的生存質(zhì)量才是‘社會’關(guān)懷的核心。如果說他進行了怎樣的‘社會批判’的話,那么這樣的‘批判’也就集中于我們這個生存的環(huán)境是如何以種種的形式剝奪和扼殺人的生存權(quán)利,降低人的生存質(zhì)量的。也就是說,魯迅社會批判的中心其實就是對摧殘人權(quán)現(xiàn)象的批判?!盵1]
在《祝福》中,祥林嫂最基本的生存權(quán)利被肆意踐踏。她的婆家像追捕牲口一樣可以把她捕獲、倒賣,周圍的人不僅沒有任何異議,幾乎無例外的表示了認可和贊賞。魯四叔說:“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話可說呢?!庇谑撬愫孟榱稚┑墓ゅX——祥林嫂自己通過勞動掙來的報酬,全部給了她的婆婆,祥林嫂沒有獲得一文。祥林嫂被婆家抓走后,四嬸首先想到的是米,繼而想起淘米的祥林嫂。眾人分頭尋找的首先是淘籮而不是祥林嫂。在四嬸和眾人的眼里,勤勞能干的祥林嫂充其量也不過是一件好使的工具而已,她的生命并不比一個淘籮更重要。魯四老爺聽說祥林嫂被擄走的事實后,一句“可惡”,說不上是因同情祥林嫂而詛咒她婆家的行為,而是魯四老爺覺得很傷情面,自己已經(jīng)答應(yīng)了祥林嫂婆婆領(lǐng)人回去,為什么還要鬧得如此沸反盈天呢?魯四老爺“可惡”后面的“然而”及其省略,分明為祥林嫂婆家行為留下回轉(zhuǎn)的口實。
在祥林嫂的一生中,從來沒有人真正把祥林嫂當作一個人來看。她的“額頭的疤”、她的“交好運”、她的孩子的慘事都成為人們的談資,成為眾人鑒賞品評的對象。在人們歡天喜地的“祝福”中,“不干不凈”的祥林嫂是不在其中的,她不y2FaLMWfAr8ZTsoz6vYViN8cIu5V6wb6vMGbGaU+fh4=僅沒有享受“祝?!钡臍g喜的權(quán)利,就連為此付出的勞作也被呵斥?!澳惴胖T,祥林嫂!”四嬸慌忙大聲說。祥林嫂用了畢生的積蓄捐了門檻,仍然沒有洗刷自己的“臟污”,仍然沒有獲得認可,這對祥林嫂精神造成的虐殺可想而知。事實上,祥林嫂自己爭取的并不是一個“人”的權(quán)利,其實不過是做奴隸的資格??删褪沁@一點微薄的可憐的愿景,卻最終落空。在“祝?!甭曋邢榱稚┑乃烙崅鱽?,獲得的只是魯四老爺生氣的詛咒——“謬種”,沒有絲毫的同情,眾人的冷漠反襯出祥林嫂生的多余,生的毫無價值、毫無意義。
其實在《祝福》中,我們很難看出魯迅對于封建政權(quán)的批判,即便是作為封建勢力的代表魯四老爺,我們也很難看到他是如何借助政權(quán)來欺壓祥林嫂。對祥林嫂使用過強力的婆婆,也并非是封建制度的代表,或者說祥林嫂的婆婆并非想要通過強力來迫使她遵奉封建的制度。恰恰相反,她要迫使祥林嫂改嫁正違反了封建禮教。因此,與其空泛地說《祝?!啡绾蜗胍蟹饨ㄖ贫龋蝗缯f它是對摧殘人權(quán)現(xiàn)象的控訴。而魯迅對摧殘人權(quán)現(xiàn)象的控訴恰恰植根于他深沉的愛、博大的人道情懷。過去,我們總給學生傳達出一個怒目金剛式的魯迅,讓魯迅在學生心目中變得不可愛、不可被理解。即便學生們都認可魯迅是偉大的,但學生們的態(tài)度也不過是敬而遠之。這樣的魯迅觀是造成今日中學魯迅教學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要讓學生親近魯迅,就不能忽略對魯迅的愛的闡述,就不能不讓學生明白魯迅的愛憎不離,批判與人道的一體兩面。
