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宗國
(中南民族大學 藥學院, 武漢 430074)
自從人類利用火以后,人們逐漸發(fā)現火能治療各種疾病,各民族開始發(fā)展出各自的火灸療法.現代醫(yī)藥的火灸療法已經被熱療取代,而中國傳統醫(yī)藥中較完整地保留了多種多樣的火灸方法.介紹灸法內容,比較其異同,總結其特色,探討其原理,開拓其應用對人類健康是很有意義的.
灸法是中醫(yī)的基本療法[1],《莊子·盜跖》最早提及,如孔子勸說柳下跖:“丘所謂無病自灸也”.《黃帝內經·靈樞·官能》:“針所不為,灸之所宜” .曹操之子曹翕著《曹氏灸方》七卷.唐孫思邈《千金翼方》“方知針灸之功,過半于湯藥矣”,其時灸學已發(fā)展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唐太署中有灸師和針師的區(qū)別.宋代的西方子對灸學研究更是爐火純青,著有《明堂灸經》.明高武《針灸聚英》“針灸藥因病而施者,醫(yī)之良也”.清代吳亦鼎的專著《神灸經綸》和雷豐《灸法秘傳》對灸法的認識和應用更上一層樓.
中醫(yī)灸法很早選擇艾葉作為主要灸材.《孟子·離婁》載:“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唐韓愈《昌黎先生集》“灸師施艾炷,酷若獵火圍”.李時珍《本草綱目》有35處提到艾和艾灸的用途及灸法,并認為[2]“艾葉本草不著土產,但云生田野.宋時以湯陰復道者為佳,四明者圖形.近代惟湯陰者謂之北艾,四明者謂之海艾.自成化以來,則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相傳他處艾灸酒壇不能透,蘄艾一灸則直透徹,為異也.”非艾灸有火熱類燈心草、黃蠟、桑枝、硫磺、 桃枝、藥錠如香硫餅、陽燧錠、救苦丹等. 非火熱類有毛茛、斑蝥、旱蓮草、白芥子、甘遂、蓖麻子、吳茱萸、蔥白、馬錢子、巴豆霜等.
中醫(yī)灸法以經絡理論為基礎,講究透經、傳經.1973年馬王堆出土帛書中有現存最早的兩部灸法的著作《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本草從新》曰:“艾葉苦辛,性溫,屬純陽之性,能回垂危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李時珍云:“艾灸用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其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大矣”.
中醫(yī)灸療的作用為起陷下、補陰陽、逐寒邪、暢通經脈氣血 .《靈樞·官能》:“陰陽皆虛,火自當之”. 元危亦林《世醫(yī)得效方》:“諸虛極:灸膏肓、氣海,壯數愈多愈妙”. 清吳亦鼎《神灸經綸》“危在須臾,用藥所不及,灸得其要,立可回生”. 晉黃甫謐《針灸甲乙經》曰:“陷下者則從灸之”.晉葛洪《肘方備急方》:“余嘗小腹患大腫,灸即瘥”,“一切毒腫疼痛不可忍者,……灸令徹痛,即可止”.《靈樞·刺節(jié)真邪》曰:“治厥者,必先熨調和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之,火氣已通血脈乃行 ”.《備急千金要方》記載:“凡入吳蜀地游宦,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虐毒氣不能著人也.”《靈樞·背腧》有補瀉之法:“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禁忌為:陰陽俱不足或陰陽俱盛者、陽盛亢熱及息積等.
中醫(yī)灸法分為艾灸和其他灸法.艾灸分為艾炷灸、艾條灸、溫針灸和溫灸器灸.艾炷灸可以分為直接灸與間接灸.直接灸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若施灸時需將皮膚燒傷化膿,愈后留有瘢痕者,稱為瘢痕灸.若不使皮膚燒傷化膿,不留瘢痕者,稱為無瘢痕灸.間接灸是用藥物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如隔姜灸、隔鹽灸等.艾條灸可以分為懸起灸和實按灸.
