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九一八事變前東北水災與社會應對

      2011-12-31 07:41:16譚玉秀范立君
      關(guān)鍵詞:水災災民東北

      譚玉秀,范立君

      (吉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九一八事變前東北水災與社會應對

      譚玉秀,范立君

      (吉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九一八事變前,受天氣變化、森林的過度砍伐與政府的疏于防范等因素的影響,東北境內(nèi)時常洪水泛濫,波及范圍廣,災情較為嚴重,給民眾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為應對水災,政府與社會各界采取了多種措施,撥發(fā)賑款、廣集善款、遷移災民墾荒、植樹造林、興修水利、捐款、捐物、組織義賑等,使災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安置。但是當時東北的局勢動蕩,治理水患的經(jīng)費捉襟見肘,官員素質(zhì)良莠不齊與不盡全力地履行職責等,致使災況未獲得有效的緩解。

      九一八事變前;東北水災;社會應對

      目前,史學界關(guān)于近代東北水災的研究成果不多,①王虹波:《1912—1931年間遼寧水災與救濟》,《社會科學輯刊》2009年第5期;焦?jié)櫭?《近代東北災荒史論略》,《遼寧大學學報》2010年6期;范立君:《中東鐵路與近代松花江流域森林資源開發(fā)》,《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近代關(guān)內(nèi)移民與松花江流域工商業(yè)的發(fā)展》,《蘭臺世界》2009年第18期等。遼寧省水文資源勘測局、遼寧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遼寧水旱災害》,遼寧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9;吉林省水利廳:《吉林省水旱災害》,吉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8;黑龍江省水利廳:《黑龍江省水旱災害》,黑龍江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8。除了專題性的東北自然災害史的研究與資料整理外,有關(guān)東北區(qū)域水災史的研究成果多夾雜在全國性自然災害史及東北歷史地理方面的論著中,尚乏系統(tǒng)性與全面性,有待深入探討。九一八事變前,受自然因素與社會因素的共同影響,東北地區(qū)時常暴發(fā)山洪,成千上萬的百姓罹難,房屋良田覆沒,財產(chǎn)損失相當嚴重,引起了當時政府與社會各界的關(guān)注,他們采取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救濟災民與防治水災。鑒于此,在占有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chǔ)上,本文試圖對九一八事變前東北區(qū)域的災情與治理展開探研。

      一、水災頻繁,波及范圍廣

      自1840年至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前,東北境內(nèi)豐富的森林資源被人為地過渡砍伐,氣候越發(fā)異常,加之政府疏于防范等,最終導致該地區(qū)多次遭遇水災,個別年份甚至暴發(fā)大洪災。如海城縣水災,“緣東山樹木砍殆盡,平地又少森林,暑熱時不能蒸發(fā)水氣,故雨澤稀少,遇大雨時又無宿草敗葉涵蓄水分,水如建瓴而下,頃刻盈科。又兼河身年久淤淺,兩岸之堤壩又近水不能容,遂至橫流四溢,堤壩崩毀,淹沒田園,甚則村落為墟……此后欲防水旱,惟有培養(yǎng)森林寬展河道及疏通溝渠而已。若能開辟稻田,借河水以灌溉,則水不為害,而反有利于矣”[1]。此外,各河流兩岸之堤防,年久失修,無以捍御;河床淤淺,不能容納大量之水,一旦大雨連綿,下游既難暢行,上游自必橫決;治水經(jīng)費過少;水利當局,平時過于疏忽[2]等,這就為東北地區(qū)洪水的暴發(fā)埋下了隱患。其中,遼河與松花江共計發(fā)生水災31次,詳見下表。

      觀下表可知,這一時期的大水災有8次,23次一般水災,其中1846年、1856年、1909年、1910 年、1911 年、1914年、1915年、1923 年、1929年等年份兩河同時暴漲,洪水泛濫,特別是1904—1905年與1909—1911年間連續(xù)發(fā)生水災,災情的嚴重可想而知。

      表1 1846—1930年遼河與松花江發(fā)生水災次數(shù)與等級(注:B大水災C一般水災)

      由于東北區(qū)域河流縱橫,每到夏季,除遼河、松花江等主要河流漲水之外,其他大小支流亦上漲,周圍的田地、房屋與民人等悉被淹沒,洪水甚至沖入城內(nèi),造成生命與財產(chǎn)的重大損失。這一時期,東北各地水災的分布與災情,如下表所示。

