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過程】
師:古代有很多東西,跟現(xiàn)在是不一樣的。知道那個時候的學校叫什么嗎?
生:私塾。
師:古代的學校有叫“私塾”的,也有叫“書館”的。知道古代的老師叫什么嗎?
(教師讓學生說說古代老師和學生的稱呼,再讓一男生和一女生把自己的姓氏寫到黑板上。)
師:孩子們,那時候把有學問的人稱作“夫子”,老師是有點學問的,所以稱為——(生答:夫子)夫子稱自己的學生為“弟子”。這節(jié)課,我們就以“夫子”和“弟子”相稱。
師:弟子們好!
生:夫子好!
師:古代男人與女人在行禮方面是不同的,男人是一拉長袖,向前一拜,女人是把雙手放在右腰邊,順勢一彎。(師模仿男人與女人行禮的動作)
(生哄笑,緊張感蕩然無存)
(點評:此處的“素”體現(xiàn)在教師能根據(jù)文言文的特點組織課前談話。《楊氏之子》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師通過課前的“文言文”談話,對學生進行古文化的熏陶。談話中點到的“夫子”,即是課文中要解決的一個文言詞語,此乃教師的精心設(shè)計。這樣的導課,還能有效地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
師:這節(jié)課,夫子將要帶著弟子們,去學習一個發(fā)生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小故事,讀課題——
生:(讀)楊氏之子?!?br/> 師:“楊氏”在古文中的解釋很多,這里單指姓楊的人家,那么“楊氏之子”呢?
生是指姓楊人家的兒子。
師:很好,那么姓曹的(指著學生的板書)就是——
生:曹氏之子。
師:姓馬的就叫——
生:馬氏之子。
師:姓張的就叫——
生:張氏之子。
師:這樣叫行嗎7
生:(馬上意識到)不行,應該叫張氏之女。
師:是的,古代的這個“子”字啊,一般都是指男性。好,給大家一個機會,請弟子們各用上自己的姓氏說說自己。
(點評:此處的“素”體現(xiàn)在教師能根據(jù)文言文的學習特點組織教學?!皸钍稀痹谖难晕闹杏卸喾N解釋。因為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教師沒有無限展開,而是直接告訴學生。這里的“楊氏”指的是姓楊的人家,合情也合理。而且。教師利用學生的板書,通過遷移,讓學生加深對課題的理解。)
師:(過渡)那這篇課文寫了楊氏之子的什么事呢?請看大屏幕——
(出示學習提示一:自由讀課文,讀好第一遍的,可以繼續(xù)讀第二遍、第三遍,把課文讀通順,邊讀邊想,這篇課文與我們學過的課文有什么不同之處。)
師:好,大家都讀完了三遍。誰先談?wù)勛约旱陌l(fā)現(xiàn)?好,你先來。
(學生談自己的發(fā)現(xiàn),如文本排列、沒標點等,教師簡介文言文的特點。)
師:請諸位再去讀讀課文,拿起筆,你認為這個小故事到哪里是一句,就在那里加個句點,就是圈個圈,因為那時候的古文是沒有標點的。
師:夫子欲讀,諸位想聽否?
生:想。
師:拿起筆,邊聽邊給課文加上正確的標點。(教師有意在句號處停下)
師:(出示原文)請諸位看看原文,你所加的標點是否跟原文相同,把與原文不相同的標點改過來。
(點評:此處的“素”體現(xiàn)在教師善于等待,等待不僅僅是學生心理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照顧到差生,讓每個學生都有讀完三遍的機會。這就是一種“素色”。另外,教師對文本的處理,也很具特色。教師有意對文本進行了重組,將55個文字豎著排列,且不留一個標點,讓學生在初讀的時候,就能感受到文言文的特色,而后通過教師的介紹,讓學生明白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區(qū)別。)
師:孩子們,有道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請大家結(jié)合“學習提示二”再去讀讀課文。
(出示學習提示二:再讀課文,用上看注釋與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試著讀懂每句話的意思,也可以和同桌做交流。)
師:弟子們,讀明白了嗎?誰先站起來作個匯報?你讀懂哪一句就匯報哪一句。
(師生之間進行交流,教師隨機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幾種方法。)
師:弟子們,從剛才的匯報中,你聽出了這是一個怎樣的楊氏之子,可以用自己的話說說,也可以用書上的一個詞。(出示:————的楊氏之子)
生聰明的楊氏之子。
師:不錯。能用文中的一個詞來說說嗎?
生:聰惠。
師:”惠”是生字,我們一起把它寫好。(板書:聰惠。一起寫“惠”字)“惠”字什么意思?
生,同“慧”,是智慧的意思。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下面的注釋里寫著的。
師:很好。這就叫看注釋,看注釋是讀懂文言文最常用的一種方法。
(點評:此處的“素”體現(xiàn)在教師能根據(jù)學法特點引領(lǐng)學生主動學習。“讀懂哪一句就匯報哪一句”,真正做到了以生為本,一切以學生為主。通過學生的匯報、交流,挖掘文本內(nèi)涵,突出人物特點,并在交流中對學生進行指導??醋⑨尯吐?lián)系上下文,是學習文言文最為常用的兩種方法。在課堂上,教師很有必要進行學法指導。)
師:那么,文中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楊氏子很聰明?請弟子們再去讀讀,畫畫,想想,寫寫批注,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生:夫子,我認為“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可以體現(xiàn)楊氏子的聰惠。
師:(出示第五句話)讀。能說說你的理由嗎?
