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2010年至2011年3月的24個“微博事件”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了什么是“微博事件”,并在此基礎上系統(tǒng)分析了微博事件在發(fā)生地域、所涉群體、事件類型、意見領袖、集體動員、微博輿論、傳播狀況等方面所表現(xiàn)出的一系列特征。
關鍵詞:網絡媒介事件 微博事件
媒介事件、網絡媒介事件和“微博事件”
《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將“事件”解釋為“歷史上或社會上發(fā)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所謂事件具有發(fā)生、不平常、影響力大的特點。丹尼爾·戴揚和卡茨對“媒介事件”的研究有過重要貢獻,1992年他們對媒介事件進行了界定,將其分為兩大類,即重大新聞事件和重大儀式事件。①戴揚等人主要研究電視直播的歷史性的國家級儀式事件,他們將媒介事件分為競爭、征服和加冕等三種敘事類型。?譺?訛但近年來戴揚和卡茨多次對他們提出的“媒介事件”這一概念進行了修正。2007年卡茨和利布斯指出,媒介事件的三大類型已不能充分概括電視上的新聞事件,災難、恐怖、戰(zhàn)爭已成為媒介事件的新類型。?譻?訛2008年,戴揚也指出除了卡茨和利布斯提出的沖突類型外,還有幻想破滅和脫軌兩種類型。?譼?訛
媒介事件是在以電視為主導的語境下提出的,在以網絡為主導的今天,學者在媒介事件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網絡媒介事件這一概念,并將其總結為:新媒介與傳統(tǒng)媒體互動生發(fā)的公眾輿論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討論、爭議等,對人們的思想、觀念乃至行動會產生深刻影響的媒體聯(lián)動效應甚至行動,其具有突發(fā)性、議程設置主題的多元性和短時公共空間的占有性、分層性、即時性、媒體聯(lián)動性等特點。?譽?訛從媒介事件到網絡媒介事件,不僅關涉技術形態(tài)上的轉變,同時也包括在傳播內容、話語權、媒體系統(tǒng)內部互動等方面所表現(xiàn)出的新趨勢。
本文討論的“微博事件”屬于網絡媒介事件的一種,是指那些發(fā)生、發(fā)展與微博有密切的聯(lián)系,微博在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的事件,具體包括:在微博上首發(fā)的事件;在微博上引發(fā)大量關注、轉發(fā)的事件;在微博上引發(fā)熱烈討論的事件;通過微博進行社會動員的事件。
研究對象的選擇和分析角度
關于研究對象的選擇主要分為兩個部分進行。首先,2010年多家媒體在年度總結時都有評選當年的微博事件,如《2010年十大微博事件》等文章,因此本研究在選擇2010年的微博事件時,主要參考的是媒體的榜單。其次,2011年從年初截止到3月31日,則主要是參考新浪微博上的每日熱門話題榜,并結合在網絡和專業(yè)媒體上的影響力,來判斷篩選這一時期的微博事件。從2010年至2011年3月31日,一共挑選出了24個微博事件。?譾?訛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本分析的方法對所選微博事件進行研究,分析的角度具體包括:事件發(fā)生的地域、所涉及的社會群體、事件類型、意見領袖、集體動員、微博輿論等。因為在新浪微博上可以檢索到2011年以來每日熱門話題的數(shù)據,故而對2011年的8個微博事件還分析它們在新浪微博熱門話題榜上的表現(xiàn)情況,以及專業(yè)媒體的報道情況。
研究結果分析
微博事件的地域特征。24個微博事件中,全國性事件8個,地方性事件14個,涉及國外的事件2個。地方性事件中,發(fā)生在大、中型城市的8個,發(fā)生在小城鎮(zhèn)或農村地區(qū)的6個。涉及國外的事件,即菲律賓人質事件和日本地震,皆與我國有密切的關系,前者由于被劫持的人質是香港旅行團的游客,后者歷來都是我國國際新聞重點關注的國家,且日本地震以及其后的核泄漏對我國也有一定的影響。從地域特征來看,全國性的或在大中型城市里發(fā)生的事件更容易成為微博上的熱點,而發(fā)生在小城鎮(zhèn)或農村地區(qū)的事件,只有在契合當前的熱點(如拆遷、礦難)或影響特別重大(如嚴重自然災害)時,才有可能被人們所關注。