      表2 1917—1930年東北水災概況表

      從上表獲悉,九一八事變前,東北境內(nèi)的遼河、黑龍江、渾河、鴨綠江等河流,不是決口就是水位快速上升,導致了流域內(nèi)程度不同的洪澇災害,洪水淹沒了大量的建筑、田地與鐵路交通線,淹斃的民眾為數(shù)不少,幸免于難的百姓流離失所,各種損失相當嚴重。

      總之,在這一時期,受天氣變化、民眾過度砍伐林木與政府疏于防范等因素的影響,東北區(qū)域的水災較為頻繁,波及的范圍廣泛,甚至好幾條河流同時漲水,洪水給周邊地區(qū)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二、水災造成的嚴重后果

      清末民初,東北地區(qū)水災頻發(fā),雖不及關(guān)內(nèi)水災嚴重,但是其造成的人員傷亡與財產(chǎn)損失亦不可小視。有關(guān)東北水災災情的記載多見諸報端,現(xiàn)以1930年與1931年的水災為例,以窺洪災給東北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

      1930年7月中旬以來,東北連降大雨,8月初雨量尤大,因之山洪暴發(fā),各河漲水,北寧、四洮等路不通,災區(qū)之廣,達20余縣,災情之重為百年來所未有。新民縣內(nèi)有柳、遼、繞陽巨流等河流,8月4日同時泛濫,淹田168萬畝,災民62 700人,損失至少值銀1 500萬元,被災村共114,此縣災情最巨。黑山縣居民淹斃數(shù)百人,損害約值百萬元。綏中災區(qū)500里,縣境柳河為患,全縣 70村沖去 34,災民33 000例,倒房22 000間,百萬畝田禾悉變作水中草。只縣城附近被難者有3 000家,死亡2 000,錢貨兩項損失130萬元,倒房47 000間[3]。錦縣內(nèi)有小凌河,8月三四兩日晝夜大雨,城郊水深6尺,東門外地藏寺街沖去城內(nèi)廠房萬間,四鄉(xiāng)水災西由五里營東至八千畝村,北至大凌河站,面積200方里俱成澤國。水退后積沙2尺,人畜尸身掩埋無算……統(tǒng)計被災者20余萬,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以來未有之慘劫。北鎮(zhèn)縣境10余村屯淹沒,沖斃200余口,難民1 100余名。磐山縣戶口25萬余,除淹斃及能生活者有災民14萬人,災區(qū)百余方里。鐵嶺浸倒房屋80家,4 000余畝水稻咸被沖去,滿鐵路線附近淹沒2 000余畝。法庫縣26村田房俱行淹沒,淹斃百余人,被災者5 600人,田禾損害值 30余萬元[3]。1930年,遼寧省“西境各縣位于葦河下游,地勢低洼頗受水患。因陰雨連綿,山洪暴發(fā),河流同時泛濫,堤防遂以潰決……西起綏中、錦縣、義縣、北鎮(zhèn)、磐山、黑山、新武,東迄新民、遼中、臺安,長六七百里,一片汪洋,盡成澤國。淹斃之人民萬余口,蒙民萬余口,沖倒之房屋數(shù)萬間,被水圍困,無食無褐之難民更不下四五十萬。”[4]

