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語文教師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基本上呈現(xiàn)“低效關注”狀態(tài),即學生課外閱讀,讀與不讀,讀多少,讀什么,怎么讀,什么應該讀,什么不能讀,基本上沒有教師的規(guī)定動作,而是學生的自主行為。正因如此,教師也就談不上要求學生及時根據(jù)所讀內(nèi)容去多思考,勤寫作。教師布置的課外閱讀,學生通常也只是泛讀,“用眼不用心”、“動眼不動手”,長期遞交思考與表達的“白卷”,以致于造成已攝入信息的大面積、快速度遺忘,錯失能力內(nèi)化的良機??梢?,教師引領下的多讀多思多寫是語文學習的一條不能割裂的“有機鏈”,忽視其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可能導致閱讀質(zhì)量的低迷而制約語文能力的發(fā)展。
閱讀、思考、表達是語文學習的三個重要途徑,這三種學習行為必須同時并舉,缺一不可。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怎么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飯吸收營養(yǎng)料一樣,閱讀就是吸收精神上的營養(yǎng)料。寫作是什么?是表達,把腦子里的東西拿出來,讓人家知道?!庇纱丝芍喿x與習作能力是同步發(fā)展的。下面,筆者結(jié)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談一談對學生閱讀與習作能力培養(yǎng)的方法。
課外閱讀為習作表達奠基
“語文學習室”與《美文選》。在10余年前的語文閱讀實驗中,我和同事們設計并操作了兩大程序:一是設立“語文學習室”,每周開設100分鐘的閱讀課,使之成為規(guī)范的校本課程,讓學生在藏書達1萬5千冊的語文學習室讀中外名著,讀其他精美的文學作品,讀科學,讀自然……同時,我們要求學生每周完成500字以上的讀書摘抄,完成800字以上的讀書筆記。教師指導學生如何結(jié)合讀書活動深入思考,然后去寫讀后感,寫評論,寫讀書摘要,寫個性化見解等;二是編輯《美文選》?!睹牢倪x》分正反兩個版面(8開),一版編印總量5000字左右不同體裁、不同內(nèi)容、不同風格的“美文”;一版留空白頁,要求學生緊扣所編印的文章寫800字以上的“自由作文”。
我至今認為,當初的實驗很有意義。其一,它符合葉圣陶先生“讀整本書”和“把整本書作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佐”的主張,符合蘇霍姆林斯基“思考之室——我們的閱覽室”的學習理念,踐行了兩位教育家閱讀需要思考的教育思想。其二,針對學生已攝入信息的“提取困難”,我們一方面讓學生“不斷攝入”,一方面非常及時地、不間斷地強化學生“及時提取”的訓練(如寫讀書摘抄,寫“自由作文”等)。這種學習程序,成功地弱化了學生的遺忘率和“提取困難”,最大限度地使學生對所攝入信息的“及時再現(xiàn)”成為可能。
上述實驗結(jié)束不久,我便調(diào)入北京市一零一中學。教學環(huán)境變化了,但讓學生走進閱讀人生的理念沒有變?!睹牢倪x》更名為《美文讀寫周報》,讓學生邊讀邊思邊寫,高一、高二語文備課組編印近30萬字的《文萃》,高三語文備課組編印兩本共70萬字的文集《半畝方塘》和《天光云影》。這些書收集了涉及領域十分廣泛的精美文章,學生人手一冊,他們一邊閱讀,一邊思考,一邊點評,收到了很好的閱讀效果。
我們把上述這種閱讀稱之為“快餐閱讀”。
“四一·一展”讀書活動。實施新課改之后,教師明顯的感覺之一就是課時緊張,學生的課外閱讀,尤其是“讀整本的書”遭遇更嚴峻的挑戰(zhàn)。但是,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又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提出了更高、更具體的要求。于是,我和同事們決定在學生中實施“四一·一展”讀書活動,即每學期要求學生買一本書,讀一本書,點評一本書,完成一篇讀書筆記,并開展每學期一次的“優(yōu)秀讀書成果展示活動”。
活動宗旨:其一,完成新課改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高中生課外閱讀任務(5部以上文學名著,不少于150萬字);其二,踐行葉圣陶“讀整本的書”和蘇霍姆林斯基“努力做到使每一個少年都有一本心愛的書,并使他反復閱讀,反復思考這本書”的教育理想,切實堅持閱讀思考表達并舉的讀書原則,真正讓學生走向深度閱讀;其三,通過閱讀點評,踐行新課標所倡導的關于學生獨立閱讀、個性化閱讀、與文本多重對話的閱讀理念,在閱讀點評中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能力、思辯能力和批判能力。
活動內(nèi)容:在寒暑假之前布置閱讀任務,每次列出30部作品,閱讀書目因階段而異。閱讀后完成兩項作業(yè),一是在原著中進行從頭至尾的閱讀點評,二是全書點評結(jié)束后,每位學生就本書寫出不少于2千字的讀書筆記。
