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接觸生動活潑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樹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樹木、蟲魚鳥獸,感受生命的豐富多彩、引人入勝?!庇卸嗌賹W生能在讀書期間親眼看過山川野林、珍禽異獸呢?顯然,這在我們蘇北農(nóng)村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事。但《科學》這門學科又必須讓學生去親近生活,體味自然,才能讓學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動中一些有意義的問題,才能使學生對生命本質(zhì)的認識上升到新的高度。
我們身處蘇北偏僻的農(nóng)村,雖然教育教學資源有限,但我們并不悲觀。相反,我們一線教師都以積極的態(tài)度,充分挖掘教育的有限資源,讓學生從生活實踐中尋找科學、探究科學,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讓其發(fā)揮最大的作用。
一、適當整合教材,讓教材更貼近學生的生活
教材在教學中的作用是無可非議的,但新課改倡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的確感受到“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不同意義所在,從“教教材”轉(zhuǎn)變?yōu)椤坝媒滩慕獭?,不論是教學理念還是教學方法都有非常大的變革。為了使科學課程的目標不再是口號,順利地達成,我們根據(jù)當?shù)貙W生的實際情況和當?shù)氐牡赜颦h(huán)境,對教材作必要的整合。教師不能呆板地把教學拘泥于教科書上規(guī)定的教學內(nèi)容,因為學生眼中的科學世界永遠是妙趣橫生的,而且這種妙趣橫生還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作為新課程的研究者和開發(fā)者,我們既要沖破教材的束縛,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要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引領學生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wǎng)絡和各種媒體的多種資源進行學習,把學生的探究活動置于廣闊的社會生活中,讓教學內(nèi)容更具體、更鮮活。因此,教學活動也必須由課內(nèi)教學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實踐的機會。
如在教學《尋找生物的家園》這一課時,我們不一定要以課本上提供的動、植物作為唯一的教學內(nèi)容。大多數(shù)學生都沒見過zGv9G++K5Vx2HHDfi7Gca6uv1Tig9aVRLMlE8nQa9Xs=書本上提供的動、植物,因此,他們無法深刻理解生物與環(huán)境的密切關系。在我們學校附近有一個五島公園,里面有許多花草與鳥獸,而且是免費開放的。我抓住這一有利條件設計教學過程:首先讓學生自學書本,然后把課前拍攝好的錄像逐步展示給學生看,最后把畫面定格在滿是白鷺的小島上,讓學生談談這些動、植物生活的環(huán)境。學生很感興趣,情不自禁地找時間去看看、去探索。這樣的教學設計,開放了科學教材,豐富了教學內(nèi)容,真正走進了學生的生活世界,為學生的學習留下了廣闊的時空。
再如,《人類的“老師”》這一課中,學生對一些以生物為“老師”的事例非常感興趣。其中,學生很難相信雞蛋用手握不壞這一現(xiàn)象。于是,我就拿了一個雞蛋讓學生去親自體驗一下。結果,每一個學生都被自己的親自體驗所征服。雖然這是一節(jié)語文課,但是如果我們只是照本宣科的話,學生很難接受這一科學事實。教師讓學生親自體驗這一過程,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二、讓課外閱讀與動手實踐成為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一個個科學探究活動可以使學生體驗到探究的樂趣、獲得自信,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這種探究,我認為除了依賴于課本上的教學以外,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于課外閱讀和動手實踐。例如,在教學《進化》這單元后,學生如果不去研讀達爾文的有關論著,能真正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嗎?而要學生去研讀達爾文的論著也是很容易的,一般學校的圖書室里都有,讓學生去借閱就行了。再如,在教學《做酸奶》這一課時,如果整個教學過程只是照本宣科,空洞說教,沒有操作演示,也不引導學生在課后自己動手去做,學生是不會真正掌握酸奶的制作過程的,更不會體驗到品嘗自己勞動果實的喜悅。其實,制作酸奶的過程也是挺簡單的,所需的材料也是容易準備的。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充分挖掘現(xiàn)有資源,真正地讓學生“走出去”,到生活中去摸索,真正地體現(xiàn)“做中學”的教學思想。
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與空間
科學所涉及的內(nèi)容是非常廣泛的,科學的本質(zhì)就是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學生做出預測或假設,需要學生動手操作探究,這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僅僅用40分鐘、在教室里是遠遠不能實現(xiàn)預定目標的?!缎W科學課程標準》也指出:“教師不要把上、下課鈴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小學生探究科學的活動往往不是一節(jié)課所能完成的?!崩?,在教學《饅頭發(fā)霉了》這一課,僅靠一節(jié)課40分鐘讓學生探究物體發(fā)霉所需的條件,是無法得出結論的,特別是像我們這兒實驗室儀器設備比較簡陋,想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得出結果更是不可能的。我在教學這一課時,讓學生先根據(jù)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去猜想,然后根據(jù)學生猜想的不同情況,師生一起作比較全面的預測,再讓學生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實驗驗證。如有的可能需要一個星期,有的可能需要幾個月;有的可能要到實驗室去做,有的可能要在自己家里做等等。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會學得輕松實在,貼近生活,會覺得科學的奧秘就在自己的身邊。
當然,我們也要鼓勵學生在平時廣泛的課外閱讀中,善于發(fā)現(xiàn)科學,并努力去探究。如一次我們班開了一次閱讀交流會,其間有一個好勝的小男生按照著書上出了一個謎語:“南陽諸葛亮,穩(wěn)坐中軍帳。排下八卦陣,單捉飛來將?!彼麆傉f完就被其他學生猜出來了。這個學生當時覺得很沒面子,我立即把話接過來說:“這則謎語說的好呀,但從最后一句‘單捉飛來將’是不是可以認為蜘蛛只吃活的東西,不吃死的東西呢?同學們課后能去做做這個實驗嗎?”話音剛落,那個學生又高興起來了,而且很多學生都打算去做這個實驗。在幾周后的科學課上,還有一些學生主動匯報了這個實驗的過程與結果。
生活實踐是豐富多彩的,它是知識的源泉,是真理之所在。要真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在平時的科學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充分利用身邊的教育資源,關注學生的生活實踐。
?。ㄘ熅廃S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