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海》是通行國內(nèi)外的大型中文工具書。但《辭?!穼Α盎匆摹薄ⅰ靶烊帧钡仍~條注釋不僅錯誤,而且錯得非常離譜。
因為研究徐國文化,最近留下了關(guān)于徐文化研究的點滴記錄。但有位朋友看過后給我發(fā)來郵件稱:“徐國建立不是在周初嗎,您怎么說是夏朝啊?”提出此番疑問理由是“辭海說的”。
《辭?!肥钦f了,但說錯了。
對《辭?!分械挠嘘P(guān)錯誤,我早就發(fā)現(xiàn)了,只是沒人提及此事,我也就不曾說起。
1985年3月第6次印刷的1979年版《辭?!房s印本第802頁“徐戎”詞條解釋:
古族名。亦稱徐夷或徐方。東夷之一。夏至周分布在淮河中下游(今江蘇泗洪西北部和安徽東北部)。周初,以今江蘇泗洪一帶為中心建立徐國,在東夷中最稱強大。
1985年3月第6次印刷的1979年版《辭?!房s印本第946頁“淮夷”詞條解釋:
古族名。夏至周分布在淮河中下游一帶。西周時,曾與徐戎數(shù)次聯(lián)合抗周。春秋以后,附于楚。
《辭海》中的這兩個詞條解釋,沒一個是正確的,嚴重缺少對徐國歷史和“淮夷”、“徐戎”概念的研究。
撰寫這兩個詞條的人,別說《左傳》、《尚書》等先秦典籍,想必連《史記》、《后漢書》、《新唐書》都沒認真讀過。否則,不可能錯到如此地步。
“徐國,在東夷中最稱強大”是事實。徐國國都長期設立在今江蘇泗洪境內(nèi),也是事實。但徐國建立的時間絕對不是《辭?!匪Q“周初”。對此,《史記》、《后漢書》、《新唐書》等說得非常清楚。
司馬遷《史記》中曰:
十年,帝禹東巡狩,至于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即“柏翳”或“伯翳”、“柏益”、“伯益”——本文作者注)。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日“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
司馬遷《史記》所說“夏后帝啟”,就是人們常說的中國歷史上破壞“公推公選”的“禪讓制”、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的啟,是禹的兒子。這里的“后”相當于“王”、“皇”、“帝”,是啟為區(qū)別先輩“皇”、“帝”而“改口”。
伯益是徐國始祖若木的父親,舜、禹兩帝賢臣皋陶之子。他的兒子若木在徐國44世國君世系中排行第一。由此可見,徐國絕對不可能在“周初”建立,而是在夏朝初年夏啟統(tǒng)治時期建立的。
宋代歐陽修、宋祁《新唐書》里說:“徐氏出自贏姓。皋陶生伯益,伯益生若木,夏后氏封之于徐……”這里的“徐”,是指《尚書》表述為“海、岱及淮惟徐州”的那個政治中心在今山東境內(nèi)的真正古徐州(不是現(xiàn)在徐州)。
《新唐書》還說:“至偃王三十二世為周所滅,復封其子宗為徐子。宗十一世孫章禹,為吳所滅,子孫以國為氏?!?br/> 《新唐書》自相矛盾,稱徐偃王“為周所滅”之說是錯誤的。周只是打敗徐國,打敗徐偃王,而“復封其子宗為徐子”。宗,徐偃王之子。
《史記》說得比較準確:“繆王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這里的“繆”同“穆”??娡酰粗苣峦?。當時跑到西王母那里玩樂,差點被率東夷多國聯(lián)合軍隊攻伐的徐國偃王取而代之。
徐國偃王,名“誕”,在徐國44世國君世系中,排行第32位,當朝執(zhí)政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和西周第5代國王穆王交戰(zhàn)過。
