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中遠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江蘇 南通 226001)
各大造船廠5萬t級散貨輪舾裝周期通常都在40天左右,在舾裝階段輪機設備和系統(tǒng)陸續(xù)啟動、運行調試。在緊迫的舾裝階段,設備管理成效成為能否保證舾裝階段各大節(jié)點的關鍵。船廠為了節(jié)約成本,設備的國產化程度日趨提高,但目前國產設備的質量與國外設備還存在差距,其管理也給船廠增加了難度。因此在造船過程中提升運營船舶的設備和系統(tǒng)管理就變得尤為重要[1]。
設備管理階段及管理模式見表1。
表1 設備管理模式
在表1中,目前作為設備管理的船廠主要人員為船舶鉗工和計裝人員(自動化調試)。
人員的組成為多個層次。老員工(7年以上)大都由社會招聘人員組成,其中大都由其它行業(yè)從業(yè)人員轉行,學歷為初中、高中、技校、中專;新員工大都從專業(yè)學校招聘,學歷普遍為中專和大專生。外包人員也通常較少從事設備的操作管理。
人員的技能水平參差不齊。老員工通常經驗比較豐富,處理問題能力較強,但學歷較低,對圖紙和說明書的認識較差,對新設備的認知能力不強,管理的提升通常顯得緩慢;新員工學歷較高,但經驗欠缺,工作缺少主動性,作業(yè)中缺少開拓性。
現有的培訓環(huán)境無法滿足要求。新員工招入后船廠會給予長期的培訓計劃,針對不同工種制定不同的培訓計劃和準備對應的培訓資料。但船廠快節(jié)奏、高作業(yè)量的特點要求人員必須很快投入到對應的工種中。在最初的2年中,員工主要從事最基本的技能操作。由于機艙設備較多,廠家專業(yè),船廠缺少設備方面的技術儲備,因此員工的技能教育大都停留在基本操作技能,缺乏對設備的全面認識和控制,在設備的監(jiān)控和故障的處理上缺少專業(yè)能力。而老員工習慣于依賴經驗作業(yè),技能提高的積極性不高。船舶在廠期間,設備使用時間不長,相比營運船舶來說,設備故障比例較少,因此員工對設備的內部認知機會較少。有的員工甚至從業(yè)多年都不了解設備的內部機構,因此對理論知識進行實踐轉換的情況不理想,作業(yè)認知停留在表面。即使出現部分設備故障,因保修要求和船廠節(jié)奏需要,大都也是盡快聯系廠家進行處理,工人難以接觸到對設備的內部認知。
造船廠設備的使用與運行船有本質的區(qū)別。運行船舶設備基本需要常時運轉,設備需要進行定期或定時保養(yǎng),作業(yè)也基本以各產品說明書為依據。但在造船廠,如果嚴格按照運行船舶進行人員配置勢必會造成人員閑置或人員浪工現象。因此船廠員工的培訓資料既要簡單,能滿足快捷的操作需求,又要能夠切實滿足使用的實際需要,能夠讓員工在基本理解之后適任對設備的操作。目前這樣的問題很突出,培訓資料很難兩全。如果按說明書來制作操作要領,資料冗長、表面化,員工難以理解,不符合船廠高效作業(yè)的要求。培訓資料如果完全按現場操作情況制定,又難以規(guī)范員工的設備操作,易造成員工的操作隨意性,同時也會造成員工對設備的認知差,對設備問題的判斷,往往缺少事故前兆能力差,造成設備故障增加。
目前輪機管理人員配置情況見表2,以5.5萬B/C船型為參照。
表2 人員配置情況
由表2可見,日常機艙設備運行過程中幾乎沒有人員能對設備進行專門的監(jiān)控管理,通常計裝會有一人在MCC進行控制臺的管理,但因需要配合自動化的調試,因此除了警報發(fā)出后的臨時關注,很少會有時間進行專門的設備運行參數的管理。
機艙日常會因設備尤其是發(fā)電機運行時造成機艙噪音較大,局部涂裝打磨作業(yè)時造成機艙粉塵嚴重,影響作業(yè)人員對設備的運行管理。同時機艙作業(yè)人員繁雜,往往會存在部分小型設備在沒有溝通的情況下進行臨時運行,這樣設備在運轉過程中就會存在監(jiān)管缺失。