生:應聲答曰,就是馬上回答,能馬上回答孔君平的話,說明他很聰明,很有智慧。
師:妙哉!那夫子讀孔君平的話,你馬上回答楊氏子的話?!按耸蔷夜!薄?br/> 生: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師生反復讀對話)
師:還可以從這句話的哪些地方看出楊氏子的聰惠?
生:還可以從沒聽說孔雀是先生家的鳥,看出楊氏子的聰惠。因為孔君平姓孔,他就拿孔雀來比喻。
師,這里不叫比喻,應該叫借用。哦,原來孔君平是拿楊梅來捉弄楊氏子啊。楊氏子馬上用——
生用孔雀來反駁孔君平。
師:好一個聰惠的楊氏子,竟在孔的姓上做起了文章,以牙還牙啊!你也甚聰惠,居然讀懂了這一層意思。諸位,在楊氏子的話里,還有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他的聰惠?
生:還可以從“未聞”一詞中,看出他的聰惠。
師:怎么說?
生:“未聞”是沒有聽說的意思,他說,沒聽說孔雀是先生家的烏。這話聽起來好委婉??!
師:你真會理解。一個九歲的孩子能用很委婉的語氣跟對方說話,真是不簡單,是很聰惠。弟子們,捉弄楊氏子的孔君平要是姓鳳(毛)呢,楊氏子會怎樣回答?你說。
生:未聞鳳凰是夫子家禽。
師:厲害。那要是姓毛呢?
生:未聞毛豆是夫子家果。
生:未聞毛驢是夫子家禽。
師:毛驢能說是禽嗎?
生不行。
師:怎么改?
生:夫子家獸。
生,夫子家畜。
師:我比較認同后者。多么巧妙而又委婉的語言啊!弟子們,這就是語言的藝術(shù)!你還從哪些地方讀懂了楊氏子的聰惠?
(點評:此處的“素”體現(xiàn)在教師能根據(jù)學生語文學習的思維特點推進教學過程。以讀求悟,以悟促讀,師生通過分角色對讀人物對話,讓學生加深對“應聲”的理解。對話還是文章的重點所在,教師始終抓住對話不放。讓學生通過反復的、不同形式的讀,讀出了一個“聰惠”的楊氏之子,讀懂了文中的“家禽”與白話文中“家禽”一詞的區(qū)別。再將“孔君平”的“孔”姓換成了“鳳”“毛”等姓,讓學生真正學習并運用了語言的藝術(shù)。此亦本課“素色”之所在也。)
生一夫子,弟子認為楊氏子除了很聰明以外,還是個很有禮貌的孩子。
師:好啊!夫子愿聞聞你的高見。
生:為設(shè)果,果有楊梅。楊氏子不僅會接待客人,還給客人擺上了水果,真有禮貌。
師:妙哉!妙哉!弟子真會讀書。(出示第三句)讀。
師:學到這里,夫子相信,諸位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會把古文讀得更好。誰先讀讀,好,你先來。
師:讀著讀著,諸位肯定能把全文背下來了,誰先來試試?有人說,第一個是天才。好,請你吧!能面朝著大家背背嗎?(生背)
師:弟子們,下面請大家在課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句,把它翻譯在課文紙上。
(學生翻譯,教師巡視,指名匯報。)
師:都很好。夫子要求大家回去之后,再去對照注釋,有興趣者,把全文翻譯在課文紙上。
(點評:此處的“素”體現(xiàn)在教師能根據(jù)文言文教學的重點組織教學。文言文教學應該把重點放在朗讀和理解之上。教師把朗讀定位在學生的理解層次上是對的,只有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才能把文章讀好,讀出古文的韻味;而理解的指標是能將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教師又把翻譯定位在朗讀的前提之下,只求理解,不求翻譯?!盎厝ブ螅信d趣者,把全文翻譯在課文紙上”,這一設(shè)計有梯度,既讓優(yōu)等生吃好,又讓后進生吃飽。)
【總評】
文言文能很好地體現(xiàn)祖國語文的魅力,教學本課應特別關(guān)注文言文的特點。這堂課有三個“特點”,充分體現(xiàn)了“素課”理念:
1.語文課程的特點。這節(jié)課始終緊扣語文課程的語言性,進行聽說讀寫教學。
2.文言文教學的特點。課中注重文言文的朗讀與理解,做到“讀悟結(jié)合”,突出文言文語言表達特點。
3.學生學習的特點。本課能從學生的基礎(chǔ)、情感、思維出發(fā),做到“以生為本”,注重學生的學法指導和思維訓練。
(浙江省蒼南縣巴曹鎮(zhèn)第二小學325805浙江外國語學院3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