微博事件的所涉群體。從微博事件的所涉群體來看,其中比重最大的為需要救助的社會弱勢群體,包括拆遷戶、乞討者、兒童、重大自然災害的受災群眾、礦難工人、被綁架人質等,相關事件共13起,占事件總數(shù)的54%。其次為涉及名人名企的5件,涉及普通人的4件,涉及政府管理人員的3件。?譿?訛盡管在網絡媒介事件中也時常出現(xiàn)需救助的社會弱勢人群,但是他們在微博上卻成了最受關注的一個群體,這與微博的傳播特點不無關系。140字符的限制、裂變式的傳播,使得微博特別適宜于承載碎片化的信息、意見和情緒。有關社會弱勢群體的事件比較容易激發(fā)人們的同情、憐憫、憤慨等情感,而微博正好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可以進行簡單、迅速的意見表達和情感宣泄的渠道。
微博事件的類型。本文主要是從議題與性質兩個方面來考察微博事件的類型。首先,微博事件所涉議題較為多元,但其中最多的是有關災難事故(包括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的事件,有8件。此外還包括了拆遷、名人婚姻家庭、藥品食品安全、救助弱勢群體、微博問政、教育誠信、生態(tài)環(huán)保等議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議題在微博事件的發(fā)展過程中還常常發(fā)生相互之間的結合與轉換。其次,從事件性質上看,絕大部分微博事件都是負面或中性的,正面事件極少。這說明相比正面事件,負面或中性事件對于人們的刺激更大,更容易引起關注。
最受關注的微博用戶類型。在網絡媒介事件中,意見領袖特別值得重視,他們的觀點不僅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而且往往會對事件的發(fā)展起關鍵作用。那么何種類型的用戶最有可能成為微博事件中的意見領袖呢?本研究檢索出了21個微博事件?讀?訛在新浪微博上轉發(fā)最多和評論最多的微博,并對這些微博的用戶類型進行了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不管是轉發(fā)最多還是評論最多的微博,名人微博所占比例都是最大,其次才是專業(yè)媒體和草根的微博。?讁?訛盡管作為一個自由開放的平臺,人人都可以在微博上暢所欲言,但并不等于每個人都會受到同樣的關注。和現(xiàn)實生活中一樣,一方面話語權仍然較多地掌握在少數(shù)精英或權威手中,專業(yè)媒體也成功地在微博上延伸了其現(xiàn)實優(yōu)勢;另一方面大部分普通人的聲音則被淹沒于眾聲喧嘩之中。
檢索出的25條轉發(fā)最多和評論最多的微博,?輥?輮?訛從表現(xiàn)形式上看純文字的有13條,文字+圖片或文字+視頻鏈接的有12條。單就形式而言還是內容豐富多樣的微博更容易引起關注,所以有越來越多的用戶在發(fā)微博時都會選擇以“圖文并茂”來吸引眼球。
微博與集體動員。24個微博事件中,有9個存在集體動員,并且都成功引發(fā)了實際行動。除了使公共事件在短時間內得到迅速傳播,匯聚民意并形成輿論場之外,微博在社會動員中所起的作用也同樣不容忽視。和手機短信、QQ、MSN等即時通信工具一樣,微博發(fā)起的社會動員具有如下特點:發(fā)起機制的民間性,動員網絡的扁平性,動員的人情基礎和動員的高效率。?輥?輯?訛盡管目前微博在社會動員方面發(fā)揮的作用還只是初露端倪,但已經顯示出強大的潛力和能量,它可以突破虛擬的網絡,促成現(xiàn)實中的集體行動。
微博輿論與事件解決。微博上的輿論與事件解決之間的關系分為正向、負向和中性三類。具體而言,微博輿論對事件的發(fā)展具有明顯正面促進效果的為正向;具有明顯負面消極作用的為負向;對事件的解決無明顯效果的為中性。根據這一界定,借助檢索工具對24個微博事件的發(fā)展以及最終解決結果進行了跟蹤考察,發(fā)現(xiàn)其中微博輿論起到正向作用的有18個,中性的有4個,而在金庸去世和碘鹽事件中微博上的輿論則同時兼具了正向和負向的作用。數(shù)據顯示,對于事件解決起正向效果的微博輿論占了絕大多數(shù),而起中性作用的微博輿論,如谷歌退出中國事件,雖然沒有明顯地促成事件的正面解決,但是也起到了信息傳播、滿足人們知情權的作用。
