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風》、《華蓋集》與《墳》
魯迅著《熱風》和《華蓋集》先后于1925年11月和1926年6月出版,分別收錄其1918年至1924年和1925年所寫小說、散文詩、回憶記之外的作品。不過兩本書并不包括他這一時期此種文章的全部,除刪掉的篇什外,另有19篇系特意留下,與1907年至1908年間所作四篇文言文合編為《墳》,于1927年3月出版。
1925年10月22日魯迅日記:“夜校雜感?!贝思础稛犸L》。同年11月3日作《(熱風>題記》,則云“我在《新青年》的《隨感錄》中做些短評”。同年12月31日作《(華蓋集)題記》,說:“在一年的盡頭的深夜中,整理了這一年所寫的雜感,竟比收在《熱風》里的整四年中所寫的還要多?!庇终f:“也有人勸我不要做這樣的短評?!薄半s感”與“短評”意義相當。而他在1926年10月29日致陶元慶的信中稱《墳》為“我的雜文集”。
魯迅在《(墳)題記》(1926年10月30日作)中提到“將這些體式上截然不同的東西,集合了做成一本書樣子”,在《寫在(墳)后面》(1926年11月11日作)中則說是“我的古文和白話合成的雜集”。還說:“但我并無噴泉一般的思想,偉大華美的文章,既沒有主義要宣傳,也不想發(fā)起一種什么運動。不過我曾經嘗得,失望無論大小,是一種苦味,所以幾年以來,有人希望我動動筆的,只要意見不很相反,我的力量能夠支撐,就總要勉力寫幾句東西,給來者一些極微末的歡喜。人生多苦辛,而人們有時卻極容易得到安慰,又何必惜一點筆墨,給多嘗些孤獨的悲哀呢?于是除小說雜感之外,逐漸又有了長長短短的雜文十多篇?!薄靶≌f”和“雜感”,分別指時已面世的《吶喊》、《彷徨》和《熱風》、《華蓋集》;而“雜文”既一并指《墳》中用古文和白話寫的所有文章,也單獨指其中的白話之作。其與“雜感”或“短評”之別,在篇幅稍長,所謂“何必惜一點筆墨,給多嘗些孤獨的悲哀”;雖然文章還是“長長短短”。
從《華蓋集續(xù)編》到《二心集》
1926年10月15日魯迅日記:“下午編定《華蓋集續(xù)編》?!痹摃杖?926年之作(包括稍后增補的《華蓋集續(xù)編的續(xù)編》),于1927年5月出版。然雖名“續(xù)編”,編法卻與前集不同:不再考慮《熱風》、《華蓋集》與《墳》文體方面那種區(qū)別,而是統(tǒng)統(tǒng)匯編一起。即以集中第一篇《雜論管閑事·做學問·灰色等》(1926年1月3日作)而言,若《華蓋集續(xù)編》還如《華蓋集》那樣編法,此文恐怕抽出另行安排;假如《墳》收錄下限不是1925年底,或可編進去了。而集中這類文章不止一篇。此后的《而已集》(收1927年之作,1928年10月出版)、《三閑集》(收1927年至1929年之作,1932年9月出版)和《二心集》(收1930年至1931年之作,1932年10月出版),都是這種編法。
魯迅在《(華蓋集續(xù)編)小引》(1926年10月14日作)中說:“還不滿一整年,所寫的雜感的分量,已有去年一年的那么多了。”又說:“名副其實,‘雜感’而已?!薄?華蓋集續(xù)編的續(xù)編>前記》(1927年1月8日作)則說:“總算一年中所作的雜感全有了?!薄半s感”一詞顯然有了新的意義,不僅是《熱風》和《華蓋集》那類文章,連同《寫在(墳)后面》所說“雜文”也包括在內了。
1930年5月10日魯迅作《魯迅自傳》,有云:“現(xiàn)在匯印成書的有兩本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一本論文,一本回憶記,一本散文詩,四本短評。別的,除翻譯不計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國小說史略》,和一本編定的《唐宋傳奇集》?!彼f“一本論文”,即《墳》。原來“雜文”被換成了“論文”,與“短評”相區(qū)別。