一個小兔,一只小鳥既被造物主帶到這個世間,就有存活的權(quán)利。在魯迅的筆下,那可愛的小鴨子(《鴨的喜劇》)、那活潑的小白兔(《兔與貓》)、那靈動的小隱鼠(《狗·貓·鼠》)等等,讓我們很容易看出魯迅筆下愛心的流淌。當這些可愛的小動物生命消逝時,甚至是不怎么可愛的蒼蠅被壁虎吞食時,魯迅沉痛地說道:“假使造物也可以責備,那么,我以為他實在將生命造得太濫了,毀得太濫了?!?br/> 一個如此熱愛小動物生命的人,內(nèi)心一定充滿著脈脈柔情和愛心。魯迅早年在日本和友人反復(fù)探討如何改造國民性,在魯迅看來中國人缺乏的恰恰是誠與愛,中國文化扼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誠與愛。這誠與愛的缺失,并非僅體現(xiàn)在魯四老爺對于祥林嫂命運的漠視,也體現(xiàn)在和祥林嫂同為弱勢的群體之中。同是幫工的柳媽,是個善人,吃素的,不殺生,她卻慫恿祥林嫂“索性撞一個死,就好了”,魯鎮(zhèn)的老女人們,特意來聽祥林嫂講述阿毛被吃掉的慘事,一面陪著眼淚,一面是“滿足”地離去。按照政治解讀模式,按照階級分析模式,我們總是很難給柳媽一類人物一個明確的定位,直到今天,不少老師的教學設(shè)計中,索性把柳媽定為“小市民”階層。毫無疑問,這樣的解讀與魯迅的文本相去甚遠,自然很難被學生們理解。我們由此可能會忽視魯迅《祝?!犯鼮樯羁痰乃枷胛幕瘍?nèi)涵,魯迅不只是批判封建統(tǒng)治階層,而是批判所有摧殘人權(quán)的現(xiàn)象,不只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對勞苦群眾進行“階級壓迫”,就是同階層的貧苦百姓之間,他們之間也是缺乏誠與愛,他們之間有著同樣殘酷的相互傷害。
正是由于缺失誠與愛,魯迅展開了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的深層次否定。在標榜倫理道德的儒家文化背后,卻是人與人之間的冷酷和涼薄;在信奉佛教的善人眼里,卻是對生命的極端不尊重;在追求長壽對“死”有諸多忌諱的道家思想下面,卻是對他人生死的漠視,對他人慘痛的鑒賞。魯四老爺掛著“事理通達心氣和平”的條幅,卻常常暴躁不已,時常滿臉怒氣,嘴里不是“可惡”就是“謬種”。
魯迅對生命的真誠關(guān)懷還體現(xiàn)在他面對一切生命現(xiàn)象所具有的自我反省精神。在《祝?!分校m然我們不能把敘述者“我”等同于魯迅本人,但毫無疑問,從“我”的思想的局限、從“我”面對祥林嫂靈魂有無的追問的躲閃,可以看出魯迅的自省精神。這種對于人的生命包括自我生命在內(nèi)的局限性的認識,恰恰展示出了魯迅的真誠。我們同樣不必糾結(jié)在對于“我”的階級定位,中學“教參”和語文老師總傾向于把“我”定位于找不到出路的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墒?,面對祥林嫂有關(guān)生命本質(zhì)的追問,又有哪一個階級的知識分子能給出確切的答案呢?