      1930年,吉林黑龍江二省之水災,不亞于遼省各地。8月初旬松花江水暴漲7尺,三姓附近秋收將絕望,被淹田2 000數(shù)百畝。阿什河、圈兒河、新甸子等松花江流域各地均有水患。呼海路曾沖斷二次,沿線泥河泛濫,淹村屯10余。中東路、牡丹江、嫩江等地路基不時被水沖毀……三江口、漠河、烏蘇里江附近所遭水害亦重。黑河,人民驟增,即系沿黑河岸災區(qū)人民前往避難者[3]。1931年夏,東北境內(nèi)又降大雨,松花江、牡丹江等沿岸地區(qū)再次遭受洪水的沖刷。譬如,吉林省依蘭縣積雨之后,松花江、牡丹江同時漲水,浸入街內(nèi),跡深及5尺,高地亦皆被水,難民4萬余人。葦河縣縣城螞蜒河流域,久雨之后,河水暴漲至2丈以上,全縣均被浸灌,浸水房屋7 500戶,各項損失約300萬。同年,哈爾濱遭遇大水災,災情十分嚴重。8月7日早4時,松花江江水暴漲,沖決道外十二道街江堤,灌入市內(nèi)。其他各堤亦相繼決口,中央大街、新城大街均被淹沒。水害面積幾占全市之半。龍江縣境內(nèi)被災民戶已有259戶,沖毀房屋679間。省城內(nèi)設立粥廠3處,就食災民2 800余人,至四鄉(xiāng)災民或用船救護出院或自行逃避,為數(shù)甚多[5]。該年,省內(nèi)的青岡縣、雅魯縣、訥河縣、甘南縣、呼蘭縣、通河縣、木蘭縣等地,也被大水沖襲。青岡縣境內(nèi)地漥下田地已一片汪洋,被害災民為數(shù)甚巨。雅魯縣城內(nèi)大街水深二三尺不等,房屋倒塌甚多,四鄰盡成澤國。訥河縣境內(nèi)沿江沿河各村屯多被水淹。甘南縣全境除山地岡田外,盡遭淹沒,縣署房屋亦多沖毀,民房倒塌尤多。呼蘭縣處松花江北岸,水災尤重,幾占全縣。通河縣縣街內(nèi)外40余里盡成澤國,城內(nèi)房屋沖毀7 000余間,商民損失約數(shù)百余萬元。木蘭縣處松花江北岸災情尤重,全境浸水[5]。

      另據(jù)1931年8月15日《吉林日報》報道,“松花江、嫩江以連日霪雨,江水暴漲,兩江上游地方,龍江、嫩江、克山、依安、安達、明水、青岡、海倫、綏化、呼蘭、肇東、泰來、哈爾濱等縣及下游各縣被重至甚,低洼之處殆全淹沒,損失總額約不下數(shù)千萬元”[6]。1931年,吉林省的濱江縣、賓縣、方正縣、依蘭縣、樺川縣、富錦縣、同江縣、黑龍江省的呼蘭縣、巴彥縣、木蘭縣、通河縣、湯原縣、綏東縣等地,被水面積約占80%,田禾均遭淹沒,損失約在1 000萬元上下[7]。1931年,遼省亦有水災,被災戶114 000戶,被淹田地2 195 000畝[8]。遼寧省霪雨連綿,又有10縣之水潦告災,即臺安、綏中、洮安、康平、海城、柳河、梨樹、本溪、清原、海龍等縣[2]。

      可見,僅1930年與1931年的水災就已經(jīng)使上萬畝的良田盡毀,房屋倒塌不計其數(shù),錢物損失達數(shù)千萬元,吞噬無數(shù)的生命,為數(shù)眾多的百姓深陷困境之中,無力自救。再加上其他年份的水災,給這一時期的東北地區(qū)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總之,九一八事變前,東北地區(qū)的災情非常嚴重,致使大量民眾喪失生命,良田盡失,農(nóng)業(yè)歉收已無法避免,各項財產(chǎn)損失相當慘重。數(shù)以萬計的災民與千瘡百孔的災區(qū)亟待救助與治理。

      三、政府與社會各界積極應對水災

      面對突如其來的水災,九一八事變前的歷屆中央與地方政府乃至社會各界采取了各種措施,諸如撥發(fā)賑款、施粥、開辦收容所、募集賑款等,收容安置受災民眾,竭力減少水災的負面影響,還組織興修水利與提倡植樹造林,力圖杜絕水患的發(fā)生。

      (一)政府主動采取措施應對水災

      九一八事變前,每當洪水為虐時,清政府、北京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安置災民,籌劃如何防范水災的再次發(fā)生。

