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5/0101/8YdxBAVDGDoKycZ444T8Qf.webp)
儒雅風流的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曾先后“六次南巡”,民間把乾隆“南巡”的重要歷史事件,俗稱“乾隆下江南”,想當年,乾隆下江南時所走的陸路,便都由趙州穿越。史載,乾隆帝曾三次假道趙州,第一次是奉皇太后命巡幸中州河洛之地,是為君臨嵩岳之行;后兩次則是著名的“南巡”之舉。乾隆三過趙州,并在柏林禪寺為這塊土地留下了可觀的詩作和筆墨。
話說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秋天,40歲的乾隆皇帝到正定府閱兵,奉皇太后命巡幸河南,九月十二日途徑趙州,入駐柏林禪寺小憩,在這里禮佛﹑品茶,御筆題詩三首。那天,乾隆皇帝的儀仗隊旗羅傘蓋,遮天蔽日,從正定府逶迤而來,到趙州境內(nèi),看到百姓夾道迎駕的場面,即賦《趙州道中作》一詩:
常山初駐翠華旃,老幼瞻依夾道填。
饑時寒衣均在念,車塵馬足共摩肩。
幸逢四海方無事,益初三時祝有年。
慚愧閭閻心愛戴,曾何德澤被民編。
當時正值康乾盛世之巔峰時期,國家統(tǒng)一,百姓安居樂業(yè)。從詩句中可看出乾隆皇帝當時志得意滿的喜悅心情。
乾隆皇帝到達趙州后,駐蹕在柏林禪寺,觀賞品茶,心情極好,于是詩情涌動,御筆一揮又賦《趙州柏林寺小憩》七律詩一首:
禪寺曾聞古趙州,便途踏跡正清秋。
虞碑字具鳳龍勢,吳水體兼文武流。
白鴿下無經(jīng)可聽,金輪煥是圣重修。
笑予柏子曾參熟,不識庭前樹是不?
詩作在恬淡中透出禪機。 趙州柏林禪寺摩尼殿內(nèi)的壁畫“文武水”傳說系唐代畫家吳道子所畫,極有名氣,乾隆皇帝對此水非常感興趣,由觀“水”悟到“禪意”,遂又親筆題寫《再題吳道子文武水》七言古詩一首:
壁端只慮天瓢瀉,千年不竭真神也。
伊人心自別高下,堂堂王道虞伯。
漾無冬夏,色孕龍宮及鰲駕。
石渠各種空傳馬,日月出矣爝火舍。
大士如如塵不惹,晏坐道場功德灑。
后來,這首《再題吳道子文武水》和《趙州道中作》的御筆墨跡,被鐫刻在一通高4.03米的石碑之上,碑文均為行草書寫,行筆流暢,清雋秀雅,盡顯帝王書法雍容華貴之氣。此碑文革期間遭破壞,修復后于1975年立于趙州橋公園內(nèi)。如今我們游覽趙州橋,仍可領(lǐng)略到乾隆碑的風采。
乾隆皇帝第二次途經(jīng)趙州是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公元1780年),第三次途經(jīng)趙州是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這是他在位60年中最后兩次出巡。最后一次駐蹕柏林禪寺時,乾隆已過古稀之年,這位對趙州以及趙州柏林禪寺頗有好感的皇帝,欣然御筆留詩一首《憩趙州柏林寺》,深情地回憶了壯年時期來柏林禪寺的愉悅往事,盛贊了寺院的清幽環(huán)境及禪文化:
橫川度□橋,古郡連平野。
尋勝憩征鞍,得句向蘭若。
蘭若已清幽,祖堂況趙州。
單提及直指,要非庸者流。
香臺已絕登,禪拂率弗舉。
嗟哉風日下,何怪優(yōu)婆侶。
翠柏籠清蔭,南榮懸暖光。
虞字復吳畫,與我相徜徉。
徜徉旋命馭,回憶秋風曙。
歷然成往還,底是無來去。
乾隆皇帝三過趙州覓詩行,成為趙州人津津樂道的一段佳話,也為趙州的文化史增添了濃重的一筆。
(責編: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