藏醫(yī)火灸是藏漢醫(yī)藥學與印度醫(yī)學相結合的產物,可追溯到公元前100年.公元8世紀已經有了大量的文字記載.清代藏醫(yī)學家帝瑪·丹增彭措的《火灸教誨明示·白晶鑒》一書是火灸長期臨床實踐的總結,從適應證和禁忌癥、灸法、次數、術后注意及功效等8個方面進行論述,其記載的穴位達322個.可謂是集藏醫(yī)火灸之大成[3].
藏醫(yī)火灸主要治療赤巴寒性病,培根濕癥以及隆的氣滯氣虛癥.如消化不良、胃火衰敗、浮腫、水腫、黃水癥、瘰疬、炭疽、神經錯亂、健忘癥、脈病等,其中黃水病和脈病療效尤佳.在熱病的后期,也可運用火灸施治.
藏醫(yī)艾灸取穴,一般有固定的穴位,一種是依據病人自訴癥狀部位定穴.患病的穴位按之疼痛且舒適,類似于中醫(yī)的阿是穴.另一種是分布在全身各個部位的固定穴,醫(yī)生根據臟腑經絡選穴.藏醫(yī)把人體經絡分為白脈與黑脈兩組主要網絡.白脈網絡由腦之根部向下伸延、分支而遍布全身,其情形類似榕樹的根部組織.由心臟向上伸展分支的網絡為黑脈.白脈與黑脈對應與現代醫(yī)學的神經與血液循環(huán)系統,與中醫(yī)概念不同.艾灸通過封閉脈道要隘,使病邪不致流竄于脈道,從而起到鎮(zhèn)痛、治消化不良、化痞塊、干黃水的作用,使胃火增生,神志清明.
藏醫(yī)艾灸分灸法與烙法兩類,灸法又有艾灸與非艾灸.艾絨的制作是一個很精細的過程.一般在秋天擇吉日采集艾葉,用棍打碎,再揉成艾絨團.艾絨團的大小看所灸的部位不同而有差別:用于關節(jié)者,大小如姆指;用于頭部和四肢者,大小如小指尖;用于脈竅者,大小如羊糞?;蛑瞥蓷l形;用于瘰疬和痞塊者,大小如訶子;用于小孩胃部者,大小如豌豆.
藏醫(yī)常用的灸法有4種:將灼燒成斑痕者稱煮法;灼燒起細小水泡者稱燒法;不傷及皮膚只灼紅皮膚者稱烤法;略灼而產生驚痛的稱擬法.煮法適用于慢性的頑癥,如瘰疬、痞塊、癰癤等.燒法適用于心風病、黃水病等.烤法:適用于隆病、蟲癥、大小便秘閉不通者.擬法所用艾柱較小,多用于兒童,驚痛時即可移去.
維吾爾醫(yī)埋沙療法歷史悠久,唐代有“西域埋熱沙,除祛風寒諸疾”的記載,名人游記中有“火州埋沙療疾祛病”的描述,埋沙療法一直在維吾爾族中流傳[4].建國后該療法受到重視,1956年吐魯番縣建立首家沙療所,1978年在吐魯番、善鄯等地建沙療療養(yǎng)院.吐魯番沙療療養(yǎng)院的沙療基地有5000人同時進行埋沙的沙場,并配有醫(yī)護人員,隨時巡診.
按照維吾爾醫(yī)理論,人體四大物質氣、火、水、土對應四大混合氣質濕熱、干熱、濕寒、干寒并可解析為四大單純氣質濕、熱、干、寒.某種氣質過強與過弱均會引起疾病.四大混合體質對應四大體液:血液汁、膽液汁、粘液汁、黑膽汁.埋沙療法是一種干、熱與干熱療法,能驅除體內過多的粘液汁,治療濕性、寒性、濕寒性疾病.
現代研究發(fā)現,吐魯番盆地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紅外線充足,沙中濕度低,溫度高,微量元素磷、鐵、銅、鋅、鉀豐富.埋沙產生熱刺激,患者全身末梢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汗腺開泄,能將致病體液排除體外,恢復體液乎衡.并有利于微量元素的吸收,促進新陳代謝,促使機體網狀內皮細胞活躍,激活神經系統而達到治療目的.