      1.撥發(fā)賑款施救

      清末,為迅速地進行水災過后的救治,幫助災民盡快地脫離困境,政府一般是先向災區(qū)撥放賑款。如,“懷德境地屬王荒,向無請賑之說。自賀令到任連年霪雨為災,光緒十四年(1888年)尤甚,蒙賀公稟請。督軍憲慶于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由省發(fā)到賑銀500兩。及十七年(1891年)成災亦重,又稟請督軍憲裕于十八年(1892年)二月二十日又發(fā)到賑銀500兩”[9]。宣統(tǒng)三年(1911年)秋,懷德縣境霪雨成災,哀鴻遍野。次年春三月,蕭令招集紳耆籌議賑務,呈請秋冬兩季附加捐,賑濟極貧各戶之需,并請教放借積谷,接濟次貧各戶。擬定章程,設立籌荒處。田令來懷,除所擬章仍舊照辦外……一面清理積谷,一面調(diào)查災區(qū)。戶分兩等散放錢谷,極貧者每人發(fā)給賑洋7角,次貧者每人放給積谷2斗。于5月間散放一次,8月間補放一次,計前后兩次共放積谷4 340石9斗4升3,合共放小洋14 827元3角有奇。官紳一體積極進行,待哺災民略沾涓滴[10]。1909年,長春沿江一帶被災,東夾荒沐德鄉(xiāng)沿江各處淹沒田禾約八九千坰,沖倒房屋2 000余間,被災待賑之戶數(shù)3 200百上下,人數(shù)21 000上下,此次經(jīng)許太守每人發(fā)給中錢1吊250文[11]。本次吉林水災東督錫清帥除奉旨賞銀6萬兩賑濟外,他復慨捐廉俸1萬兩電匯吉林撫署。此外官場慨賑者:吉撫陳簡帥、江撫周少帥、署奉天交涉司使署、呼倫貝爾副都統(tǒng)、宋都護以及吉司道府縣印委各官均各慨捐巨款[12]。從上不難看出,東北地方政府通過撥發(fā)賑款與散發(fā)糧谷等措施,以應付突發(fā)的水災,救濟無助的災民,這也是其行政職責所在。

      2.遷移災民墾荒

      清末,東北地方政府為救助災民,解決其生計,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除撥款進行賑濟外,還實行區(qū)域內(nèi)的移民墾荒。1909年,東北遭遇水災,災后陳簡帥“以密山、濛江、長嶺、樺甸等處荒地最多,正需招民開墾,此次近省被水各區(qū)饑民道路相望,籌款賑撫固屬不容緩延。惟當此財政困難,若專恃賑撫,恐難為繼,且吉省胡匪遍地皆是,災民為饑寒所迫,亦難保不相與勾結(jié),致生意外之慮,不如即責成以上各該地地方官,設法招徠妥為安置,既可免災黎失所,且可使墾務振興,實為一舉兩得”[12]。1910年,為了更加妥善地幫助受災民眾,吉林省進一步加大遷移災民墾荒的力度。吉林省1909年水災“有被水沖刷之地畝,居民知熟地不能驟復,環(huán)懇擇地遷移領(lǐng)荒開墾。民政司派員勘得都稜河毛荒兩段,北大洋毛荒一段約共6 000余坰,水深土厚堪以安插災民,其遷移之數(shù),計壯丁1 600余名,大小男女4 000余名云”。為規(guī)范墾殖,達到安置災民的效果,政府還制定了遷墾規(guī)條:“荒地專為安插災民,非災民不得冒領(lǐng);災民先有查賑委員造冊報司,由司給予小票持赴堪地委員領(lǐng)地;每壯丁給地6坰,幼丁減半;荒價照荒務局下則核收每坰中錢3吊,于第三第四兩年各半分交;自勘放后照章至第五年升科”[13]。可見,東北當?shù)毓賳T為安置受災民眾,采取移墾措施,同時為保證災民真正地受惠于墾荒,還頒布了一系列詳盡的墾荒條例,以防他人冒領(lǐng),這樣墾荒政策不僅能夠促進當?shù)剞r(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而且能解決災民的生計問題。

