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龍周
(東??h實驗中學 江蘇 連云港 222300)
雖然初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和思維水平,但是物理難學、物理難教一直是學生和教師普遍反映的問題.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存在著幾個讓師生都覺得“頭疼”的老大難問題.筆者一直從事初中物理教學工作,常常受到這幾個“難題”的困擾,現整理如下,和各位同仁探討.
問題1: 敲擊酒瓶會發(fā)出聲音,如圖1所示,在酒瓶中加入水后,敲擊發(fā)出的音調會發(fā)生改變.不少習題和試題中,要求學生回答音調是如何變化的.學生回答不出來,于是問家長、老師或是同學,他們又從各種參考書中找尋答案,但答案不同.
圖1
圖2
其實這個問題在小學科學課本中已經涉及到了,不過教科版的科學教材對該問題所給出的結論,改版前后的答案也是互相矛盾的.那么該問題的確切結論是什么呢?這個問題確實困擾了筆者很久,筆者和物理組的同事甚至找到學校的一位資深音樂教師,讓他給我們指點迷津,結果還是無功而返.直到有一天聽取了南京師范大學一位教授的報告,筆者才徹底搞懂了這個問題.因為敲擊酒杯是一種脈沖型的策動,初始聲音包含的諧波很豐富,比較難鑒別音調.我們可以取高腳酒杯,如圖2所示,用手指沾水摩擦杯口的方法使酒杯發(fā)出聲音,增加杯中的水量,發(fā)出的聲音音調明顯變低,改進后的實驗使學生感到非常驚訝,印象也特別深刻.
問題2:古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中的鄉(xiāng)音無改是指( )沒有改變.
A.音調 B.音色 C.響度 D.音量
這個問題可以算得上是最“折磨”初中物理教師的了,初二上新課時被折磨一次,初三中考復習時還要被折磨一次.每當有學生問這個問題,筆者都覺得很無奈,也很無助.借助古詩詞來考查物理知識原本無可厚非,但筆者決不贊同這種牽強附會的考查方式.從古詩本意講是指方言,如果單純的從物理角度來考慮問題,隨著人年齡的增長,那么音調和音色都應該發(fā)生變化的.反思這個問題,教師也應該自我反省,如果不注重編制試題的質量,而是用這種粗制濫造的試題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長此以往,會極大地傷害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
問題3:速度快慢影響物體慣性大小嗎?
每年都有一些被教師稱為“多事”的學生對這個問題糾纏不放.初中物理教師常常以這是高中內容為借口,讓學生死記硬背慣性大小只與質量有關,而與速度無關.反思教師的這種行為,實際上就是一種教育“不作為”,與其每年都被這個問題折磨,不如把這個問題給學生講清楚.
為什么學生認為速度會影響慣性呢? 因為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在道路上行駛的車輛,速度越快越不容易停下來.所以,學生都會認為速度越快,物體的慣性就應該越大.教師要扭轉學生的這種錯誤認識,就應該向學生講清楚,要看速度是否影響慣性,就要讓速度變化量相同,再來比較難易程度.這樣學生就能明白,同一輛車的速度由100 m/s變?yōu)?9 m/s,和車速由2 m/s變?yōu)? m/s的難易程度是一樣的.因此,慣性與速度大小無關.只要教師能給學生講到這一點,大多數學生還是能夠理解的.
物理不僅難學,而且難教,面對這一普遍現象,物理教師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始終堅持,只要是有利于學生突破學習難點的實驗,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做好.只要是絕大多數學生存在思維誤區(qū)的問題,教師都應該做到直擊要害、精確點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