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女作家茨魯婭·沙萊夫的長篇小說《愛情生活》中有句話:“任何能夠在移動中哭泣的人最終都能拯救自己,而一個站著哭泣的人——就像我,是要失去一切的?!?/p>
所謂“站著哭泣”和“在移動中哭泣”,在我看來關乎一個人的質地之高下。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哭泣,都有一些當時覺得過不去的坎,都有一些感覺窒息的夜晚,都有想發(fā)飆或發(fā)瘋的時刻,但,一個質地堅實緊密的人,總是會想辦法讓自己鎮(zhèn)定下來,讓生活繼續(xù)下去。他們把飲泣壓回內(nèi)心,用他們強大的力量把這些淚水轉化成一種滋養(yǎng),從而使得自己獲得一次成長的機會。
朝內(nèi)的傷口是一種憂傷,是一種美,而朝外的傷口在我看來則是不體面的,如果朝外的還是永遠不能結疤的傷口,那么,我認為甚至是不堪的。
看過一個俄羅斯的故事,說是一個母親在喪子的當晚,把一大碗蔬菜濃湯一勺一勺地喝了個精光,旁人忍不住指責她,說她心腸太硬了。那位母親說:“我得吃飯,得有力氣,明天還有那么多的活兒要干呢。”雖說不是每個人都能像那位俄羅斯母親一樣擁有大地母親般的生命力,但不管怎么說,盡可能地保持鎮(zhèn)定并維持日常生活的秩序,是面對痛苦最明智的態(tài)度。
(從容摘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小道可觀:潔塵的女人書Ⅱ》一書,Getty Images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