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的加快發(fā)展,當代學生正面臨著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巨大沖擊;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社會經濟成分、就業(yè)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趨多樣,當代學生也正接受著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價值取向等的極大考驗。這些不斷變化的新形勢與新局面都向德育工作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zhàn),因此,在堅定方向的前提下不斷探求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徑也已成為當代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在經過了千百年的歷史積淀之后,儒家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如核心價值“仁、義、禮、智、信”已經融入并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努力探索儒家思想中的有利因素,充分挖掘蘊涵在其中的思想精華,對積極迎接來自各方面的挑戰(zhàn),推進當代學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一、“仁”:幫助學生建立和諧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
“仁”是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孔子的所有理論主張都是以仁為基礎展開的。儒家的仁愛思想是一套由己及人、由家至國的完整理論體系,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較為可行的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基本準則。
首先,“仁”的思想體現(xiàn)在政治上就是要施行仁政和德治。仁政儒家學者一直在反復論證一個道理:“民為邦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為水,君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主張以民為本,做到“愛民”、“利民”和“富民”。在社會的治理上提倡德治,就是要重教化輕刑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說:當官的,如果僅僅用教化來引導人民,用嚴厲的刑罰去管理他們,人民只是暫時的免于罪過,但是卻不知道羞恥;如果用道德來引導人民,用禮的規(guī)范去要求他們,人民就會知道羞恥并且能夠自律。作為政治的管理者,其自身也負有很重要的責任,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部分學生在今后的社會生活中會擔任管理者的角色,因此,對他們進行仁政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德育工作中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只有這樣,他們在日后的工作中才會尊重群眾,幫助群眾,為群眾真正解難題、辦實事。
其次,“仁”的思想體現(xiàn)在社會交往中就是要與人為善。所謂“仁”是指二人,意思是人與人之間要相互理解、相互關心、相互尊重、相互幫助?!叭省钡母緲酥臼恰叭收邜廴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學生在學校中要處理好人際關系就要以此為借鑒,同學之間相親相愛,要互相理解和尊重,努力營造一個人際關系和諧、充滿愛和溫馨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
最后,“仁”的思想體現(xiàn)在家庭關系中就是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長,學會感恩。孔子提倡“孝悌”,這里的“孝”是子對父母,“悌”是弟對兄長,都是仁的具體體現(xiàn)?!靶┮舱?,其為人之本也!”“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人?!边@是講人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另外還要學會感恩,因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所以,在父母亡故后兒子要戴孝三年,要知恩圖報。作為接受過文化教育的學生更應該孝敬自己的父母,主動承擔贍養(yǎng)老人的義務,處理好與自己兄弟姐妹的關系,促進家庭美德的建設。
二、“義”:推進學生樹立重義輕利、先公義后私利的價值觀
在義利關系上,儒家主張重義輕利,要求人們見利思義,乃至舍生取義。儒家把對“利”、“義”的追求作為區(qū)別“君子”和“小人”的標志??鬃佑芯涿裕骸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边@里的“利”指的是物質利益,“義”指的是合乎道德的行為,即道德原則。儒家把“仁義”作為做人的標準。孔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他認為義是最重要的,若君子只有勇而無義,就會犯上作亂;小人只有勇而無義,就會做土匪強盜??鬃诱J為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舍生取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這也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千百年來,在儒家“重義輕利”的價值觀的影響下,無數(shù)志士仁人在生與死的關頭,能夠勇于犧牲而成全仁義,正如孟子所言:“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br/> 儒家思想在公與私的問題上也存在“公以為上”的思想。