活動效果:閱讀后,由于教師要求寫點評和讀書筆記,這一環(huán)節(jié)激活了學生的思考力和思考之后的寫作行為;進行優(yōu)秀讀書成果展示,這對部分有閱讀興趣的學生而言是一種激勵,而對那些閱讀興趣不強的學生是一種“逼迫”,“激勵”與“逼迫”并舉,最終讓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有效閱讀落到了實處。
我們把上述閱讀稱之為“經(jīng)典閱讀”。
課外閱讀,應該如葉圣陶先生所言:“把整本書作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佐”,即所謂快餐閱讀和經(jīng)典閱讀有機結(jié)合,使學生最廣泛、最有效地參與其中。快餐閱讀,讓學生融入時代,與時代同行;經(jīng)典閱讀,讓學生與大師為伍,走向文化的高品位。這似乎應該是閱讀人生的完美體現(xiàn)。我們一直認為,一所學校,無論如何,它不能成為精神的荒漠,而應當生成文化的綠洲。
課外閱讀與習作表達和諧發(fā)展
在語文學習中,學生的閱讀能力與習作表達能力是和諧發(fā)展的共同體,二者密不可分。據(jù)此,我提出以下建議。
1.讓課外閱讀思考與表達成為中學生語文學習的常態(tài)
課外閱讀思考與表達要有切實可行的措施作保障。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教師不引領學生閱讀不行,但只是泛泛地布置閱讀任務,無要求,無檢查也不行。教師必須追問學生的閱讀效果,要有一系列確保整個閱讀活動過程正常運行的程序。比如,教師要規(guī)定閱讀書目,解決讀什么的問題;要實行閱讀方法指導,解決怎樣讀的問題;要明確閱讀任務,解決學生偷工減料的問題;要豐富學生的閱讀反饋形式,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要持之以恒地開展讀書活動,切實讓學生的閱讀思考與表達訓練成為語文學習的常態(tài)。
課外閱讀思考與表達應成為學校的教學行為。讓課外閱讀思考與表達成為中學生語文學習的常態(tài),它不應當是語文教師個體的作坊式勞動,而應成為學校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學校主要領導、相關部門要旗幟鮮明地鼓勵學生閱讀,并組織開展一系列的活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某些學校負責人竟然以語文學科對高考“貢獻分”太低而有意無意地輕視語文,尤其是輕視閱讀,這是十分荒唐的。
2.讓寫作成為涓涓清流在學生語文學習的園地里自由流淌
必須保證最基礎的作文訓練的量。所謂“最基礎”,就是兩周一篇作文,必須而且應該要有這樣的保證。須知,閱讀量不足,學生頭腦中的語言庫無法形成豐富多彩的積淀;閱讀深度不足,學生缺乏閱讀過程中的積極思考,弱化了閱讀質(zhì)量;閱讀之后的寫作量不足,學生對語言信息的“提取訓練”嚴重缺失。這“三不足”,當是造成學生寫作能力偏低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們至少要讓兩周一次的指令性作文,另加自由作文(日記、周記等)聯(lián)袂而行,讓寫作訓練成為語文學習的涓涓清流。
不斷豐富寫作訓練模式。我們必須解放思想,從庸俗的作文訓練模式中掙脫出來,至少在非畢業(yè)年級,要倡導學生寫“自由作文”,要給學生布置有意思、有意義的材料作文,這樣方可表現(xiàn)真我,抒發(fā)真情,講出真話,寫出真事,不矯飾,不造作,不空泛。而僵死的作文命題、生硬的寫作框框,往往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寫作思路,壓抑了學生的寫作沖動。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國文教師出了題目教我們作文,這時候,最先闖入胸中的是題目,意思情感之類無論如何總要遲來一步,這顯然違反了一篇文章產(chǎn)生的自然程序?!鼻靶┠昱d起的“新概念作文大賽”等,不啻為我們的作文教學吹來一股清新的風?!靶赂拍钭魑拇筚悺币云洹靶滤季S、新表達、新體驗”的競賽宗旨,一掃以往學生作文中僵化的思維,老氣橫秋的語言,蒼白虛假的內(nèi)容,令世人耳目一新。
逐步改革高考作文模式。恢復高考幾十年來,高考作文除了在命題形式上稍作翻新以外,沒有根本性變革。而翻新的命題形式,總覺得太輕、太浮,缺乏厚重感。我們建議:改革語文試卷結(jié)構,由閱讀(現(xiàn)代文與文言)和作文兩大模塊組成,在此基礎上拓展寫作內(nèi)容,適度延長考試時間,增加寫作字數(shù)。比如,語文考試3小時,作文字數(shù)不少于1500字;至于語言知識的識記、理解和運用等,則完全可以放在閱讀材料中一并考查;同時,摒棄沿襲多年、單調(diào)乏味、機械死板的所謂“文學常識”類考查。在這樣的前提下,強化命題質(zhì)量,通過大氣一點的作文命題(文化的、人文的、文學的、哲學的、科技的、自然的等),考查學生真實的寫作功力和精神底蘊?!?br/> □編輯 王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