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糧。可是,古詩詞離現(xiàn)今年代久遠,理解起來不容易,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情趣也深受影響。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想準確把握古詩詞的含義,就有必要聯(lián)系當時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個人抱負等背景資料,讓學生能讀懂詩人、詩意、詩情,真真切切感受文本的魅力和豐富的人文精神。
一、憑借資料,走進詩人
古詩詞大都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產(chǎn)生的,不了解這些歷史背景,就不能深刻理解古詩詞。只有把詩人及其作品放在廣闊的時代背景中,特別是放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中,才有可能看到其詩歌的奧妙。就作家所處的時代而言,不同時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會內(nèi)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盛唐的李白,盛極而衰時期的杜甫,晚唐的杜牧,其作品打下的烙印是不一樣的;北宋的蘇軾,南宋的陸游,其詩作中所反映的社會內(nèi)容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只有把詩人放回當時的那個年代,才可以真正理解詩人當時最真實的情感世界和人生態(tài)度。
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如果從字面上理解,翻譯成白話文,就是說一葉孤帆越行越遠,慢慢地,帆影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詩人的眼中只有那流向天際的長江水。如果教學中教師能夠抓住“孤帆”,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引導學生走近詩人當時的情感世界,就能真正感受到詩句所承載的情之真、意之厚。當時正值大唐“開元盛世”,從湖北武漢東去江蘇揚州,沿江皆是繁華之地。李白佇立在長江邊,難道他真的只看到了一艘小船嗎?那為什么他說是“孤帆”呢?可讓學生說一說:透過一個“孤”字,還看到了什么,聯(lián)想到了什么?(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視著孟浩然的船。只看著那只船,說明他們的感情非常深厚)抓住一個“孤”字,憑借背景資料,讓學生看到了一個重情重義的李白!
二、巧用資料,理解詩意
古代詩詞中所表現(xiàn)的主題思想和詩人感情,往往與作者所處的那個時代社會和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密切相關。如果學生對作者所處的時代情況不清楚,對詩人的人生軌跡模糊,那么對詩人在詩詞中具體描繪的情況、表達的思想、抒發(fā)的情感,他們就會懵懵懂懂、蒙蒙朧朧,也就談不上有所感悟和受到熏陶。例如,不了解李白被判處長流夜郎西行至巫山遇大赦得以放還的經(jīng)歷,學生就不易體會《早發(fā)白帝城 》里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歡快;不了解白居易由“十年之間,三登科第,名入眾耳,跡升清貴”的一帆風順一下子被貶為江州司馬這樣沉重打擊的遭遇,學生也就難以真正體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喟;不了解唐朝安史之亂前后統(tǒng)治集團政治腐敗,聚斂財物,貧富不均之現(xiàn)實,學生也難理解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深刻含義。因此,學習古代詩詞,必須重視背景資料的運用,借助背景資料創(chuàng)設情境,在情境中潛心分析,幫助學生理解詩意。
如教學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就可借助地圖等背景資料,創(chuàng)設情境,領悟詩意。元二是王維的好朋友,兩人在渭城話別,然后元二穿越陽關,遠去安西,千里迢迢,關山萬里。為了能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教師可在圖中標出古渭城(今陜西西安西北)、古安西(今新疆庫車縣)、古陽關(今甘肅敦煌一帶),再通過課件展示安西的蕭條,因此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元二向西去,要去蒼涼的安西,面對著茫茫的大漠和戈壁,長途跋涉,此地一別,生死難料,更別提重逢。在此情境中,無須教師多講,學生便能從中領悟詩意,所學所得終身難忘。.
三、鏈接資料,拓展延伸
古詩詞學習不是孤立的,讀古詩詞時,鏈接引入其他古詩詞,可以出現(xiàn)多種意義的互照互證,豐富意象,加深理解。教學《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的妙用時,教師可以適當延伸到古詩中用字精當?shù)睦?,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僧敲月下門”中的“敲”字,讓學生舉一反三,領會古詩用字的精妙。
如《飲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一句,詩人蘇軾用凝練的筆觸濃縮了西湖美麗的景致。一位教師在引導學生感受晴天西湖的秀美時,拓展引入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而在感受雨中西湖的神奇時,則拓展引入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望湖樓醉書》。這樣通過背景資料的整合,將西湖的美形象地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使課堂詩意濃濃,情意綿綿。
?。ㄘ熅庩悇ζ剑?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