一個是第5代國王,一個是第32世國君,雙方無法“對應”。
因此,《辭?!氛f“周初,以今江蘇泗洪一帶為中心建立徐國”,實在荒謬無稽。
從現(xiàn)有研究成果看,無論是“淮夷”還是“徐戎”,都已比較明確,都足以證明《辭海》注釋是錯誤的。我的看法是:
淮夷,古族名。有廣義和狹義區(qū)分。通常指聚居在淮河中下游地區(qū)的遠古部落。是東夷中最強大的一支。禹時,屬于“海、岱及淮惟徐州”;夏朝初年徐國建立后,歸徐國管轄;商周時期,成為國都設在今江蘇泗洪的徐國主要民族。在先秦典籍中,有時特指徐國,有時特指今安徽六安、舒城一帶“群舒”。
徐戎,亦稱徐夷、徐方。中原地區(qū)特別是周代統(tǒng)治者對徐國、徐國國君和徐國臣民的一種稱呼。
前面所引《辭?!贩Q“西周時,曾與徐戎數(shù)次聯(lián)合抗周。春秋以后,附于楚”,是把狹義“淮夷”當成了廣義淮夷?!霸c徐戎數(shù)次聯(lián)合抗周”的“淮夷”,既非真正廣義的淮夷,也不特指徐國,而是今安徽六安、舒城一帶先秦出現(xiàn)的舒、舒庸、舒蓼、舒鳩、舒龍、舒鮑、舒龔等“群舒”小國。這從先秦很多典籍中可以找到答案。而這里的徐戎,就是指徐國。
直到目前為止,沒人能拿出令大家信服的“徐夷”為“古族名”的“解釋”。在徐國出現(xiàn)之前,也沒有“徐夷”之說。
因此,我個人考證后認為,“徐夷”不是“古族名”,而是中原地區(qū)特別是周代統(tǒng)治者對徐國、徐國國君和徐國臣民的一種稱呼。比如《后漢書》所稱“徐夷僭號”里的“徐夷”,就特指徐國第32世國君——偃王。
中原地區(qū)特別是周代統(tǒng)治者,之所以稱徐國、徐國國君和徐國臣民為“徐夷”,大致有如下幾方面原因:
一、徐國主要民族為淮夷。徐國國都長期設在今江蘇泗洪境內(nèi),位于遠古時期淮夷部落核心區(qū)域。先秦典籍里有些“淮夷”,也特指徐國。
二、徐國統(tǒng)治區(qū)域為《尚書》表述的“海、岱及淮惟徐州”。既是徐國,又在徐州(不是現(xiàn)在徐州),更據(jù)“淮夷”之地,故稱徐夷。
三、可以理解為對桀驁不馴者的一種蔑稱。漢代禮學之家戴氏《禮記》(西漢禮學家戴德選編的85篇本叫《大戴禮記》;其侄子戴圣選編的49篇本叫《小戴禮記》,即今常見《札記》——本文作者引注)稱:“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日夷,被發(fā)文身,有不火食者矣?!?br/> 從“被發(fā)文身,有不火食者”可以看出,“夷”,頗具野性。古人解釋“夷”,從人,從弓,言其善射。傳說中曾經(jīng)一連射下九個太陽的后羿,即為東夷之人。而徐國曾多次發(fā)野抗周。在周王朝統(tǒng)治者心目中,徐國很“野”。
四、可以理解為對“言仁而好生”者的稱呼。在古人看來,“夷”有兩副面孔,既有野蠻的一面,也有“言仁而好生”特色。
《后漢書》:“《王制》云:‘東方日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萬物柢地而出。故天性柔順,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國焉……”
徐國正是“仁而好生”,特別是徐偃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仁義治國”理念的諸侯國君。徐偃王的這個理念對孔子影響很大??鬃雍霌P徐偃王這個理念,提出儒家學說核心——仁義。
徐國更是一個頑強的諸侯,歷經(jīng)夏、商、周,延續(xù)1600多年,持續(xù)時間相當于我國三國到清代的歷史跨度總和,是古代諸侯中生存時間最長的一個。
(本文編輯: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