埋沙療法的適應癥有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慢性腰腿痛、坐骨神經痛、慢性胃腸炎、神經衰弱、遺精、早泄、痛經、月經失調、白帶過多、癱瘓、肌肉萎縮、肌肉僵硬、肢體麻木、輕度浮腫等癥.
壯醫(yī)藥線點灸,是以壯醫(yī)理論為指導,采用經過多種壯藥制備液浸泡過的直徑約為0.7mm的苧麻線,取出后將一端在燈火上點燃,使之形成圓珠狀炭火,然后將此炭火迅速而敏捷地直接灼燒人體體表一定部位,用以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5].該法歷史悠久,在壯族聚居地流傳,經現代研究人員挖掘整理總結提高,形成一種獨具壯民族特色的灸法.
壯醫(yī)認為:臟腑氣血骨肉是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人體可分成3個部分:上部天,下部地,中部人.三部之氣同步運行,相互制約化生,才能生生不息.氣的運行通道為三道兩路,分別為氣道(呼吸道)、谷道(消化道)、水道(尿道)、龍路(血管)、火路(神經).痧瘴蠱毒風濕侵犯人體,導致三道不通,兩路受阻,三氣不同步,氣血難平衡,因此致病.藥線點灸通過熱刺激與藥物滲透,打通三道兩路,調節(jié)氣血平衡,從而治療疾病.
壯醫(yī)藥線點灸取穴根據“寒手熱背腫在梅,痿肌痛沿麻絡央,唯有癢疾抓長子,各疾施灸不離鄉(xiāng)”原則.即畏寒者取手部穴位,發(fā)熱者取背部穴位,對腫塊或皮損沿其邊緣取一組穴位,通常五穴,呈梅花分布.肌肉萎縮者在萎縮肌肉上選穴,麻木者取麻木絡脈的中央點.皮膚瘙癢出現疹子時,取最大的疹子.取穴不唯中醫(yī)經絡,不講得氣.
現代研究與臨床實踐表明,藥線點灸能消炎退熱,祛風止癢,通絡止痛,散結消腫,開胃消食,健脾止瀉,溫經通痹,活血止血,寧心安神,強壯補益.其適應范圍廣,操作簡便,沒有副作用,無污染,不影響藥物治療,便于學習推廣.
朝鮮民族長期使用灸法保健治病.朝鮮醫(yī)灸法源于中醫(yī),并與中醫(yī)共發(fā)展.朝鮮醫(yī)家著書立說,暢論針灸:《鄉(xiāng)村集成方》、《醫(yī)方類聚》、《針灸擇日編集》、《針灸要訣》、《東醫(yī)寶鑒》、《針灸經驗方》中均有大量灸法記載.其中許?!稏|醫(yī)寶鑒》專列一篇論針灸,對灸理、灸法、灸材、適用癥等均作出了詳細的專論.許任《針灸經驗方》特別倡導補瀉二法.但諸多方面均沒有突破中醫(yī)理論的框架[6].
李濟馬《東醫(yī)壽世保元》根據自身長期臨床經驗,從《靈樞·通大》中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的區(qū)別獲得靈感,除掉陰陽和平之人,按人的體質將人分為四象人,治病先辨象,再辨證,將藥物按象分類,因象施藥,創(chuàng)立四象醫(yī)學,極具特色[7].但是綜觀“四象醫(yī)學”理論,李濟馬先生及其追隨者多以探討如何準確辨象,正確運用方藥治療為主,很少提及針灸學方面的內容.故朝醫(yī)灸法與中醫(yī)灸法實無本質區(qū)別.
但四象醫(yī)學按人的體質分象,太陽人“肺大肝小”和“過陽陰少,肝虛”,太陰人“肝大肺小”和“血濁氣澀,肺虛過燥”,少陽人“脾大腎小”和“過陽損陰、腎虛過熱”,少陰人“腎大脾小”和“血奪氣敗,脾虛過冷”.按實者瀉之,虛者補之原則,利用灸法的補瀉二法,當能收到療效.
“灸”字從火,是一種火療方法.火能行氣、驅寒、燥濕,這也是各民族灸法的主要功能.但在灸理、灸材、灸法、適應癥方面各具特色,可以取長補短,相互借鑒.