按魯迅所謂“論文”,實不同于今日通常用法。周作人在《美文》(1921年5月作)中說:“外國文學里有一種所謂論文,其中大約可以分作兩類。一批評的,是學術性的。二記述的,是藝術性的,又稱作美文,這里邊又可以分出敘事與抒情,但也很多兩者夾雜的?!x好的論文,如讀散文詩,因為他實在是詩與散文中間的橋。”此即essay,可譯作論說文、散文、隨筆、小品文。
周氏兄弟起初所以不將essay譯為后來包括他們在內更多采用的“隨筆”,或許受到廚川白村的影響。廚川白村在《出了象牙之塔》(1924年至1925年交由魯迅譯為中文)中特別強調:“有人譯essay為‘隨筆’,但也不對。德川時代的隨筆一流,大抵是博雅先生的札記,或者炫學家的研究斷片那樣的東西,不過現(xiàn)今的學徒所謂Arbeit之小者罷了。”他是擔心讀者誤將這種傳自英法的文體,與日本原有的《枕草子》、《徒然草》等混為一談。雖然廚川白村也說:“和小說戲曲詩歌一起,也算是文藝作品之一體的這essay,并不是議論呀論說呀似的麻煩類的東西。況乎,倘以為就是從稱為‘參考書’的那些別人所作的東西里,隨便借光,聚了起來的百家米似的論文之類,則這就大錯而特錯了?!狈从^《墳》,至少其中白話文章,并非“隨便借光”那種論文。
《魯迅自傳》所說“四本短評”,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和《而已集》。如此“短評”的意指也有所擴充。然而魯迅仍強調“論文”與之有別,他正在這個意義上使用了“短評”這一名目。
魯迅在《(三閑集)序言》(1932年4月24日作)中則說:“我的第四本雜感《而已集》的出版,算起來已在四年之前了。去年春天,就有朋友催促我編集此后的雜感。看看近幾年的出版界,創(chuàng)作和翻譯,或大題目的長論文,是還不能說它寥落的,但短短的批評,縱意而談,就是所謂‘雜感’者,卻確乎很少見?!易约菏〔?,無論在小說中,在短評中,并無主張將青年來‘殺,殺,殺’的痕跡,也沒有懷著這樣的心思?!憋@然“雜感”又與“短評”相當了。不過《三閑集》所收,同樣并不止是“短短的批評”。
魯迅作《魯迅譯著書目》(1932年4月29日)中,《熱風》至《而已集》四種仍注明為“短評”或“短評集”,《墳》卻被稱作“論文及隨筆”。這樣,“隨筆”與“論文”,各指原來“論文”的一部分,似乎是對《魯迅自傳》中的說法有所修正。魯迅并未申說二者如何區(qū)分,這里不妨揣度一下:其根據(jù)或許正在那個“長長短短”。單看《墳》中白話文章,較長者如《燈下漫筆》、《從胡須說到牙齒》等,更具essay本色;較短者如《論雷峰塔的倒掉》、《再論雷峰塔的倒掉》,篇幅比較接近日本那種隨筆。
魯迅曾打算寫一本《夜記》,他說:“夜記’這東西,是我于一九二七年起,想將偶然的感想,在燈下記出,留為一集的,那年就發(fā)表了兩篇。”從已完成的兩篇《怎么寫——夜記之一》和《在鐘樓上——夜記之二》,以及未完成的《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訣——夜記之五》看,魯迅擬議中的這本書應該是《墳》那樣的“論文集”。他在《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訣》的“附記”(1932年4月26日作)中說,“到得前年,柔石要到一個書店去做雜志的編輯,來托我做點隨隨便便,看起來不大頭痛的文章”,魯迅遂寫了半篇“夜記之五”,“第二天柔石來訪,將寫下來的給他看,他皺皺眉頭,以為說得太嚕蘇一點,且怕過占了篇幅。于是我就約他另譯一篇短文,將這放下了?!鄙w魯迅打算寫“論文”,而柔石想要的卻是“短評”?!对趺磳憽泛汀对阽姌巧稀肪幦搿度e集》,《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訣》編入《二心集》;作者稱前者為“雜感上集”,后者為“下集”(1932年4月24日致李小峰),“論文”也就被納入“雜感”之內。
