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冉
(湖北省襄陽市中醫(yī)醫(yī)院,湖北襄陽441000)
妊娠劇吐是指少數(shù)孕婦早孕反應嚴重,惡心嘔吐頻繁,不能進食,影響身體健康,甚至威脅孕婦生命的一種疾病,是婦科常見病,病因尚不明確,目前多認為其與血中HCG水平升高有關。嚴重的嘔吐不能進食,影響了孕婦的日常工作及休息,甚至并發(fā)Wernick’s腦病危及母胎生命安全。筆者近年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肝胃郁熱型妊娠劇吐,取得較好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襄陽市中醫(yī)院住院治療的患者78例,隨機分為治療組48例與對照組30例,其中治療組平均年齡28.7歲,對照組平均年齡29.0歲。兩組患者在年齡、孕次、孕周、病情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參照《實用婦產(chǎn)科學》[1]制定:停經(jīng)6~12周,出現(xiàn)頻繁嘔吐,不能進食,嘔吐物中有膽汁或咖啡渣樣物,患者明顯消瘦,極度疲乏,體質(zhì)量下降,皮膚黏膜干燥,眼球下陷,脈搏增快,尿量減少。實驗室檢查:尿比重增加,尿酮體(+)~(+++),血紅細胞計數(shù)增加,壓積上升,血紅蛋白增高,二氧化碳結合力正?;蛏韵陆?,血鉀濃度正?;蚪档汀E懦兰帮B腦病變所致。B超檢查確診宮內(nèi)妊娠活胎。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每日靜脈補液、能量支持治療,輸液中加入維生素C、維生素B6、氯化鉀,同時肌注維生素B1,酌情補充脂肪乳、氨基酸。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以中藥黃連10 g,黃芩15 g,制半夏9 g,干姜9 g,生姜6 g,竹茹12 g,甘草3 g,茯苓15 g。若夾痰飲加白術15 g,陳皮15 g,砂仁6 g;若素有墮胎史加杜仲15 g,菟絲子15 g,桑寄生15 g;若吐下甚加玉竹12 g,麥冬12 g,石斛12 g,去茯苓。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服。
1.4 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2]。治愈:嘔吐停止,諸癥消除,停藥后無復發(fā),飲食恢復正常;尿酮體陰性。好轉:嘔吐癥狀減輕或消除,但停藥后又見復發(fā);尿酮體改善。未愈:嘔吐諸癥均無改善或加重,或行手術終止妊娠。
1.5 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ASS15.0統(tǒng)計軟件。采用t檢驗、χ2檢驗及Ridit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結果 示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
妊娠嘔吐是妊娠早期最常見的疾病,發(fā)病率為0.35%~0.47%[3]。有文獻報道妊娠劇吐發(fā)生酮尿癥者,所生后代的智力較低[4]。故妊娠劇吐的有效治療不僅對維持正常妊娠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減少遠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也有積極作用。目前對該病仍沒有特異治療方法 ,西醫(yī)對癥支持治療雖易奏效,但停止輸液后易復發(fā),而輔以中藥治療效果更佳。
妊娠劇吐屬中醫(yī)學“妊娠惡阻”、“阻病”等范疇。本病最早見于《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嘔吐病位在胃,與肝脾關系密切。主要發(fā)病機制為沖脈之氣上逆,胃失和降所致。中醫(yī)理論認為,沖脈為十二經(jīng)之海,是全身氣血運行之要沖,孕后胎元初凝,血聚于下以養(yǎng)胎,經(jīng)閉血海不瀉,沖脈之氣較盛,上逆犯胃,胃氣不降。加之脾胃虛弱,運化功能失職,痰濕內(nèi)生,隨沖氣上逆為害;或素體肝旺,孕后情志抑郁,郁怒傷肝,肝火夾沖氣上逆而致嘔吐。肝膽互為表里,膽熱液泄則嘔酸吞苦。本病的形成總以“胃虛肝旺”為主。方中以黃連為君,黃連性寒味極苦,為抑肝降逆、和胃止嘔之要藥;制半夏、生姜《金匱要略》謂之小半夏湯,是中醫(yī)止嘔方之祖。半夏苦辛溫燥,化痰降逆和胃;生姜被金元時代名醫(yī)李東垣稱為“嘔家圣藥”,能溫胃散寒,和中降逆,尚能解半夏之毒;干姜溫中散寒,質(zhì)重可入三焦,重點在中下焦,散中焦虛寒;黃芩瀉火以安胎元;茯苓甘淡滲濕鍵脾,助半夏之化痰;竹茹清熱滋陰安胎止嘔;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全方寒熱并用,溫中而不劫陰,清熱而不傷胃,補而不滯,清中有溫,共奏抑肝和胃、降逆止嘔之效,使肝胃得和、逆氣得降則嘔自平。
另外,在治療過程中,中藥服用方法 很關鍵,應采用少量多次、在不易嘔吐的時段服藥。若患者藥液難以入咽,可采用中藥霧化吸入,也能達到同樣治療效果。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1] 張惜陰.實用婦產(chǎn)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149.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6.
[3] 樂杰.婦產(chǎn)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09.
[4] 曹澤毅.中華婦產(chǎn)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319-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