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思維中,培養(yǎng)學生的辯論能力,需要他們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經驗積累,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因此,從學生終身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辯論也能成為小學語文課堂中的一大亮點。
一、立足生活,提供辯論的源頭活水
從本質上說,辯論其實就是一種思辨能力,基于一個人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語文與生活的高度融合是學生學好語文的起點。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與生活貼近的話題,讓他們從心理上覺得有“辯”的可能,產生“辯”的興趣。
首先,可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共同討論,選出主題。如小學生看電視是否合適,小學生如何正確使用電腦,等等。其實,這些問題也常常出現(xiàn)在我們平時的談話中,小學生雖然無法有高水準的闡述,但如果他們能根據(jù)生活實踐,在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有條理地說出自己的見解并非難事。
其次,可讓學生關心學?;虮镜貐^(qū)以及國內外的大事,就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調查訪問,得出話題,進行交流、辯論。如學校一部分特困生家境貧寒,大家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但有的同學卻因為大家的幫助而傷害了自尊,如何幫他們才能既表達心意,又不造成傷害呢?這也可作為一個小辯題,讓班委會成員陳述充足的理由,最終確定正確的辦法。其實只要教師留心觀察,在與學生的相處中,時時處處都能有辯論的議題,有辯論的機遇。
二、依托文本,挖掘人物的思想內涵
小型的課堂辯論對于活躍課堂氣氛,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研讀、質疑、辯難的能力,是很有價值的。它是一種討論形式的提升,最適合語文課堂了。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的知識水平有限,論題不宜太深刻,但要有一定的探究性,使學生對議題產生高度熱情。
首先,學生在課文中總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物,深刻體會其內心世界,感悟其精神內涵,形成有意義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并將此內化為自己行事做人的標準和追求。如果教師留心,設計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就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直達文章主旨,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五年級的一篇課文《愛如茉莉》中,爸爸和媽媽的感情從平常小事中,尤其是媽媽生病時,爸爸細心的照顧中得到有力體現(xiàn)。在教學中,我讓學生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爸爸媽媽的感情。許多學生深有感觸,但一位學生卻提出與眾不同的話題,即父母平時常常吵架,他無法體會到書中說的感情。我靈機一動,讓學生就這一問題進行小型辯論,最終學生明白了,吵架也是一種平凡真實的情感,也如茉莉般純潔芳香。這既是課堂上的一個小插曲,也是自然精彩的生成。學生通過思、辯、論,挖掘到了人物內心、文本背后的思想,這樣,讓學生掌握課文主旨,達到教學目標也就水到渠成了。
其次,學生在課外閱讀中也常常會遇到有爭議的人物。如我在教學《成語故事》時,讓學生也講一講這類故事,有學生講到了《愚公移山》并質疑:這樣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嗎?是否太不切實際?他為什么不直接搬家,或找上級領導解決?對這些略顯稚氣又充滿探究性的話題,學生興致盎然、各抒己見,最后得出共識:學習愚公,要學習他不斷挖山的精神。一個人搬掉一塊石頭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搬石頭,子子孫孫搬石頭。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和實干。學生在熱烈的交流中,深深體會到文章的主旨,印象深刻。
此外,某篇課文的寫作方法、表達順序,或一個詞語甚至一個字的意思,都有值得探討之處。只要教師善于創(chuàng)設“論”的情境,引發(fā)“辯”的激情,沒有辯論的約束,就能營造和諧、民主的氛圍。
三、積累經驗,激發(fā)辯論的濃厚興趣
20世紀90年代,國際大專辯論賽成為電視媒體中的重要欄目。對于這樣的辯論,小學生只能以欣賞的眼光、羨慕的心態(tài)去談論,以理想的目標去追求。教師要抓住教育機遇,培養(yǎng)學生的濃厚興趣,讓學生積累經驗,辯論就并非望塵莫及了。
首先,從口語交際入手,激發(fā)學生“說”的欲望。教材中每個練習編排的“口語交際”,由于它無法以筆試形式來考查,教師在課堂上基本一帶而過,沒有讓學生真正“說”起來,更談不上“論”和“辯”了。書中“請求別人的幫助”、“到商店買東西”等話題,就是讓學生能發(fā)表見解、重點突出并有層次地進行表述訓練。隨著年級的升高,要求也逐漸提高,訓練方式也需作出相應變化。無論采取何種方法,都要讓學生圍坐一起共同探討問題所在,這樣的平等交流更有利于學生說、論、辯等技能的培養(yǎng)。
其次,要努力營造適合學生辯論的環(huán)境氛圍。各門課程都具有一定的學科特色,“辯”的形式或范圍都各有千秋。小學語文課堂尤其具備這樣的優(yōu)勢,因為辯論作為語言文字的一種實用樣式,有它永久的魅力。當前,“活動單導學”的新型教學模式就充分體現(xiàn)出你辯我論的濃烈氛圍,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主陣地,使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培養(yǎng),其學習勁頭不斷高漲并能產生教師預設之外的動態(tài)生成。這不正是每位教師所追求的充滿張力、生命飛揚的課堂嗎?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教師作為學生人生道路的導航者,就要做教育的有心人,傾盡其力播撒陽光,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責編侯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