但是在《(二心集)序言》(1932年4月30日作)中,魯迅卻說“這里是一九三○年與三一年兩年間的雜文的結集”:“(一九三○)這一年內,我只做了收在集內的不到十篇的短評”;“自從一九三一年二月起,我寫了較上年更多的文章,但因為揭載的刊物有些不同,文字必得和它們相稱,就很少做《熱風》那樣簡短的東西了;而且看看對于我的批評文字,得了一種經驗,好像評論做得太簡括,是極容易招得無意的誤解,或有意的曲解似的。又,此后也不想再編《墳》那樣的論文集,和《壁下譯叢》那樣的譯文集,這回就連較長的東西也收在這里面,譯文則選了一篇《現(xiàn)代電影與有產階級》附在末尾,因為電影之在中國,雖然早已風行,但這樣扼要的論文卻還少見,留心世事的人們,實在很有一讀的必要的。還有通信,如果只有一面,讀者也往往很不容易了然,所以將緊要一點的幾封來信,也擅自一并編進去了?!彼v的“論文”大致與《墳》相同;而“雜文”則包括“論文”、“短評”、“通信”甚至“譯文”在內了,顯然比《寫在(墳)后面》涵蓋面擴大,更接近于劉勰《文心雕龍》所說:“總括其名,并歸雜文之區(qū);甄別其義,各入討論之域。”這是魯迅首次將自己除小說、散文詩、回憶記之外的文章統(tǒng)稱為“雜文”。
1933年3月20日魯迅致信李小峰云:“我們有幾個人在選我的隨筆,從《墳》起到《二心》止,有長序,字數(shù)還未一定?!蓖?月25日信云:“隨筆集稿俟序作好,當寄上?!敝傅氖泅那锇拙帯遏斞鸽s感選集》。這里“隨筆”顯然又不同于《魯迅譯著書目》所指,而與《(二心集)序言》之“雜文”相當,差不多就是essay新的譯法?!綆дf一句,瞿秋自在《(魯迅雜感選集)序言》中說“魯迅在最近十五年來,斷斷續(xù)續(xù)的寫過許多論文和雜感,尤其是雜感來得多”,又說“現(xiàn)在選集魯迅的雜感”,然而所選范圍卻將《墳》也包括在內,是以當他將“雜感”與“論文”并列時,系取其狹義;將“雜感”用作書名,則取其廣義。
魯迅1933年6月25日致李小峰信中再次使用“隨筆”一詞,卻未循先前的用法:“這幾天因為須作隨筆,又常有客來,所以雜感尚未編過,恐怕至早要在下月初了?!辈轸斞?933年6月30日日記:“寄稿一篇于《文學》第二期?!痹摳寮础段业姆N痘》,魯迅稱為“隨筆”,可見系指他的專門一類文章,而非曾說過的“從《墳》起到《二心》止”者。所云“雜感”,則見1933年7月20日日記:“夜編《偽自由書》迄?!边@里“雜感”與“隨筆”并稱,亦是狹義。
又,魯迅1933年6月20日致榴花社信云:“如作有小品文,則當寄上?!彼⑽唇o《榴花》作文,不知所謂“小品文”指哪類文章。
1933年11月12日魯迅致信杜衡云:“輕性的論文實在比做引經據(jù)典的論文難,我于評論素無修養(yǎng),又因病而被醫(yī)生禁看書者已半年,實在怕敢動筆?!边@是一封“卻稿函”,未見來信,不知“輕性的論文”是否杜衡提出,但是以此來形容《墳》那類文章卻很恰切,而區(qū)別“輕性的論文”與“引經據(jù)典的論文”,又與廚川白村關于essay并非“從稱為‘參考書’的那些別人所作的東西里,隨便借光,聚了起來的百家米似的論文之類”的意見相合。
《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與《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
1933年7月19目魯迅作《(偽自由書)前記》,云:“這一本小書里的,是從本年一月底起至五月中旬為止的寄給《申報》上的《自由談》的雜感?!庇终f:“這些短評,有的由于個人的感觸,有的則出于時事的刺戟。”《偽自由書》于1933年10月出版。
