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 楊
與歷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重要試驗一樣,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的空間交會對接同樣在國外媒體引發(fā)熱議。各種議論中,多數(shù)較為冷靜、客觀,但也有的做了過度的解讀,甚至對中國開展載人航天工程妄加猜測,借此散布“中國威脅論”,其背后反映的是某種復雜的心態(tài)。
例如,印度某媒體在評論中國成功進行首次空間交會對接時說:“作為太空的戰(zhàn)略前哨,一個自己的空間站無疑會幫助中國增強太空戰(zhàn)實力。印度應該嚴肅對待中國建設空間站帶來的影響。因為中印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解放軍就能有效地利用載人空間站來大大提高其作戰(zhàn)能力……一些印度人已經對中國改進太空戰(zhàn)技術的舉動表示了擔憂……”不能不說這篇評論作者“太有才了”,因為他(她)能從空間交會對接試驗一下子聯(lián)想到太空戰(zhàn),想象力實在驚人,寫新聞評論可惜了,去寫科幻小說似乎更合適些。
其實,自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開始,國際上便總有一些人無端猜測中國開展載人航天工程的軍事目的。這些人大約可以分成兩類,一類帶著冷戰(zhàn)思維和有色眼鏡看待中國航天的發(fā)展,總把中國當成假想敵,認為中國進行的任何太空探索都帶有濃厚的軍事色彩,美國眾議員沃爾夫炮制的“沃爾夫條款”大約就是此種思維的產物;另一類是揣著明白裝糊涂,明明知道中國開展的載人航天工程并非出于軍事目的,卻硬是往軍事上生拉硬拽,以期通過這種“忽悠”引起本國政府和民眾的重視,加大對相同領域的投資。
明眼人都十分清楚,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fā)展的進程看,中國航天的開放度和透明度正在不斷加深,也得到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贊譽,但總有一些人對此視而不見。特別是對于那些善于以散布“中國威脅論”來謀取政治和經濟利益的集團和個人來說,中國航天再開放再透明也是沒有用的,因為一旦中國不是“威脅”,他們的錢包就會變癟甚至失去飯碗,所以看見了也會裝作看不見。
按國外一些媒體的說法,中國之所以啟動自己的空間站計劃,是因為申請加入國際空間站建設遭到拒絕,當時主要是美國反對;美國擔心中國的計劃與軍方有聯(lián)系,不愿同其經濟和政治對手分享技術。這便陷入了一個悖論,即中國的載人航天無論怎么做,都要背上“達到軍事目的”的黑鍋:中國以開放的態(tài)度要求加入國際空間站建設,如果能夠實現(xiàn),則一切都是公開的、透明的,在國際空間站上做什么,誰都看得一清二楚,但被拒絕,因為擔心有軍事目的;中國迫不得已地建設自己的空間站,獨立自主地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同樣也被懷疑有軍事目的,那么中國到底怎么做才行?結果是,除非不搞,只要搞就有“軍事目的”。
開發(fā)太空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yè),而非個別國家的專利。眾所周知,中國政府一貫主張外空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探索和利用外空的最終目的是推進社會發(fā)展和人類進步;主張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近年來,中國航天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承攬了一系列衛(wèi)星發(fā)射服務,積極為發(fā)展中國家提供衛(wèi)星發(fā)射和應用的一攬子解決方案,受到廣泛好評。在此次交會對接試驗中,神舟八號飛船便搭載了德國的試驗裝置,里面有魚、植物、細菌乃至人體癌細胞等。德國《世界報》評論說:“‘神八’升空開創(chuàng)了德國和中國的共同事業(yè),‘德國制造’跟隨中國飛船進入太空,雙方將合作開展17項空間生命科學實驗。這次任務表明,中國作為‘飛上太空的國家’正被大多數(shù)國家接受?!?/p>
中國未來的空間站姓“民”而不是“軍”,姓“和平”而不是“戰(zhàn)爭”。如果真如國外媒體所預測的那樣,當2020年前后,國際空間站退役,中國的空間站成為太空中“唯一”的時候,中國空間站的“和平”目的會更加彰顯。近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會向全世界開放空間站。中國的空間站不僅將給中國的科學家提供空間科學研究場所,也會通過各種國際合作為其他國家科學家提供平臺。通過空間科學研究獲得的新知識應該是人類共同的財富,讓全世界都能受益。”
以周總的身份,這絕不是代表個人隨意說的,而且,中國人說話是算數(sh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