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遇見了一個初三學生,她告訴我她最討厭學校組織什么春游,特沒勁。我很不解,反問她:“那什么能讓你快樂呀?”她滿臉的茫然,告訴我:“真的想不起來?!?br/> 昨天,我碰見一個同事,她說周末在家宅了兩天,本想出去走走,可是她女兒寧愿在家學習、上網(wǎng)也不愿出去感受大自然。于是,我們一起感慨,現(xiàn)在的小孩,怎么都變得那么“頹”呢?
其實,我自己也很“頹”,以前不知道原因,后來接觸了一點博物學的知識,似乎豁然開朗,找到了自己“頹”的癥結(jié)所在,原來都是考試惹得禍,25歲之前大大小小的考試占據(jù)我全部的生活空間,所以我錯過了親近自然的花季雨季,幾乎從來都沒走進過自然,何來喜歡?因此,現(xiàn)在小孩普遍呈現(xiàn)的一種“頹”現(xiàn)象便一點都不莫名其妙了。
但是,大自然賦予了萬物生命,包含著無窮的奇跡和美妙。就這樣讓她擦身而過,未免也有點太可惜了吧!
其實,想要改變這種悲慘的狀況,也還是有別的選擇的,比如,去讀讀《體驗大自然》這套系列叢書。
徜徉于這套叢書,我仿佛覺得自己光著腳丫,在海灘漫步尋趣,感受海風帶來的無限愜意;忽然我又來到了一片原始大森林,一邊品嘗著黑莓、藍莓,一邊吹著口哨給森林運動會的參賽隊員當裁判;不知不覺中電閃雷鳴、狂風大作,我變成了那個無家可歸的賣火柴的小女孩;頃刻之間,一切又都風平浪經(jīng),夜空中閃爍的那顆最耀眼的星星挑動了我埋藏已久的思念。單是這套叢書的插圖便讓我如此浮想聯(lián)翩,又怎能否認大自然對人類的觸動呢?
該套叢書以極富人性化而又不失專業(yè)精準的語言向人們講述著大自然的秘密,旨在讓越來越遠離大自然的都市人群找到一種博物學精神的回歸,旨在讓被考試壓得丟失了對大自然的好奇的孩子們保持一顆綠色的心靈。叢書的作者沒有企圖讓讀者通過讀這本書學到什么硬性的知識,完全是一套旅行手冊。如果去海灘漫步,請穿上耐磨的鞋子,帶上雨衣和風衣,穿上口袋多一點的衣服,注意防曬,也別忘了帶上必須的食品……“千萬不要單獨行動!”“不要傷害動物,小心拿放!”“你的視力很棒嗎?”類似這樣人性化的語言怎能不讓讀者產(chǎn)生親切感呢?
《體驗大自然》能對我這樣一個典型的“頹人”產(chǎn)生如此的觸動,不得不探究這套叢書所體現(xiàn)的科學傳播的新理念。在當下,科學技術(shù)發(fā)展到某種高度,科學進入大科學的時代,過度強調(diào)數(shù)理,以至于相關(guān)的科普也讓人感覺冷冰冰的,似乎真的不合時宜了。由此,一種新的科普理念出現(xiàn),要求弘揚博物學傳統(tǒng),倡導人與自然的平衡與和諧,主張將科普更加人性化。我想,《體驗大自然》這套叢書正是一種對其比較好的詮釋。整套叢書共十三冊涉及了大自然中的很多方面,夜空、動物、植物、海灘、森林、氣象等等,暢游書中,你無須加速前行,只是隨心所欲,走到哪看到哪便已經(jīng)足夠,因為科普的最高境界不是功利的,而是要不斷提高人們的科學修養(yǎng)。品讀這套叢書,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導出前因后果,順手翻開每一頁都可以讓讀者極其輕松地了解自然,走進自然。這也本來就應(yīng)該是科普書與科研教材的本質(zhì)區(qū)別。
說到這兒,我不禁回想起《詩經(jīng)》中的名篇,雖然《詩經(jīng)》創(chuàng)作的年代距今約3000年,但至今仍在流傳,特別是來自民間的“風”,一方面可見其藝術(shù)魅力,另一方面也足見只有接近人們生活實際的素材才是最易于傳播的。還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詩經(jīng)中每首流傳至今的名篇或多或少都會有對植物、動物的描述,并通過“比、興”手法賦予其象征意義,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推測出博物情懷可以跨越時代產(chǎn)生共鳴,自然與人其實是統(tǒng)一的??上У氖?,這么好的傳統(tǒng),卻在現(xiàn)代科學飛速發(fā)展的今天,被人們遺忘了。那么,如果說同樣具有博物情懷的《體驗大自然》有可能會成為科普經(jīng)典,也正因為它會讓人感受到更多的人性的天然回歸。
也許忙碌的生活早已讓人麻木,忘卻了大自然的美麗,剩下的只有鋼筋混凝土般的理性和無盡的悲哀。如果你不甘心這樣,只要你選擇對了駐足的地點,那種博物傳統(tǒng)的科學其實是很美麗的,感性原來也是非常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