孔子對公的肯定是十分明顯的,荀子認為公與私是截然對立的,“公道達而私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在他看來君子要做到大公無私,“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欲也”。由此可見儒家對公義的推崇之至。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不良思想也不斷出現(xiàn),這些腐敗之風也趁勢進入校園,對學生的價值觀產生了沖擊,此時用儒家“重義輕利”和“以公為上”的思想進行教育和引導,能夠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集體主義觀念,發(fā)揚無私奉獻精神。
三、“禮”:為德育工作提供了基本指導方法
“禮”即恭敬、謙讓,是儒家學說中比較崇高的一種思想。儒家講的“禮”廣義上指的是社會規(guī)范,正是有了“禮”的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才能得體適度,才能做到“尊卑有等,男女有分,長幼有序,親疏有別”。在個人的修養(yǎng)方面也要有“禮”,孔子一直崇尚禮,他認為不知禮,就無以立身。圣人是以禮教人,使人有禮,從而有別于禽獸??鬃佑芯渲脑捠恰芭d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避髯诱J為“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這就把禮提到了立身、立家、立國的高度??鬃犹岢翱思簭投Y”,不僅在立身方面要有禮,而且從個人安危的角度,儒家也強調了禮的重要性“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孔子認為“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意思是恭敬而不知禮法就會辛勞,謹慎而不知禮法就會膽小怕事,勇敢而不懂禮法就會作亂,直爽而不懂禮法就會誤事?!抖Y記》之中對禮的規(guī)定很多,可以說是包羅萬象,這些禮法有經久不衰的精華,也有封建主義的糟粕,我們要吸取其中的精華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從而推進當代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
四、“智”:為德育工作的開展指出了有效途徑
“智”,就是一個儒者應具備的知識?!墩撜Z》的第一章就是論述學習的,說明儒家對學習的重視?!爸恰笔峭ㄟ^學習得來的,在智的學習上,孔子認為有“五好”即好古、好問、好習、好師、好用。在好古方面,孔子認為古代留下的文化遺產是學習的首選,作為后人沒有理由不去繼承它。在好問方面,孔子認為為了學到知識要不恥下問,“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熝伞?、“入太廟,每事問”。在好習方面,要注重溫習,反復加深對知識的掌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好師方面,這里的師是傳播、教授知識的意思,孔子從來不把知識看成是私有的東西,它一直主張知識的傳播,從而總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原則,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等。在好用方面,孔子主張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教師要引導他們將教育的內容與實踐相結合,做到知行合一,從而促進其思想道德習慣的養(yǎng)成。
五、“信”:推動學生樹立言必行、行必果的誠信觀
“信”,就是誠實信用、言行一致、恪守諾言。儒家學說認為信是人之本,這里的信有兩層含義:一為言行一致,行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二為講信用,要說到做到,言而有信。儒家思想認為誠信是君子為人處事的一個根本準則,“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敬事而信”、“謹而信”,并認為這是處理好人際關系,人與人和睦相處的重要交往守則?!叭硕鵁o信,不知其可也”,沒有誠信,言行表里不一,是為君子所不恥的,所以才會有一諾千金之說。當前學校中,也有一小部分學生存在考試作弊、弄虛作假、言而無信等現(xiàn)象,這就需要弘揚誠信理念,要用儒家誠信思想來對學生進行教育,推動學生誠信觀的建立。
道德作為個體存在的一種需要,是個體對道德規(guī)范內化的結果。而個體對道德規(guī)范內化的過程是其主動探索,認識自己、社會、他人以及他們之間關系的過程,是個體主動思考的過程。當前灌輸式的德育教學模式往往忽視了個體的獨立思考和能動選擇,降低了道德內化的效果。因此,要在德育工作中堅持“仁義禮智信”,德育教師既要肯定尊重人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人文關懷和情感認同,重視感情因素的作用,以愛施教,以情動人,也要尊重人性,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將道德教育的理論融入到實踐中去,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喚醒人性中的真善美。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
[3] 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3] 安小蘭.荀子.北京:中華書局,2007.
[4] 牟鐘鑒.儒學價值的新探索.濟南:齊魯書社,2001.
[5] 廖曉衡,付小容.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重慶工學院學報,2005(4).
(責任編輯付一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