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外記者 石清風 黃培昭 紀雙城 青木 陶短房●本報記者 徐盼●羅山愛 陳一
“如果有人要尋找世界的圓心,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說,它就在海灣?!泵绹案眹鴦涨湓@樣公開定位海灣在美國人心中的地位,而這個海灣指的當然是世界油庫——波斯灣。這次伊朗危機,沙特等海灣國家成為世界尋求穩(wěn)定石油來源的香餑餑,多國領(lǐng)導人紛紛前往訪問??ㄋ栍嘘P(guān)支持向敘利亞派遣阿拉伯部隊的言論近日也成為中東各大媒體的主要話題。在一年多的中東政治動蕩中,海灣君主制國家總體上都很穩(wěn)定,而埃及、利比亞、敘利亞等世俗國家政局最動蕩,有人稱之為“穿長袍的笑了,穿西服的哭了”。許多分析認為,這是由于海灣國家有油、有錢,還有美國的靠山,越來越掌握整個中東的政治話語權(quán)。歐洲有中東問題專家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說,海灣是諸多大國的利益和矛盾交匯點,海灣國家影響力擴大,勢必成為未來中東力量版圖的中心。
海灣國家頻頻向兩邊插手
“海灣國家越來越重要,這不僅因為它擁有令世界其他國家羨慕的豐富油氣資源,也不光是它舉足輕重的地緣戰(zhàn)略位置,還由于它們在席卷阿拉伯多國的革命中顯現(xiàn)出的獨特重要作用。在去年席卷整個中東的‘阿拉伯之春中,臺前幕后總能看到一些海灣國家的影子”。中東阿拉伯語“穆海德”網(wǎng)站日前這樣評論近來日益成為國際焦點的海灣阿拉伯國家。
德國《明鏡》周刊17日稱,盡管伊朗的威脅聲音加大,但歐盟將提前擴大對伊朗的制裁。原定30日舉行的歐盟外長會議將提前于23日舉行,將就中止從伊朗進口石油做出決定。該刊分析說,對歐盟來說,石油關(guān)系到“生命線”,歐盟腰桿這么直,主要是找到了保障原油供應的補償渠道——海灣國家。伊朗顯然也注意到這個變化,伊朗駐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代表日前警告,如果海灣國家彌補對伊禁運造成的石油供應短缺,將導致“難以預料的后果”。
“面對伊朗的嚴厲警告,海灣國家領(lǐng)導人眼睛幾乎眨都不?!?。美國《波士頓環(huán)球報》稱,海灣國家用更強硬的策略來表現(xiàn)自己的自信,因為以什葉派穆斯林為主的伊朗任何所得都被認為是以沙特為首的遜尼派的損失。阿聯(lián)酋日前表示,伊朗將會把整個世界的利益置于危險的境地?!恫ㄊ款D環(huán)球報》認為,對海灣國家的君主和酋長們來說,這種強硬反映出“阿拉伯之春”后中東發(fā)生的深刻變化:去年沙特部隊及時援助了巴林君主政權(quán);海灣六國發(fā)表的反對伊朗的聲明也越來越嚴厲;對伊朗的主要伙伴敘利亞,卡塔爾埃米爾哈馬德還發(fā)出要派遣阿拉伯部隊的言論。
1月14日,卡塔爾埃米爾哈馬德稱,阿盟應向敘利亞出兵,以“阻止大馬士革政權(quán)對平民的殺戮”。阿爾及利亞《阿爾及爾解放報》16日稱,這是首次有一名阿拉伯國家元首說出“對敘利亞實施軍事干預”的話。盡管出兵未必能夠成為現(xiàn)實,但卡塔爾等海灣國家在敘利亞事件中的躍躍欲試卻溢于言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18日稱,對這種言論,敘利亞外交部嚴厲指責卡塔爾和其他海合會君主國試圖影響敘利亞政治進程, 并表示“堅決反對一切外來軍事干預”。
“有油沒水”勝過“有水沒油”
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曾稱,“海灣的重要戰(zhàn)略意義集中于兩個因素:它的石油和位置,這個事實使海灣成為全球風暴的風眼?!睆牡貓D上看,海灣是介于阿拉伯半島和伊朗之間的一片狹長的海面,全長約1000公里,寬度約180—320公里之間,它周邊坐落著8個國家,除了伊拉克和伊朗外,最重要的是海合會6個成員國(沙特、科威特、阿聯(lián)酋、阿曼、卡塔爾、巴林,即通常說的海灣國家)。
根據(jù)聯(lián)合國有關(guān)數(shù)據(jù),波斯灣海底和周圍陸地的石油儲藏量約占世界58%,該地區(qū)石油輸出量占世界60%。2011年,海合會6個成員國的石油總收入達3050億美元。根據(jù)國際能源機構(gòu)估算,沙特石油產(chǎn)出占世界的11.6%,整個歐佩克閑置產(chǎn)能是每天470萬桶,其中沙特的閑置產(chǎn)能是300萬桶,占整個歐佩克閑置產(chǎn)能的60%左右,完全有能力補充伊朗石油被禁的差額。有分析稱,伊朗石油被禁可能讓世界油價升到200美元,那么海灣國家就能使油價恢復到每桶100美元。某海灣國家領(lǐng)導人曾自負地說,他只要一扳開關(guān),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
一位長期在中東做生意的中國商人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說,在中東,油和水是最重要的兩樣東西,中東國家的命運也因此分成四類:“有油有水的國家”(如利比亞、伊拉克)往往攤上自命不凡的掌權(quán)者,鬧得國無寧日;“沒水沒油的國家”(如約旦、黎巴嫩)靠著非凡的政治折沖術(shù),在“中東風暴眼”死里求生;“有水沒油的國家”(如埃及、敘利亞)現(xiàn)在正千方百計謀求政局穩(wěn)定;只有那些“有油沒水的國家”(海灣六國)靠著無數(shù)的財富和強大的靠山逐漸成為中東的新主導者。