      3.廣集善款,力爭他省援助

      民國時期的歷屆政府繼續(xù)秉承著清政府治理水災的傳統(tǒng),發(fā)放賑款、施粥,還極力爭取外援,募集賑款以緩解災情。1915年,吉林省濱江道扶余縣被災區(qū)域3萬余坰,被災田畝16 644坰7畝9分,縣屬紳士韓柱章捐助小米500石,散給災民,郡獎有業(yè)。1914年夏,吉林省依蘭縣陰雨連綿,江水暴漲,被災區(qū)域約計5 200余方里,本城及哈埠官紳共助小米6 000余石,又谷子30余石。又由清丈余款提撥錢17 703吊323文。楊前知事先在城廂設立粥廠,派員赴鄉(xiāng)按口散發(fā)谷米。1915年4月16日至24日,江水泛濫,被災區(qū)域約計30余方里,被災田畝4 806坰……免稅銀額,大洋14 396元1角5分4厘3毫,省公署撥發(fā)賑款49 200吊,購買米豆,派員赴鄉(xiāng)辦理急賑[14]。1930年夏,梨樹縣霪雨為蓄,縣屬四、五、七、八等區(qū)被蓄尤劇,居民因食糧缺乏日見流離。縣長包文峻于1931年3月間倡議組設賑務委員會,推定各機關(guān)首領(lǐng)及紳士為委員,分任其事,請準動用積谷款6 000元,田房公證費15 000元,并在縣城、四平街兩地演戲勸募11 520元8角6分,統(tǒng)籌賑款大洋32 520元8角6分用以辦賑。調(diào)查各區(qū)饑民大口33 369人,小口13 765人。自7月間起至9月20日放畢,計發(fā)紅糧1 608石1斗9升,購價大洋14 081元4分,又發(fā)現(xiàn)款6 720元 9 角[15]。

      1930年,遼西發(fā)生大水災,受災面積大,災民人數(shù)眾多,僅憑一省之力根本無法應對,于是遼寧省政府緊急電請其他各省給予援助。本“省西各縣洪水災情,請大發(fā)宏施,廣為勸募!特急抄送各省,各省政府、南京、北平、天津、上海、漢口、廣東、青島各市政府、各團體、各報館……本省辦理急賑,全省上下,一致踴躍輸將,亦當為遐邇所共聞。此次敝省災情特重,非獨力所能紓,敢以救災恤鄰之請,為發(fā)棠移粟之誼;除向中央陳報并請賑恤外,特請……克日撥寄,以惠災黎”[16]。其中,江蘇省政府積極地響應,捐助遼寧水災1 000元[17]。

      總之,東北地方政府在重大水災面前,在僅憑一己之力已經(jīng)無法應對的情況下,除了呼吁社會精英參與捐款之外,還積極地爭取他省援助,四處募集款項以化解災難,體現(xiàn)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

      4.為防御水災進行植樹造林與興修水利

      九一八事變前,歷屆政府親眼目睹水災的破壞力,除采取臨時的急賑措施之外,事先的防范準備也有所加強。他們通過制定森林采伐條令,明確地指出森林資源的開采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注重養(yǎng)護森林,提倡植樹造林,還主張興修水利,以期避免或減少水災的發(fā)生。

      當時,東北地方政府已經(jīng)認識到森林與水災之間的關(guān)系,所以頒布命令規(guī)范森林的砍伐與提倡植樹造林。1921年吉林省長公署訓令第3186號批準:近年自開放砍伐以來,所在山林多為人民租領(lǐng),利之所趨,均各僅知私圖并不顧及公益。從前行政官廳雖定有保林養(yǎng)林辦法,而承伐者概未遵從,以致砍伐所過,根株無存……所有森林叢茂之處變?yōu)榛纳?,且天時雨水河流亦恐受其影響,貴署酌定辦法或援照保林養(yǎng)林法,一面砍伐,一面令其載苗補種,俾得先后仍成叢林,或定一限制樹身徑粗若干尺寸者,方準砍伐,不足者必須存留,通飭各林場一體遵照,并令山林警察及該管各機關(guān)認真督查,違則分別重輕充公罰辦,以維林政而重利源”[18]。地方官員除了提倡養(yǎng)護森林之外,還加大興修水利的力度,試圖徹底根除水患。遼河“自鐵路告成,陸運盛而遼河之利衰……則以遼河年久失修,日就淤淺……若不及時疏浚,導流歸槽,則昔受水利,今成水患。東都錫制軍到任后,周咨博訪,乃知遼河通塞,關(guān)系東省商務興衰,實為迫不容緩之工。全河工程計分三段:雙臺子工程、鴨島工程、疏挖冷家口以達營口通江子上下游工程……興修鴨島碼頭,俾該島河壘不致沖塌,以防牛莊之危險。疏浚冷家口至營口下游之通江子,俾全河水勢一氣貫注,無淤塞潰決之虞。如此則濱河各區(qū),永免水災[19]。1930年,為提高興修水利的質(zhì)量與效率,黑龍江省建設廳頒發(fā)興辦水利防御水災給獎章程,即行通令各縣局,一體遵照辦理。具體如下:辦理水利在事人員勞績或捐募公款合于原條例第7條一項之規(guī)定者,由內(nèi)政部呈請國民政府題給匾額,合于原條例第7條二項之規(guī)定者,由內(nèi)政部酌量情形制給各種水利獎章;每年分二次分別匯案辦理,前半年5月底,后半年為11月底;由內(nèi)政部發(fā)給之獎章,每年年終分別匯報國民政府暨行政院[20]。黑龍江省頒布獎勵條例,不僅是以示嘉獎,更重要的是起到監(jiān)督作用,以期能夠保證水利工程按時保質(zhì)保量的完成。

