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平臺”引導學生對一組或一個階段的學習進行總結交流,幫助學生把對文本的認識由感性上升為理性,再用來指導實踐。在五年級上冊每組課文的回顧與拓展中都安排了“交流平臺”,那么該怎樣用好它?以下是筆者在實踐中的一些思考。
實踐一:語感培養(yǎng)的廣播臺
朗讀做到正確、流利比較容易,而要做到入情入境,就必須要有良好的語感。語感的培養(yǎng)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外,還要體會作者是如何表達的。如:人物怎樣刻畫、場面怎樣描寫、說明方法怎樣運用等。本冊的交流平臺內容除了對這些表達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外,還把以前學到的一些方法融合在一起,豐富學生的感受。
本冊拓展六中交流平臺的內容是體會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描寫的好處。如果讓學生空泛地談,那么學生的理解肯定只會停留在理性的基礎上。如果我們讓學生在談后再走進文本,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來體會,感受會更深刻,學生把握會更準確。下面是以《地震中的父與子》為例展開的交流流程:了解作者表達方法(讀了《地震中的父與子》,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描寫?)——感悟作者表達方法(畫出令你最感動的語言,好好讀一讀,發(fā)現(xiàn)有什么共同點?)——領悟作者表達的情感(這些感嘆號表達什么情感?該怎樣把它讀好呢?)。在朗讀中及時交流:“你聽出父親內心的那份情感了嗎?”讓學生對是否讀出了作者的真情實感進行點評,將朗讀與交流自然融合,從而明白了這些語句中感嘆號對體現(xiàn)父愛如山這一主題發(fā)揮的作用。
實踐二:口語表達的論壇
本冊口語交際的訓練重點是注重學生語言表達的條理性,能結合日常的生活進行口語的表達,在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中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那么這些目標的達成僅僅靠那么幾節(jié)口語交際課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更多的可操作性的素材,使口語交際的目標順利達成。而我們的“交流平臺”就是很好的口語交際的訓練材料。如果把每一次的交流都當成是一堂口語交際課,那么這樣的課就會有一箭雙雕的效果。
本冊拓展八中交流平臺內容之一是:心中的毛澤東是什么樣的?在交流前先讓學生通過材料的搜集,了解毛澤東在政治、軍事、文學、書法等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再抓住一個方面在小組中進行交流;小組成員從中心是否突出、條理是否清晰等方面加以點評,然后推選最優(yōu)秀的組員作為中心發(fā)言人參加班級的“我心中的毛澤東”討論會。全班學生從發(fā)言人講的內容、發(fā)言人語言的流暢性、表情是否自然等方面進行現(xiàn)場點評,在互動評價中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和學生間的溝通能力。這樣將交流平臺與口語交際進行了有機的整合,整個過程體現(xiàn)了口語交際的內容由簡單、表面,到交際得比較深入、豐富的訓練過程。
實踐三:真情習作練武場
本冊的習作教學重在對學生習作意識的強化、習作形式的指導、習作素材的積累。也就是說在平時的習作中要對學生在觀察、思維、表達三方面的能力進行培養(yǎng)。觀察是解決寫什么的問題,而思維與表達是解決怎樣寫的問題。我們的課文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本冊的“交流平臺”有很多內容是引導學生總結作者在表達方法、遣詞造句和塑造人物方面的技巧,這些內容的掌握對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本冊拓展二中交流平臺的內容是領悟作者通過哪些人、事、景、物來表達思鄉(xiāng)之情。而本組習作的要求是通過想象將“二十年后回故鄉(xiāng)”的情景記錄下來,同時能在習作中運用本單元課文中作者所采用的表達感情的方法。很顯然,兩者的教學目標是相一致的,所以可把這次“交流平臺”的教學與習作相結合,以充分發(fā)揮交流平臺的指導實踐作用。在習作前教師應組織學生對本組課文的表達情感的方法進行梳理。如《梅花魂》,先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通過外祖父教“我”讀古詩詞、贈“我”墨梅圖、講述梅花精神等事情表達自己的思鄉(xiāng)情;再通過反復誦讀相應的語句、段落感受文章的真實性和生動性;最后引導學生通過片段的仿寫、交流對方法進行運用與指導,使之初步掌握借事表達情感的方法。在習作的講評中再次圍繞這一主題深化,說說哪些學生的文章中運用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等的基本方法,說說哪些學生表達的情感最真摯。這樣一個“交流——實踐——再交流”的過程,讓學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表情達意的基本方法。
“交流平臺”的教學與習作講評結合,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習作欲望、掌握正確的表達方法,從而提高習作水平。第三組的習作是練習寫說明性的文章,為了讓學生能熟練正確地運用說明方法,我特意在習作講評的時候來交流第三組“交流平臺”的內容:在本組的學習中我們了解了哪些基本的說明方法?學生通過將自己習作中所運用的說明方法與課文中的例子、同學習作中的說明方法進行對比(見下表),來判斷習作中方法的運用是否正確、是否合理,從而加深對說明方法的理解,再通過自我的修改來完善自己的習作。
“交流平臺” 要立足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教學的時間、形式、方法,甚至內容上,都要求我們不斷地整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使我們的課堂達到最優(yōu)化。
?。ㄘ熅庣妽梗?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