另外,人員臨時離開情況普遍。船廠作業(yè)過程中作業(yè)人員基本同時身兼數件作業(yè),比如設備運行后還要進行銘牌張貼等工作,需要分心;同時還存在因作業(yè)材料或工具缺少需要離開;另外作業(yè)過程中因偶發(fā)原因造成人員短期離開,使得設備的監(jiān)管中斷。
選擇合適人員進行對應的設備準備、操作和監(jiān)管,盡量使單船操作人員固定。
設定船舶輔機操作資格(見表3),將所有相關人員進行工種劃分對應船舶輔機操作資格(A:初啟動 B:日常操作 C:船東演示)
表3 船舶輔機操作資格表
將操作規(guī)程分為初步和提高階段,初步階段主要幫助新員工理解和操作。提高階段幫助員工進行業(yè)務能力的再培養(yǎng)和提高。
操作規(guī)程資料圖片化,易于理解。
1)膠帶粘貼在可視液位計旁邊,對可視液面進行液位和日期的對應標示,便于直觀觀察和判斷液位的變化。
2)對設備的電流、運行壓力等均在初次啟動正常后加以記錄并在相應的表盤上進行標示,以利運行過程中進行直觀比較。對一些因負荷變化而引起電流較大變化的采取特別的對策,如空壓機,在空載電流和過載電流之間加以觀察,超差即進行原因調查。
3)對不可視的液位如主機的SUMPTANK和發(fā)電機的油底殼,采取在液位計上涂抹有色試水膏,試水膏的長度與液位對應,并在液位計外部標明日期。
4)對油艙液位等制定專門的倉容管理清單,明確標識油的駁運,使油的加入到每天存儲狀態(tài)均一目了然,所有機艙作業(yè)人員都能通過該管理清單了解該油柜的狀態(tài)。
5)對一些監(jiān)控點明確檢查周期,針對不同的階段不同的狀態(tài)進行區(qū)分。比如分油機因沒有齒輪箱液位控制需增加監(jiān)控次數。
采取上述措施后,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
1)明確了員工的對應技能。使組長在工作分配時有了針對性,員工亦有責任感和自豪感,作業(yè)過程中能更用心和盡職,同時便于現場聯絡。
2)讓員工明確了解自己在設備管理上的不足。不斷細化作業(yè)過程,促進員工的學習積極性。
3)制定對口的操作規(guī)程,員工教育有針對性。員工學習相對輕松,不會因難度過大產生畏難情緒。
4)采取合適的管理方法,一來能提高管理效率,減少管理難度,增強管理的簡易程度;二來可激發(fā)員工的創(chuàng)新欲望,從科學的管理上得到收獲和更多啟發(fā)。比如在主機SUMPTANK內潤滑油的管理上,曾經出現過幾次滑油水分超標,直到超標以至分油機無法完全分離超出分油機的水分報警值才啟動含水量超標報警,而此時油基本已乳化嚴重,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F在采取定期驗水膏的測量可完全完成對油內水分的檢測,稍有水分產生即可發(fā)現,這樣與分油機形成互補,避免混水事件的發(fā)生。又如空壓機液位的檢測,在使用這種明顯標示檢測方法之后,在發(fā)現液位略有增加之后及時停機檢查,排除他人加油及吃水變化引起的變化外,及時發(fā)現了因空壓機自帶水泵水封引起的異常漏水故障,在油乳化之前及時進行了處理,如果再長時間運行勢必因油乳化過度造成諸如軸承等運動部件的異常磨損甚至損壞。
在目前的設備運行管理中仍然強調人是第一要素。在今后的發(fā)展方向上,應該提高造船的自動化程度,加強自動化管理的范圍,比如在滑油系統(tǒng)上增加自動即時油份檢驗儀,即時進行油中水分和清潔度的測量。在冷卻水系統(tǒng)上增加電解質檢測,這樣可以分析管路銹蝕情況的發(fā)生。還應改進自動化監(jiān)控模式,比如現在液位管理基本使用浮子式測量開關,僅對高低液位進行檢測報警,今后應該增強到使用電位計式,對液位的變化進行及時的記錄和檢測并報警,這樣可減少對人的依賴。
[1] 孫 明.輪機管理[M].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