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小學生作文】《春郊游記》(廣東番禺三區(qū)南田小學盧焯坡)
……聞街外有賣花之聲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覺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綠水,白鳥紅花,楊柳垂綠,桃梅堆錦。仰望白云如絮,俯視碧草如氈。……未幾,炊煙四起,紅輪欲墜,乃步行而回。就燈下而記之。
【現(xiàn)今六年級作文】《游越秀山公園》
春節(jié),我隨家人來到了越秀公園……我們來到五羊像前。傳說,一天,五個仙人騎著五只羊,帶著麥穗來到廣州,把麥穗分人們,并教給人們怎樣種植。后來,仙人回到天上,留下了五只羊,之后就成了石羊,從此這五只羊便成了廣州的標志。我愛越秀公園。
按照社會的發(fā)展需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一代更比一代強無可厚非,為何在兩篇百字的春游文字中看到的卻是截然不同的反應,民國這位前輩小學生寫的文章文字精簡,卻不矯揉造作,融入了諸多細膩的情感,在如今廣泛運用白話教材的小學中,卻很難在一句話中讀到生動、優(yōu)雅、美的感動。如此強烈的對比,不知是羞辱還是需要引起某些人的注意呢?
如今的小學生,不管是自愿還是被逼無奈,都加入了補習的行列,父母逼著孩子趕往各種培訓班,并且都是插著孩子的業(yè)余時間在抓緊增加孩子的能力。孩子的童年壓力就是在這樣抓狂的狀態(tài)下步入了沒天沒地的生活。本該屬于孩子絢爛多姿的童年,卻因為這些副業(yè)的加累,讓他們的生活變得如同黑白構(gòu)架,生活在大人鋪設的“美好”構(gòu)想中??吹酱朔N文章的心靈表述,不知父母是否會覺得慚愧,自己的孩子已經(jīng)不能用美妙的詞語來表達情緒時,花費那么多精力熏陶在孩子身上的到底是什么?
如今廣泛運用教課的就是參考書,作文中議論文、雜文、散文等的寫法充斥在各大考試的備考中;老師、書籍,無不在提醒我們何樣的才是標準,何種的方式才能在競爭測試中勇往直前。除了課本、參考書和家庭給予的副課,孩子還有多少時間參與閱讀,進行理解文字,與老師探討?
學習是耳濡目染,這些在基礎教育中造成的偏移,該由誰來負責?那些所謂的作文范例,是否在使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受到禁錮?我們習文的本身到底又是為了什么呢?我們是否應當呼吁老師、父母,多讓孩童貼近大自然;讓社會再留些空氣,讓孩童感受最天真的童年;讓孩子們主動去學習,感受不同的好書籍,而不是強迫,而不是只有“參考作文”。
(摘自《新京報》2011年4月9日)
?。ㄘ熅庣妽梗?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