由此可見,過去簡單的“四條繩索”壓迫祥林嫂說遮蔽了《祝福》更為豐富的文化蘊含,使得原本一篇極富人情味的作品在學生眼中失去了可感性。盡管《祝福》中的人情味、那種悲憫的同情是隱藏在不動聲色的敘述背后,但我相信,中學的師生都不難用心感受到。正像許壽裳評論《祝福》時所說的那樣:FewrqRaNAKVCVkN8zKSJATivpunSpXaD1C7bi4P/3lE=“然而他的深刻的同情,同時也透過了紙背。人與人之間的冷酷與虐弄,是人類許多罪惡的根源,《祝福》里寫得最為透辟,讀了《祝?!?,同情之心有不油然而生者非人也?!盵2]
事實上,強調(diào)《祝?!肥菍Υ輾埲藱?quán)現(xiàn)象的批判,是魯迅愛與人道情懷的顯現(xiàn),并非是要把此作為《祝?!饭潭ǖ闹黝},相反這只是我們理解和闡述《祝?!返钠瘘c。例如,沿著“誠與愛”,我們可以發(fā)掘一個信仰的悖論問題。我們前面提及了魯四老爺信奉儒家禮教的虛偽,而《祝?!分行叛鲎钫嬲\的莫過于祥林嫂了。不論是恪守封建禮教對婦女的規(guī)范,還是虔誠的信奉佛說捐門檻,祥林嫂幾乎很少有世俗的考慮,她不像魯四老爺、四嬸、衛(wèi)老婆子、她的婆婆、柳媽等人,這些人的信仰要么言行不一,要么只流于形式。祥林嫂則不然,她是真誠的信仰并付諸于實踐,完全不計世俗利益的考慮,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祥林嫂對靈魂有無的追問才顯得那么石破天驚,連見過世面懂得新學的“我”都無力應(yīng)對。由此可見,《祝?!吠ㄆ加幸粋€關(guān)于宗教甚至是迷信和信仰的主題[3]。再比如,《祝福》是對中國摧殘人權(quán)現(xiàn)象的批判,我們可沿著這一主題進一步開掘下去,即《祝福》是揭露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吃人本質(zhì)。“如果說《狂人日記》對傳統(tǒng)文化‘吃人’的指控還只限于儒家(禮教)而稍顯單薄、直露的話,《祝?!穼鹘y(tǒng)文化‘吃人’本質(zhì)的批判則擴展到儒道釋三家,其表現(xiàn)風格也由激情的吶喊變得更為深沉和富于理性色彩。”[4]
此外,對于《祝?!返臄⑹录记珊兔缹W風格的分析闡述,可能也會帶給我們對《祝?!返男碌睦斫狻@?,《祝?!分械摹拔摇弊鳛閿⑹稣?,同時又具有很重要的思想文化意義。假如我們剔除掉“我”這個敘述者,而從第三人稱的敘述角度來展開的話,那么,《祝?!氛婢秃唵纬闪艘粋€農(nóng)村婦女苦大仇深的故事了。正因為有了“我”敘述并參與到祥林嫂的故事中,《祝福》的思想主題變得豐富起來。有研究者就此提出了新的觀點,認為《祝福》中的主人公是“我”,《祝?!肥且徊恐R分子題材小說。“作為知識分子題材小說,《祝福》通過主人公‘我’的獨白敘述,客觀真實地展示了‘我’的自我意識,暴露出現(xiàn)代啟蒙者普遍的理性局限和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身上的怯弱、巧滑、自欺欺人等國民性特征,從而自警警人,是魯迅自剖精神較前更深化的體現(xiàn)?!盵5]
可見,我們要使得中學魯迅作品的教學更加深入和貼近學生,還需我們的老師不斷地關(guān)注魯迅研究界的最新成果,以便提供給學生更多的闡述可能,而不是停留在好多年都未曾變化的教材觀點上,這樣才能激發(fā)起學生學習魯迅作品的熱情。
參考文獻
[1] 李怡.為了現(xiàn)代的人生——魯迅閱讀筆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 許壽裳.我所認識的魯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3] 王兵.反諷的信仰悖論——《祝?!沸陆?魯迅研究月刊,2009(7).
[4] 高遠東.祝福:儒道釋“吃人”的寓言.魯迅研究動態(tài),1983(2).
[5] 李本東.新論《祝?!罚阂浴拔摇睘橹魅斯?名作欣賞,2009(10).
?。ㄘ熑尉庉嬯P(guān)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