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凌 德
賀歲片本是香港電影的“土特產(chǎn)”,但隨著“賀歲”類型的日趨多樣,香港電影界開始擔心賀歲片早已丟了“喜劇”的本色。
香港《信報》18日文章分析,春節(jié)這一周里,約有11部中外電影在香港影院上映。其中包括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和謝霆鋒、周杰倫主演的《逆戰(zhàn)》等重量級作品。與之相比,原本主打喜劇特色的黃百鳴的《八星抱喜》和曾志偉的《2012我愛HK之喜上加喜》只能是“窩里斗”,基本上沒有與大片競爭票房的可能。曾經(jīng)以香港無線群星出動統(tǒng)領(lǐng)票房的時代也許再也不會出現(xiàn)了。
賀歲片誕生于上世紀70年代末的香港,當年新藝城電影公司以巨星云集的《最佳拍檔》揭開了賀歲片序幕。香港早期賀歲片大多以“恭喜發(fā)財”、“家有喜事”、“福祿壽喜”等吉利詞語起片名,內(nèi)容上也基本滿足以下兩點:首先是一定要搞笑。其次是結(jié)局要圓滿。
香港《信報》18日的評論文章認為,近年來香港電影的年產(chǎn)量只有幾十部,胡鬧喜劇一度被業(yè)界遺忘,如今電影界重新想恢復(fù)賀歲喜劇的傳統(tǒng),但似乎已“找不到感覺”。文章稱,“昔日著重胡鬧搞笑,觀眾入場不用帶腦捧腹大笑一番的開年電影,已變成潮流明星的串場秀,人氣尚可但笑點稀少”。20多年過來,黃百鳴仍舊年年拍賀歲喜劇,但當年的周潤發(fā)、張學友、鐘楚紅和鄭裕玲,已換成甄子丹、古天樂、熊黛林、杜汶澤,后者主演的喜劇已完全不好笑。
香港《明報》近日的文章中指出,港式賀歲喜劇有一些不可或缺的元素,但時代變了,面對的觀眾也變了,這些元素已不必然奏效。文中說,賀歲片少不了喜劇,但以前東拼西湊把一堆笑話放在一起圖個熱鬧的做法已經(jīng)落伍,“無論是香港觀眾還是內(nèi)地觀眾,都不再只看重賀歲的檔期,賀歲片應(yīng)該是一部好看的電影?!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