      如上所述,為應對水災,中央與地方政府借助行政力量,采取多種措施安置災民,同時也通過不同的渠道開展災前的防御,這些舉措有利于減少水災造成的后果。不過,為應付如此嚴重的災情,政府的力不從心、財政的捉襟見肘與行政效率不高等亦是顯而易見的,最終影響了治理水災的成效。

      (二)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救災

      面對著無情的洪水造成的數(shù)以萬計的災民,東北各地的慈善組織、地方精英與社會名流等秉承著仁愛的傳統(tǒng)理念,積極踴躍地募集善款、捐錢、捐物與開展義賑等,竭力拯救嗷嗷待哺的民眾,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

      1.個人傾囊相助

      清末民初,每當洪水危害百姓之時,東北地方精英總是慷慨解囊,救助災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災情的緩解。懷德縣清禮部中舉人趙晉臣之祖母趙劉氏于光緒十五年(1889)之水災,捐米為一縣冠[10]。光緒戊子、己丑兩年(1888、1889)以來,遼河汛漲,以致饑饉遍臻,野無青草,老弱流離饑腹轆轆,轉(zhuǎn)于溝壑者固多,斃于道途者亦不少。吾村邵公、育堂二公,遵父遺命,呈請設粥廠數(shù)處以賑濟饑民。自冬及春如此數(shù)次,所耗粟米不下千石。督尹兩憲專折奏請恩準建坊兼賜匾額錦表”[21]。沈陽縣內(nèi)紳士清內(nèi)閣學士尚賢之母劉佳氏,于光緒十八年(1892)秋,因新民柳河水溢為災,捐助棉衣千襲,經(jīng)制軍裕祿奏準建坊,并給予樂善好施字樣,以為博愛者勸[22]。1909年,吉林省暴發(fā)水災,“省城紳界復舉辦慈善會多方勸募,女界中并有王者香、閻韻秋、關(guān)淑云、閻肅秋四女士倡辦義舉演戲勸捐,均能集款,至千金以上。其駐吉日俄兩國領(lǐng)事及旅吉洋商亦各代募巨資,送慈善后轉(zhuǎn)放。最難得者,蘇幫妓館有標名東山別墅者,亦捐款200吊……各處捐款綜計已不下數(shù)萬金”[12]。1930年,梨樹縣內(nèi)遼水泛濫,村民咸被災,常蔭廷乃出積谷千石以濟之,鄉(xiāng)黨皆稱善[15]。1930年,遼西十縣大水,為歷來所無,傳聞因熱河近年森林斫伐殆盡,以致洪水暴發(fā),良田成沙,居民無衣無食?!皬垖W良夫人于鳳至除自捐款急賑外,又創(chuàng)辦協(xié)賑會于沈陽,擬舉辦書畫展覽、游藝會、義務戲,定于9月19日在同鄉(xiāng)女中舉行,張學良氏選極精部分,公開展覽,約值二十萬。義務戲已定邀約北平名角,梅博士自不免出關(guān)一行,惟程硯秋不能前來,稱將在寧演劇所得,捐助賑款。明月歌舞社已到沈,亦愿加演一天助賑。該會舉辦某種游藝以外,目的在多籌款項,以救災黎,觀于張夫人熱心,及協(xié)辦人之踴躍,關(guān)內(nèi)人士,又發(fā)起協(xié)賑其善舉,誠災民之福也?!保?3]