當年年底他編《南腔北調集》,所作《題記》(1933年12月31日作)有云:“靜著沒事,有意無意的翻出這兩年所作的雜文稿子來,排了一下,看看已經足夠印成一本,……兩年來所作的雜文,除登在《自由談》上者外,幾乎都在這里面;書的序跋,卻只選了自以為還有幾句可取的幾篇?!薄皟赡辍奔?932年和1933年。該書于1934年3月出版。
這兩本書的編法與此前又有不同:《熱風》、《華蓋集》系與《墳》相平行,從《華蓋集續(xù)編》到《二心集》則是承續(xù)的,《偽自由書》與《南腔北調集》又是平行的了?!秱巫杂蓵穼J铡渡陥蟆ぷ杂烧劇飞衔恼?,因報紙副刊篇幅有限,故皆為短制;《南腔北調集》所收則載諸多種書刊,長短不一。魯迅所說“雜文”,將《南腔北調集》和《偽自由書》一并包括在內,仍承《(二心集>序言》之義。而以“雜感”、“短評”稱《偽自由書》,似乎這是“雜文”之一項。
1934年三四月間他作《自傳》,卻又說:“我的工作,除翻譯及編輯的不算外,創(chuàng)作的有短篇小說集二本,散文詩一本,回憶記一本,論文集一本,短評八本,《中國小說史略》一本。”將《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偽自由書》和《南腔北調集》都叫做“短評”。似乎對魯迅來說,“短評”如同“雜文”、“雜感”,也有狹義與廣義之別。
魯迅接下來的幾本書,《準風月談》(1934年12月出版)上承《偽自由書》,該書《后記》(1934年10月16日作)有云:“這六十多篇雜文,是受了壓迫之后,從去年六月起,另用各種的筆名,障住了編輯先生和檢查老爺?shù)难劬?,陸續(xù)在《自由談》上發(fā)表的。……我的雜文,所寫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來,已幾乎是或一形象的全體,不加什么原也過得去的了。”這里“雜文”之意,等同于《(偽自由書)前記》所說“雜感”、“短評”。
《花邊文學》(1936年6月出版)上承《準風月談》,卻有一點差別,即如《(花邊文學)序言》(1935年12月29日作)所云:“我的常常寫些短評,確是從投稿于《申報》的《自由談》上開頭的;集一九三三年之所作,就有了《偽自由書》和《準風月談》兩本。后來編輯者黎烈文先生真被擠軋得苦,到第二年,終于被擠出了,我本也可以就此擱筆,但為了賭氣,卻還是改些作法,換些筆名,托人抄寫了去投稿,新任者不能細辨,依然常常登了出來。一面又擴大了范圍,給《中華日報》的副刊《動向》,小品文半月刊《太白》之類,也間或寫幾篇同樣的文字。聚起一九三四年所寫的這些東西來,就是這一本《花邊文學》?!边@里又將“短評”當做某一類文章的名目,而且這類文章并不再限于《申報·自由談》,甚至不限于報紙副刊上的了。
《且介亭雜文》(1937年7月出版)則上承《南腔北調集》,收錄魯迅1934年所作《花邊文學》之外的文章,有登在雜志上的,也有登在報紙副刊上的,其中《門外文談》,更曾是《申報·自由談》的連載之作。
有關《且介亭雜文》與《偽自由書》的區(qū)別,1935年1月4日魯迅致信蕭軍、蕭紅云:“看看去年所作的東西,又有了短評和雜論各一本,想在今年內印它出來?!边@里“短評”取其狹義,新提出的“雜論”,則像是將《墳》之“雜文”與“論文”合而為一。而“短評”與“雜論”一并叫做“雜文”,如《<且介亭雜文)序言》(1935年12月30日作)所說:“這一本集子和《花邊文學》,是我在去年一年中,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軟軟硬硬的圍剿‘雜文’的筆和刀下的結集,凡是寫下來的,全在這里面。”現(xiàn)在魯迅講得很明確:“其實‘雜文’也不是現(xiàn)在的新貨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類,都有類可歸,如果編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體,各種都夾在一處,于是成了‘雜’?!?br/>
《且介亭雜文二集》