中醫(yī)以經絡學說作為灸法理論基礎.經絡是人體物質、能量、信息的傳輸通道.認為灸后得氣獲得能量,溫熙體表、透過腧穴、并在經絡中傳導,從而行氣血,驅寒濕,調藏象,燮陰陽,治療疾病,回復健康.藏醫(yī)本身不太講經絡,只講紅白二脈,即血管與神經系統,故不能解釋灸法得氣后的循經傳導,因而只將適應癥關注與神經系統特別在中樞神經沿線.
壯醫(yī)講三道兩路,兩路與藏醫(yī)的紅白二脈相似,三道則是氣道(呼吸道)、谷道(消化道)、水道(尿道),也不講十四經脈和奇經八脈.藥線點灸不講得氣,因而也無行氣之說.不循經絡選穴,因而灸理只能是暢通三道兩路,使三氣同步.維吾爾以埋沙療法全身作用,利用熱法驅寒,燥法去濕,除去有害體液,而無行氣之論.朝鮮醫(yī)灸理與中醫(yī)一致,尚未形成以四象人論為基礎的灸法理論體系.
灸法以火為媒,以熱、燥、行為用,灸材選擇廣泛.但中醫(yī)、藏醫(yī)、朝鮮醫(yī)等均選擇艾葉作為主要灸材,定有原因.艾葉來源豐富,易儲存,易加工成絨,艾絨可塔、可柱、可條.艾葉燃燒物香氣濃郁,殺菌驅蟲,醒腦提神,并易于透皮吸收.艾葉燃燒溫度高,熱力強,燃燒穩(wěn)定.艾灸易操作,可變換多種方法.其它灸材作用單一,而漸少用.壯醫(yī)藥線點灸使用藥線,用苧麻浸麝香冰片,除了溫燥作用外,也利用了藥物的嗅覺作用與透皮吸收功能.維吾爾醫(yī)以沙為材,吐魯番火州沙漠之沙又熱又燥,驅寒濕,除粘液質,實為因地制宜.
灸法方法多樣.中醫(yī)灸法有艾灸、非艾灸,有直接灸、間接灸,有艾炷灸、艾條灸,有起疤灸、起泡灸,有隔姜灸、隔蒜灸,有藥餅灸、藥錠灸,有火灸、貼灸等,根據不同目的選擇不同灸法治療不同疾病.藏醫(yī)將灸法分成蒸、燒、烤、擬4種,分別對應4種與皮膚接觸緊密程度和對人體皮膚產生刺激的程度,同時還對應4種不同的與人體作用方式和作用機理.這種梳理是中醫(yī)沒有的.壯醫(yī)藥線點灸使用藥線火燼按灸皮膚,與維吾爾醫(yī)沙埋全身一樣,方法單一.朝鮮醫(yī)灸法與中醫(yī)一致.
中醫(yī)灸法是中醫(yī)八法中的溫熱法,消導法和滋補法,起陷下、調陰陽、逐寒邪、暢通經脈氣血.能治療寒性疾病、濕性疾病、氣滯血瘀疾病、臟腑功能疾病,以及其它外感內傷疾病.藏醫(yī)三因辨證將疾病分為隆、赤巴、培根,赤巴有冷熱二極,火灸是熱法,能治赤巴寒癥;火灸能燥濕,能治培根濕癥;火灸能行氣,能治隆病的氣滯癥.按三因確定適應癥一目了然.壯醫(yī)藥線點灸疏通三道兩路,能消炎退熱,祛風止癢,通絡止痛,散結消腫,開胃消食,健脾止瀉,溫經通痹,活血止血,寧心安神,強壯補益,有消、通、補、溫諸效.維吾爾醫(yī)埋沙療法清除致病粘液,驅寒燥濕,是熱法、汗法的綜合作用,能治療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腰腿痛與坐骨神經痛、肌肉萎縮、僵硬、癱瘓、肢體麻木等寒癥、濕癥、痹證.
艾灸機制的現代研究主要圍繞3個階段與三大作用方式進行.3個階段分為體外階段、透皮階段與體內階段.三大作用方式分為藥物作用、溫度作用、近紅外光作用.