      可見,無論是不忍目睹災民的慘況還是為了行善積德,東北地區(qū)社會精英、他省的各界人士乃至日本與俄國的駐華領(lǐng)事等,他們通過捐糧、捐衣、捐款、舉辦書畫展與義演來募資等方式,造福于黎民百姓,助其擺脫困境。

      2.社會團體積極救助災民

      九一八事變前,東北各地洪水為禍,除了社會精英與地方名流四處奔走救助處境凄慘的災民之外,東北當?shù)氐纳鐣F體甚至其他省份的慈善組織也采取多種措施安置流離失所的受災民眾。

      光緒二十年(1894)新民水災甚重,聲聞各省。江蘇義賑局閻紳作霖官階道員攜巨款來新,賑濟災黎甚普。繼查被災原因,實以遼柳兩河漫無抵御,勢將永久為害,因有修筑長堤以備將來之計劃,以縣治鯽魚泡村東起逾過遼中縣,直達臺安縣之十四家子、冷家口,堤長210里,寬5尺至7尺,高8尺至1丈不等。閻紳舍款合清錢21萬吊,不足又由房以南之商鎮(zhèn)募款6萬吊,大工告竣,居民受庇實多[5]。1915年,新民縣水災之后,中國紅十字會創(chuàng)辦臨時施療所[22]。1919年,新民水災,邑紳劉百泉等正在籌濟賑恤之。際適浙江義賑會專人來新施給紅糧50石,又冬衣若干套,施惠行仁無遠弗屆[24]。1930年,遼西大水遭災民眾數(shù)量眾多,“迨及水退之后,災民無家可歸……被水之地復被沙壓,永遠不能耕種,奇災浩劫誠為近百年所未有……組織水災急賑會勸募捐款,以收集腋成裘之效[4]。同年,受遼西洪水的影響,北寧路水災亦相當嚴重。“遼寧當局及路局方面已在從事救濟,僅設立粥鍋,略供哺啜而已,非僅難使災民得賦有家之樂,即短期殘喘亦恐不克久延。關(guān)外人士固應盡力救援,關(guān)內(nèi)人士尤不可忍然置之,關(guān)內(nèi)迭遭巨祲,輸粟移民,胥仰東北。當北寧路水災慘狀之余,顧向平津人士一致其呼吁者也?!保?5]1931年,哈爾濱市突發(fā)大水,為救助災民,“紅萬字會、白萬字會先后成立,備船救渡急辦,收容所共23處,收容災民23 267名”[5]??傊?,在東北當?shù)嘏c他省社會組織的努力下,災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安置,災情有所緩解。

      綜上所述,九一八事變前,為應對東北的歷次水災,政府與社會各界雖然采取了多種措施,還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互動關(guān)系,但是治理災情的效果十分有限。這主要與歷屆政府財力有限,既要忙于內(nèi)戰(zhàn),又要進行行政建設,留給化解災情的經(jīng)費是少之又少,所以每當洪水肆虐,官府除撥款急賑以外,往往呼吁民間力量參與救助災民,甚至是向外省請求援助。即便是政府為防治水災,制定了養(yǎng)護森林與興修水利的規(guī)定,有的部分也付諸了實施,然而由于經(jīng)費短絀,再加上官員素質(zhì)良莠不齊,遇事互相推諉,大大降低了行政能力,凄慘的百姓未得到有效的安置。對于災民而言,東北與其他省份慈善團體、社會組織與愛心人士積極地捐款、捐物、募資,其中個別人奔走各地開展義賑,這是不幸中的萬幸。如果政府與民間社會能夠進行良好的互動,共同治理水災,將事半功倍,對當今中國應對水災,有一定的啟迪與借鑒意義。

      [1]陳蔭翹,常守陳,戚星嚴.民國海城縣志[G]//遼寧府縣志輯:第8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220.

      [2]民國二十年水災記[J].國立北平研究院院務匯報,1931,2(6):6.

      [3]東北水災慘況[J].振務月刊,1930,1(7):12 -14.

      [4]遼西水災[J].振務月刊,1930,1(8):1.

      [5]東北水災概況[J].振務月刊,1931年,2(9):1-2.

      [6]吉林日報[N].1931-08-15.

      [7]吉林日報[N].1931-08-19.

