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豪
歷史長河中,有的人成為社會前進的推動力而被人們銘記,他們是傲然的見證人;有的人變成社會前進的阻礙力而被人們謹記,他們是腌臜的見證者。傲然與腌臜的并存,就是在時刻警醒著后來人:你們的人生,將要何去何從。
魯迅與周作人,一對童年言笑晏晏的親兄弟,曾懷著基本相似的人文理想,同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力干將,投身改革激流并肩作戰(zhàn)。新文學運動中,他們從西方文學思潮中汲取理論源泉,共同推動“文學研究會”、《語絲》等文學社團和文學刊物的發(fā)展,一同撰文傳播“人的文學”理念,同時創(chuàng)作了大量雜文和散文,極大地豐富了五四新文學的成果。令人遺憾的是,始終堅持“韌性的戰(zhàn)斗”,以文學為武器,揭露社會弊病,反對封建禮教,鞭撻丑惡現(xiàn)實和污濁靈魂,解剖國民性的弱點,呼喚民眾的覺醒和奮爭,探索中國革命的命運和前途,始終站在一位思想啟蒙者的高度,在激蕩的時代大潮中疾聲吶喊的魯迅,與性格“平和沖淡”,從提倡文學“為人生”轉(zhuǎn)而主張文學“表現(xiàn)自己”,逐漸淡化文學的社會功能,從而使自己的作品從《談虎集》中的閃耀著匕首的寒光的凌厲變成了《吃茶》《談酒》的輕吟淺唱的“閑適文學”的二弟周作人,因為個性的差異和觀念的不同而徹底分道揚鑣。
一個是“荷戟獨彷徨”也要昂揚吶喊的魯迅,一個是“平淡沖和里”偏要吟風弄月的周作人,前者用自身的“傲岸不屈”見證了國家面臨生死存亡之嚴峻考驗的關鍵時刻,風骨才是為人的根本,后者則用“悠閑自適”見證了民族危機日益嚴重、國家面臨生死存亡之時,自私便會生出媚骨。
無獨有偶,曾經(jīng)因暗中策劃刺殺攝政王載灃,被捕后被判處終身監(jiān)禁而在獄中決心以死報國,賦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汪精衛(wèi),其風骨一時為人敬重,可后來他和日方代表秘密簽訂“重光堂協(xié)議”公開與日本人合作,并在1940年3月20日于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從此便以“漢奸”二字親身見證了媚骨的可恥。相反,國學大師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他表示:“我決不逃難!”聞有人議論中國必敗,他怒斥:“呸!中國人豈狗彘耶?豈貼耳俯首,任人宰割?”當年,北平、天津相繼淪陷,日軍想招降陳三立,百般游說,他皆不應許。日軍偵探日伺其門,陳三立大怒,呼傭人拿掃帚將其逐出。從此五日不食,以死書寫了國難中風骨的灼灼光華。
這些歷史的見證人已經(jīng)成為過往,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并沒有消亡,在大是大非面前,是肩擔風骨,偉岸做人,還是自私自利,茍且為人,魯迅、陳三立和周作人、汪精衛(wèi),都在用他們親身的見證經(jīng)歷確鑿無疑地警醒著我們。
【得分】40(基礎等級)+ 18分(發(fā)展等級)= 58分(總分)
【評分依據(jù)】文章結構按照總分總的方式安排,其材料的選擇注重了對舉比照,語言運用時則考慮了議論文的理性、概括,由此使基礎等級的得分完滿無缺,而大量確鑿的、特征的、細節(jié)性的內(nèi)容支撐著實例的論證性,為本文的發(fā)展等級贏得了較高的分數(shù)。
【總評】本文的突出特色在于:選擇實例論證觀點時,為了使讀者信服,在正反對比中舉用了4個同時代的例子,而在表述其例證的時候,又用大量的內(nèi)容來呈現(xiàn)。這樣,實例除了可以論證觀點,還為讀者樹立了行為典范——要如何學做偉人而摒棄偽人,從而豐富了文章的社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