體外階段主要包括艾葉的品種、種植、儲存、艾絨加工、艾條制作等灸材研究,艾葉的化學成分、艾葉燃燒物的化學成分、艾葉燃燒溫度與燃燒穩(wěn)定性等理化性質研究,艾葉燃燒物的體外抑菌、抗過敏、抗自由基、抗衰老與細胞毒性等體外生理藥理研究.
透皮階段涉及艾灸與人體的三大作用方式:藥物作用方式涉及艾葉燃燒物的透皮吸收機制、艾葉燃燒物對嗅覺細胞的刺激作用等.艾葉燃燒溫度對皮膚細胞的燒灼炎性反應、溫熙作用、對皮膚溫度感受器與痛覺感受器的刺激作用.艾葉燃燒產生的熱輻射以近紅外光的形式透過皮膚腧穴,進入經絡通道.
體內階段包括滲透進皮膚內的藥物的活血化瘀作用、通透血管作用、溶解尿酸等溶石作用、藥物刺激嗅覺傳導到中樞神經與大腦引起的醒腦、提神、通竅作用等.艾灸溫度引起的炎性反應導致的全身調節(jié)作用、溫度啟動的熱感受器與痛感受器刺激引起的全身調節(jié)作用等.由燃燒產生的近紅外光透過腧穴在經絡中傳輸機制研究、不同波長近紅外光傳輸能力研究、近紅外光能量對傳輸途徑器官、組織、細胞結構與功能的作用研究、經絡實質研究等.
艾灸對人體在不同階段有諸多不同的作用,根據疾病對象的不同可以通過選擇不同的灸法強化某些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如間接灸的醒腦提神通竅作用,疤痕灸的炎性作用引起的全身調節(jié)作用,直接灸啟動痛熱感受器引起的全身調節(jié)作用等.但灸為火療,其主要功能是將熱能通過經絡作用臟腑,行氣活血,燮理陰陽.因此判斷灸材優(yōu)劣,灸器好壞,灸法高低主要在于是否得氣,能否行氣,即熱力能否透入人體,并能在經絡中行走.李時珍云:別處艾葉不能灸穿酒壇,蘄艾一灸就穿,當指熱力,而非燃燒物或揮發(fā)油.
艾灸熱力的媒介為艾葉燃燒產生的近紅外光.近紅外光可以透過腧穴,可以在肌肉外包膜結構的空隙傳導.并且波長愈短,透穴與傳導能力愈強.而熱輻射波長與溫度成反比,故判斷艾灸灸材質量的主要標準應該是燃燒溫度的高低.這一溫度的高低與三大作用方式中溫度作用沒有直接關系,卻決定了近紅外光作用的強弱.艾條燃燒最高溫度的高低及其燃燒穩(wěn)定性與艾葉品種、產地、采收期、儲存期、加工與制作工藝相關,可以成為艾條質量標準的基本指標.
灸法來源于火療,光熱作用是其主要作用方式,發(fā)展到艾灸療法其治療作用更趨多樣化.各民族醫(yī)藥均有灸法,但灸理、灸法、灸材、適應癥有所不同,并各有優(yōu)劣.將其互相映照,取長補短,對發(fā)展灸法很有意義.目前灸法在保障人類健康領域的作用遠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對傳統灸法進行挖掘、整理、總結、提高很有必要.
[1]王富春.灸法醫(yī)鑒[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1-181.
[2]李時珍.本草綱目[M]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648.
[3]西珠嘉措.藏醫(yī)火灸流源及其應用芻議[J].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2010,4:22-23.
[4]衛(wèi) 榮,迪麗娜·馬合木提,卡哈爾·庫爾班,等.風濕病維吾爾醫(yī)分型及其沙療療效分析[J].中華現代中西醫(yī)雜志,2005,3(8):694-696.
[5]黃瑾明,林 辰.壯醫(yī)藥線點灸學[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6.
[6]崔秀漢.朝鮮針灸史料探討[J].延邊醫(yī)學院學報,1997,17(1):11-14.
[7]鞠寶兆,柳時枯.朝醫(yī)辨象論治理論體系淺釋[J].中醫(yī)藥學刊,2005,23(6):1081-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