      [8]名揚.民國以來之水災[J].人文月刊,1935,6(4):23.

      [9][清]孫云章.光緒懷德縣鄉(xiāng)土志[G]//吉林府縣志輯:第8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575.

      [10]趙亨萃,李宴春,趙晉臣,孫云章.民國懷德縣志[G]//吉林府縣志輯:第8冊.南京:鳳凰 出版社,2006:492-493.

      [11]盛京時報[N].1909-07-14(5).

      [12]盛京時報[N].1909-07-19(5).

      [13]盛京時報[N].1910-04-25(5).

      [14]吉林省政府檔案[Z].J101-01-1038.

      [15]包文俊,李溶,曲廉本,范大全.民國梨樹縣志[G]//吉林府縣志輯:第9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381-490.

      [16]捐助遼寧省水災千元[N].江蘇省政府公報,1930-09-25(7).

      [17]捐助遼寧水災一千元[N].江蘇省政府公報,1930-09-29(10).

      [18]吉林省政府檔案[Z].J114-01-98.

      [19]浚治遼河辦法[J].中國地學雜志,1910,(1):30 -32.

      [20]黑龍江發(fā)布興辦水利給獎章程[J].中東經(jīng)濟月刊,1930,6(8):94.

      [21]徐維淮,李嘉植.民國遼中縣志[G]//遼寧府縣志輯:第1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657.

      [22]趙恭寅,曾有翼.民國沈陽縣志[G]//遼寧府縣志輯:第 1 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225,223.

      [23]張學良夫人等賑遼西水災[J].北洋畫報,1930,11(527).2.

      [24]王寶善,張博惠.民國新民縣志[G]//遼寧府縣志輯:第1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364.

      [25]北寧路水災之嚴重[J].國聞周報,1930,7(33):6.

      [責任編輯 鄭紅翠]

      Northeast Flood and the Social Response before the Manchurian Incident

      TAN Yu-xiu,F(xiàn)AN Li-jun

      (History and Culture School,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 136000,China)

      Before the Mukden Incident,with the weather changing,forests excessively felling and the government guarding carelessly the flood often happened in the Northeast territory,which brought more serious disaster to the people.In response to floods,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mmunity took a variety of measures as follows:appropriation of relief money,gather donations,migration victims reclamation,forestation,irrigation,contributions,donations and relief organizations.However,the situation was volatile northeast,flood control funding stretched and the quality varied greatly with the different officials who performed their duties fully,thus resulting in an effective disaster relief without conditions.

      before the Manchurian incident;northeast floods;social response

      K250.6

      A

      1009-1971(2011)06-0102-07

      2011-09-28

      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09B222);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吉教科文合字[2011]第104號)

      譚玉秀(1975-),女,吉林東豐人,副教授,歷史學博士,吉林大學文學院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從事近代東北災荒史研究;范立君(1970-),男,吉林大安人,教授,歷史學博士后,從事近代東北災荒史研究。

      猜你喜歡
      水災災民東北
      MADE IN CHINA
      漢語世界(2021年6期)2021-12-17 10:51:50
      Make ’Em Laugh
      必備!歐洲居民水災應對指南
      海外星云(2021年9期)2021-10-14 07:25:48
      每到冬天,東北就變成了“凍”北
      意林(2021年3期)2021-03-11 03:07:24
      疫情、水災期間效益不減反增,這家動保企業(yè)到底如何做到的?
      一個“太陽能燈”男孩
      遇到突如其來的水災該怎么辦
      大東北的春節(jié)
      9歲男孩過生日不要禮物 要給災民買比薩
      可口可樂的面試題
      文苑(2015年12期)2015-12-09 11:34:29
      南丰县| 宽甸| 乌苏市| 张家界市| 青龙| 临泽县| 威信县| 安顺市| 广宁县| 张家界市| 桓仁| 长岭县| 泸州市| 南涧| 尚义县| 开原市| 香河县| 隆安县| 伊通| 淮阳县| 肇源县| 肥东县| 忻州市| 肇源县| 昌宁县| 北宁市| 托克逊县| 永寿县| 大冶市| 九寨沟县| 东丰县| 北辰区| 江川县| 东至县| 绿春县| 邳州市| 富阳市| 和林格尔县| 花莲县| 彭水| 麟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