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評語,是作文教學過程的延續(xù),是師生之間探討寫作規(guī)律、展開心理對話的有效手段,它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作文水平起著重要作用。為了解當前小學作文評語狀況,以切實提高小學作文教學質(zhì)量,筆者參與設計了《小學作文評語現(xiàn)狀調(diào)查表》,在河南省商丘市、開封市、鄭州市、周口市、永城市、虞城縣等六所小學的二十個班級開展了調(diào)查,共搜集1245份小學作文評語,建立了小學生作文評語語料庫,并和數(shù)十位語文教師進行了深度訪談。
一、 小學生作文評語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許多教師重視作文教學,但是他們大多致力于作文命題和作文教法,對作文評語重視不夠,這也直接導致小學生作文評語存在著諸多問題。
1.語言形態(tài)的失效
從調(diào)查結果看,教師的評語經(jīng)常處于失語狀態(tài),即缺乏與學生對話的平等的、平和的語言狀態(tài),這既不符合新課標精神,也不符合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模式雷同,語言簡單
有的教師在寫評語時,懶得動腦筋,評語都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套話。例如,“中心突出,語句流暢”、“內(nèi)容充實”或者“結構不合理”、“選材不恰當”、“描寫不具體”等等。這樣的評語概括性很強,但是缺乏啟發(fā)性和實際的指導意義,使學生摸不著頭腦。還有些教師把批改作文當成負擔,總是應付了事,在學生精心完成的作文后面簡單批個分數(shù),或者以“閱”、“好”、“較好”、“認真”等來替代評語。語言過于簡單化、雷同化,這既是教師缺乏創(chuàng)造力、責任心的體現(xiàn),也反映出他們看不到個體的差異性,因而也就無法利用個性化的評語來促進學生的個體發(fā)展。
(2)用詞武斷,缺乏寬容
有些教師的評語過于武斷。比如,很多作文本上寫著:“離題萬里”、“你太粗心了”、“中心不突出”、“一竅不通”等語句,但沒有幫助學生分析原因,更沒有給學生指出努力的方向,因而注定是要失效的。小學生初學初練,缺點、毛病自然很多,然而很多教師不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往往站在成人的高度甚至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高度加以評論。在小學生作文評語中,表達否定意思的句子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高,諸如:“細節(jié)描述不生動”、“沒有按要求寫”、“層次不分明”等語句比比皆是。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持續(xù)的努力總是得不到回報時,他必然會選擇放棄。因為“脫離學生實際的挑剔,過多的指責,只能如涼水澆身,改不了小學生習作的落后狀況”。[1]
(3)重文輕人,舍本逐末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重視對寫作的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的評價?!倍處煂懺u語時,通常只看見學生的作文,卻忽視了作文后面站著的鮮活的人:只就學生習作活動的結果即作文的好壞進行評價,卻沒有涉及作文的主體,尤其是對作文主體在作文過程中的活動沒有做出合理的分析;只是對一個靜態(tài)的文本進行分析,不能深入到作文主體的內(nèi)部,有舍本逐末之味。在搜集到的作文評語中,“該文……”“本文……”的表達方式非常普遍,而談話式的“你……”則較少運用。其實,“文如其人”,文章所表達出來的問題,也就是寫作者自身存在的問題。要想切實解決文中所存在的問題,還得從學生存在的問題入手。教師在寫評語時,要假設正在和一個活生生的人交談,推心置腹地幫助他觀察事物、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語言與文字的缺陷
?。?)缺乏文采
一條好的評語應具有文學色彩,具有生動活潑的語言和耐人尋味的含義,讓學生帶著欣賞的態(tài)度去閱讀領會。古人云:“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痹u語也是如此??菰餆o味、僵硬刻板的評語,學生不樂意看,也就起不到導向的作用。所調(diào)查的資料中,有些教師寫的評語老是干巴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