公元9世紀中葉后,誕生過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的海灣地區(qū)一度淡出世界政治舞臺。但自從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以及20世紀初海灣地區(qū)發(fā)現(xiàn)豐富石油后,這里重新成為世界的中心。二戰(zhàn)后,海灣國家相繼宣布獨立,奉行古典的君主專制制度。這與以1952年埃及自由軍官組織奪權(quán)為標志的“泛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形成鮮明反差,后者希望在阿拉伯世界推廣更加世俗化的政體。因此,海灣君主國與中東世俗政權(quán)形成激烈對抗,沙特和埃及支持當時北也門兩派展開內(nèi)戰(zhàn),嚴重削弱了阿拉伯團結(jié),也間接導致阿拉伯國家在“六日戰(zhàn)爭”中慘敗給以色列。
此后海灣國家通過向埃及、敘利亞等前線國家提供經(jīng)濟和軍事援助,緩解了兩大陣營的矛盾,但穿長袍的阿拉伯君主們遠沒有納賽爾那樣的感召力。在1967年蘇丹舉行的阿拉伯國家峰會上,納賽爾一到喀土穆就受到萬人空巷的歡迎,而沙特國王費薩爾的專機抵達時卻遇到冷場,甚至有蘇丹群眾向費薩爾高呼“趕緊去追隨納賽爾吧”。“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隨著埃以單獨媾和,世俗派中東國家出現(xiàn)分裂,影響下降,而海灣君主國憑借石油資源,并積極配合美國圍堵伊拉克、伊朗,特別是在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發(fā)后嫻熟地利用經(jīng)濟、軍事甚至輿論的力量影響多個國家的政局走向,儼然成為中東局勢的“裁判所”。
海灣國家能做美國做不到的事
實際上,一場“阿拉伯之春”折騰下來,世界發(fā)現(xiàn)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早先充當阿拉伯改革運動旗手的埃及、利比亞、敘利亞等國紛紛“城頭變換大王旗”,倒是長期被前者斥為“保守主義象征”的海灣六個君主國卻基本保持穩(wěn)定,甚至被后者強大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乃至輿論影響力所左右。有分析稱,在這場席卷中東的街頭動蕩中,“穿長袍的笑了,而穿西裝的哭了”。法國《非洲看板》16日的一篇文章稱,在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周年”慶典上,站在主禮嘉賓位置上的不是其他國家領(lǐng)導人,而是卡塔爾埃米爾,實際上已明白無誤地告訴世界,卡塔爾及海灣國家才是“阿拉伯之春”最重要的影響力量。
在利比亞問題上,沒有海灣國家的力推,聯(lián)合國1973號決議難以出臺;沒有卡塔爾、阿聯(lián)酋兩個海灣國家派兵參戰(zhàn),北約對一個阿拉伯國家的軍事干預便師出無名。在敘利亞問題上,沒有海合會的積極活動,阿盟暫停敘利亞會員國資格決議也難出臺。由于中東問題的復雜和敏感性,即使西方國家對直接干預也顧慮重重,阿盟給不給“名分”,幾乎可以成為外界能否大膽干預的試金石。阿爾及利亞《新東方報》就曾撰文指出,卡塔爾在敘利亞問題上的積極表現(xiàn)有些“莫名其妙”,它似乎是在做美國做不到的事情。
由于海灣國家戰(zhàn)略地位大幅提升,美國也越來越重視與其合作。1月6日,美國出臺的新軍事戰(zhàn)略文件清晰地寫道:“在中東,美國強調(diào)與海合會一道維護海灣安全,防止伊朗獲得核武器”。英國《經(jīng)濟學家》稱,美國在中東有三件事始終放在外交的首位:穩(wěn)定的石油供應、以色列的安全以及打擊極端勢力。在這三個方面,海灣國家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美國對這些國家也始終持不放棄態(tài)度,這是中東其他國家難以享受到的“巨大優(yōu)惠”。
實際上,美國在海灣六國土地上均建立了軍事基地,比如在沙特阿拉伯有宰赫蘭空軍基地等;在阿曼有錫卜空軍基地;美國中央司令部前沿總部在卡塔爾;巴林是美國第五艦隊的總部及母港。對于海灣國家一度出現(xiàn)的動蕩,美國也“網(wǎng)開一面”,如對巴林的“革命”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采取的是與其他阿拉伯國家完全不同的另一個標準。
中央黨校國際戰(zhàn)略所研究員高祖貴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說,海灣國家在這場中東變局中作用非常突出,從利比亞到敘利亞再到現(xiàn)在的伊朗問題,海灣國家的作用和地位在快速地增長。首先,海灣國家在這場中東變局中相對穩(wěn)定,自家的事少,才有精力管別人家的事。這與海灣國家手握石油和美元的雄厚經(jīng)濟實力有關(guān)系。高祖貴認為,這場中東變局確實有教派角逐的成分,很多國家內(nèi)部的斗爭有遜尼派和什葉派的教派分歧和較量。他認為,阿盟以前以埃及為主導,現(xiàn)在埃及內(nèi)部問題很多,很難在中東再發(fā)揮以前那樣大的作用,海灣國家未來將會在阿盟以及整個中東發(fā)揮越來越大的影響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