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誦讀優(yōu)秀詩文,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的要求。那么,如何讓學生更好的積累,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以期達到厚積而薄發(fā)呢?我以為,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引導作用很重要。
一、借朗讀激發(fā)學生積累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首先,要讓學生體會語言的魅力,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積累語言的興趣。好的誦讀,能愉悅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感受語言文字的美,還能讓誦讀者有一種成功的滿足感。而“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的基本訓練之一,是被實踐證明了的學習語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朱作仁語)。在教學中首先要重視第一課時的讀通訓練,面向全體學生,要實實在在地強化學生對課文語言的第一感知。只有讀通讀順了文章,掃清了語言障礙,才談得上理解和積累,否則都是空談。其次是重視讀講課中的朗讀訓練,以讀代講,以問促讀,以讀促寫,讀中感悟,促進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吸收。課堂上,我經常通過聲情并茂的配樂誦讀感染學生;有時根據課文內容指導學生分角色誦讀以體驗情感;有時鼓勵有誦讀專長的學生進行有個性理解的誦讀。學生借助有感情地朗誦,能體會文中意境之美和音韻之美。同時我重視在一定時間內展示學生的積累成果,或朗誦、或交流,再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獎勵,讓學生感到成功的喜悅。這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積累語言的動機,在擴大他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增加了他們的信息量。此外,我還借助學生的好勝心,開展一系列背誦競賽等活動,在激發(fā)學生們主動積極的背誦的同時,也讓他們在流利而有感情的誦讀中享受到快樂。
二、多形式讓學生樂于積累語言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fā)。”小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變單純的死記硬背式的背誦和默寫為輕松富有樂趣的積累呢?我的方法有幾個:
1.見縫插針多積累。積累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平時經常利用零碎的時間引導學生進行積累。例如,我要求學生每天積累三個成語,學了春聯(lián)了,我讓學生每天抄寫一副對聯(lián),每節(jié)課前,我會讓學生背古詩進行課前準備,每天的習字時間我讓學生練寫一首古詩等。
2.讀書活動助閱讀。讀是學好語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積累語言的基礎,是促進語感形成的主要方法。為此,教師要注重開展讀書活動。在讀書活動中,首先,我指導學生讀各種各樣體裁的文章,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低年級,我以古詩的積累為主。中年級,指導學生讀詩歌、古詩、民間故事、科幻小學、歷史故事。高年級的學生,由于知識較豐富,閱歷較寬廣,喜歡文質兼美,富有情趣的內容,我就指導他們讀科普讀物、短篇小說、名家作品。
3.古詩配畫賞意境。正所謂“詩情畫意,詩不離畫,畫不離詩”。 我讓學生在領悟了詩的意境,受到了美的熏陶感染后,及時抓住低年級學生愛畫愛美的心理,鼓勵學生為古詩配畫。這樣的配畫不是刻意臨摹課本插圖,而是要讓學生畫出自己的感受,畫出對古詩的理解;也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畫詩中沒有的景物。這樣有助于學生們積累并輕而易舉地背出詩中的優(yōu)美詩句。其實詩與畫是能夠相通,因為兩者有某些共同的審美特性,如詩與畫都具有色彩美、結構美、韻律美、意境美,等等。在我們的教材中, 就有不少堪稱為“詩中有畫”的名篇。例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比娨痪湟痪?,合起來則宛如一幅渾然一體的畫卷。其中,對景物色彩的描繪有鸝之“黃”,柳之“翠”,鷺之“白”,天之“青”,雪之“白”,還有暗含詩中的江之藍、船之褐等。這些色彩絢麗的景物,遠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象。
4.征文比賽明詩意。蘇教版的課文中有一種課文是文包詩的形式,我讓學生進行此種形式的征文比賽,學生借助仿寫,對古詩詞創(chuàng)作的背景、詩意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大家互相閱讀的興趣也很高。
5.結合時節(jié)搞歸類。我經常會根據節(jié)假日及季節(jié)節(jié)氣等開展誦詩會活動,如國慶節(jié)讓孩子搜集抄錄古今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詩歌,舉辦“愛我中華”的詩歌朗誦會,進一步樹立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堅定信念。元宵節(jié)背《青玉案 元夕》,母親節(jié)背《游子吟》,春季背《詠柳》、《元日》、《憶江南》、《春夜喜雨》,夏季背《小池》、《四時田園雜興》、《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秋天背《山行》、《秋夕》、《水調歌頭》,冬天背《別董大》、《梅花》、《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樣的背誦具有實效性,讓學生在感受熏陶的同時,也領略了詩趣。
6.以點帶面多拓展。以教學內容為中心“點”,輻射與之相關的語言材料,形成學習的“面”,有利于學生擴充學生的語言積累數量。首先,以文為線,擴充相同內容的詩文或詩歌的寫作背景。例如,在教學高適的《別董大》一文時,我補充了同類的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贈汪倫》等。其次,以人為線,擴充詩人的其他作品,了解詩人的詩風。例如,在教學李白的《望天門山》時,我組織學生課后借助網絡把大量“李詩”歸類、整理,體會其豪邁的詩風和浪漫主義情懷。此外,在教學現代文時,也可以擴充古詩,對比照應,促進語言的積累。例如,在學習老舍的《草原》一課時,引入南北朝民歌《敕勒歌》,不僅便于理解文章,更實實在在擴大了對詩歌的積累量。
三、教方法讓學生善于運用
學生的語言積累多了,我就鼓勵他們大膽地運用,讓學生在運用中體會語言文字的樂趣。
1.在作文中運用積累的語言。因為,恰當地引用古詩文不僅為學生的交際與作文增添了色彩,更是內化語言的過程。我班學生在描寫春天的景象時,有的引用朱熹《春日》中的詩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有的引用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詩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描寫與朋友的友誼時常運用高適的《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或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有的學生在描寫母愛時寫道:“‘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母親總是為我默默付出……?!蔽以谛薷奈恼聲r,用紅筆標出并加以好的評價,在我的不斷鼓勵下,學生們很樂意在文章中引用自己日常積累的詩句、諺語等。但學生在作文中運用積累的語言時,又常常出現了堆砌辭藻的現象,對學生作文中堆砌的詞句,哪些可保留,哪些要刪除,哪些應替換,我都予以悉心指導。要求學生引用古詩文要做到“有感而發(fā)”,切忌“為引而引”。這樣,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慢慢學會體會到正確應用積累的語言的方法。
2.在語言實踐中運用積累的語言。在語文活動課上,采用成語接龍方式,找近、反義詞方式,指定一個意思要求用各種形式表達的方式等,讓學生運用積累的語言,展現自己的語言能力。在辯論會上,在小記者會上,在演講會上,對學生在表達時結合自己所論述的內容準確應用的好詞好句,我都予以充分的肯定。這樣的活動多次開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越來越強,往往引經據典,妙語連珠。
“積累與運用密不可分”,我所作的,其實就只有一個目的,力求讓學生們把我們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記在腦海,落在筆下,美在心間。
?。ㄘ熅幭奶欤?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