微博事件的傳播特征。通過分析2011年的8個微博事件發(fā)現(xiàn):首先,這8個微博事件雖然引發(fā)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但它們在新浪微博熱門話題排行榜上停留的時間卻非常有限,一般都不超過一個星期,最短的碘鹽風波上榜時間只有3天,可謂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通過觀察也可以發(fā)現(xiàn),極少有話題、事件能夠在新浪微博熱門話題榜上長期停留。可見微博的傳播特點決定了其用戶的注意力必然是多變且有限的,呈現(xiàn)出碎片化與表面化的趨勢,所以他們很難在微博上對某一事件進行長期深入的關注。
其次,通過比對新浪微博熱門話題榜和專業(yè)媒體的報道發(fā)現(xiàn),事件在微博上爆紅最容易出現(xiàn)在其發(fā)生的初期,即在相關信息不充分、不清晰的時候,此時有充足的空間可以由用戶來補充、拼貼信息,表達觀點、態(tài)度等。而一旦媒體全面跟進,相關信息豐富清晰,事件進入穩(wěn)定成熟期之后,就很難再成為微博上的熱點話題。
再次,雖然我們將其稱為“微博事件”,但是它的最終形成是媒體協(xié)作的結果。當前,微博越來越成為網民爆料的首選方式。而目前專業(yè)媒體也非常注重在微博上尋找信息源,一旦發(fā)現(xiàn)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媒體就會跟進報道。短、平、快是微博的特點和優(yōu)點,但140字符、碎片化的表達也限制了信息的廣度與深度,進一步詳細、深入的內容還是需要依靠專業(yè)媒體的挖掘。因此,事件如果只在微博中傳播,其影響有限,而經由專業(yè)媒體的協(xié)作、共鳴,才能進一步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可以說媒體的協(xié)作最終造就了微博事件,在微博事件的傳播過程中,媒體各自發(fā)揮長處,各司其職,共同還原了事件的面貌,并向社會擴散其影響。
結語
對于微博事件的系統(tǒng)研究使我們對微博這一新興傳播形式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除了那些被經常討論的正面意義之外,我們也注意到隨著微博的迅速發(fā)展,其負面影響也開始暴露出來?!霸捳Z權的下放、把關人的缺失,以及微博所具有的強大的媒體融合功能、碎片化表達等,也使得微博成了謠言滋生、蔓延的溫床?!?輥?輰?訛此外,對于微博在集體動員中所顯現(xiàn)出的能量,尤其需要重視并善加引導,否則很可能滋長不安定因素,影響社會穩(wěn)定。
注 釋:
?、佗冖輲熢荆骸毒W絡媒介事件及其近年來的研究現(xiàn)狀與特點》,《國際新聞界》,2010(6)。
?、邰芮窳执?、陳韜文主編:《新媒體事件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4個微博事件具體包括:谷歌退出中國大陸、唐駿學歷門、《經濟觀察報》記者仇子明微博求助、金庸去世、犀利哥、山西疫苗案、李剛門、上海膠州路大火、廈門警方微博破案、王家?guī)X礦難、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宜黃強拆、智障黑奴工、樂清錢云會事件、菲律賓人質事件、隨手拍解救乞討兒童、姚晨離婚、梁洛施李澤楷分手、南京拯救梧桐樹、兩會微愿景、日本地震、碘鹽風波、瘦肉精事件。
⑦《經濟觀察報》記者仇子明微博求助事件,涉及記者和政府管理人員,因此重復計算了一次。
⑧因宜黃強拆、金庸去世、《經濟日報》記者仇子明微博求助事件中的原始數(shù)據已經被刪除,所以對這三個事件不進行統(tǒng)計。
?、嵩?1條轉發(fā)最多的微博中,名人微博9條,專業(yè)媒體的微博6條,草根微博6條;在21條評論最多的微博中,名人微博11條,專業(yè)媒體的微博5條,草根微博5條。
?、庠谕皇录?,如果轉發(fā)最多和評論最多的是同一條微博的話,就不重復計算,只計為一條。
?輥?輯?訛彭蘭:《網絡傳播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輥?輰?訛《2010微博年度報告發(fā)布:微博成為網民爆料首選方式》,http://news.youth.cn/sh/201012/t20101230_1445422.htm
?。ㄗ髡邌挝唬罕本┙煌ù髮W語言與傳播學院)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