繼《且介亭雜文》之后的《且介亭雜文二集》(1937年7月出版),是魯迅生前編定的最后一本集子。如同《華蓋集續(xù)編》之于《華蓋集》,《且介亭雜文二集》與《且介亭雜文》也不是一樣編法,即如作者在《(且介亭雜文二集>序言》(1935年12月31日作)中所說:“昨天編完了去年的文字,取發(fā)表于日報的短論以外者,謂之《且介亭雜文》;今天再來編今年的,因為除做了幾篇《文學論壇》,沒有多寫短文,便都收錄在這里面,算是《二集》?!边@里“短論”、“短文”即前引致兩蕭信所說“短評”,《且介亭雜文二集》不復區(qū)分其與“雜論”了。又云:“倘不是想到了已經年終,我的兩年以來的雜文,也許還不會集成這一本?!笔菍ⅰ肚医橥るs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一并以“雜文”稱之,即如書名所示。
《(且介亭雜文二集)后記》(1936年1月1日作)云:“我在這一年中,日報上并沒有投稿?!睘閳蠹埻陡?,與為雜志作文,在魯迅原是兩類寫法。廚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有云:“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爐旁邊的安樂椅子上,倘在夏天,則披浴衣,啜苦茶,隨隨便便,和好友任心閑話,將這些話照樣地移在紙上的東西,就是essay。興之所至,也說些以不至于頭痛為度的道理罷。也有冷嘲,也有警句罷。既有humor(滑稽),也有pathos(感憤)。所談的題目,天下國家的大事不待言,還有市井的瑣事,書籍的批評,相識者的消息,以及自己的過去的追懷,想到什么就縱談什么,而托于即興之筆者,是這一類的文章?!笨偟膩碇v,魯迅的文章與此并不相合,他說的“生存的小品文,必須是匕首,是投槍,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的東西”(《小品文的危機》),幾乎可以概括其所有作品;但我們如果把廚川白村所云看作一種方向,那么魯迅為雜志寫的“雜論”顯然比他為報紙寫的“短評”更接近于此類essay。
《(且介亭雜文二集)后記》又說:“今天我自己查勘了一下:我從在《新青年》上寫《隨感錄》起,到寫這集子里的最末一篇止,共歷十八年,單是雜感,約有八十萬字。”即便不算“論文集”《墳》,從《熱風》到《且介亭雜文二集》也不止“八十萬字”(可參看魯迅此前擬編“三十年集”時所做統(tǒng)計),所以“雜感”還是指他的一類文章。
余話
魯迅談到自己的文章,所用的“雜感”、“短評”、“雜文”、“論文”、“隨筆”、“雜論”之類說法,有些先僅具狹義,后衍生廣義,而與別種說法對應時,又恢復狹義;有些則始終只有狹義。當取狹義時,比較接近于描述某一類文體;取廣義時,所強調的是對于不同文體的統(tǒng)攝,“雜文”、“雜感”、“短評”等,均是如此。
魯迅寫過一篇《做“雜文”也不易》。針對林希雋所說“最近以來,有些雜志報章副刊上很時行的爭相刊載著一種散文非散文,小品非小品的隨感式的短文,形式既絕對無定型,不受任何文學制作之體裁的束縛,內容則無所不談,范圍更少有限制。為其如此,故很難加以某種文學作品的稱呼;在這里,就暫且名之為雜文吧”,魯迅指出:“他的‘散文’的定義,是并非中國舊日的所謂‘駢散‘整散’的‘散’,也不是現(xiàn)在文學上和‘韻文’相對的不拘韻律的‘散文’(prose)的意思:胡里胡涂。但他的所謂‘嚴肅的工作’是說得明明白白的:形式要有‘定型’,要受‘文學制作之體裁的束縛’;內容要有所不談;范圍要有限制。這‘嚴肅的工作’是什么呢?就是‘制藝’,普通叫‘八股’?!?br/> 可知魯迅寫文章,自不受“文學制作之體裁的束縛”,他也無意建立符合“文學制作之體裁”的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