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霞
(四川省榮縣中醫(yī)醫(yī)院,643100)
面癱屬中醫(yī)學“口眼歪斜”范疇。是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常見病。本病常由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wèi)外不固,風邪乘虛入侵脈絡,使該側氣血痹阻,脈絡失于濡養(yǎng),導致該側肌肉弛緩無力,受對側牽拉,而成歪斜。病因以邪風為主,次為風寒、風熱,或可見風邪與痰瘀相雜者。多數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臉、漱口時突然發(fā)現(xiàn)一側面頰動作不靈、嘴歪斜。病側面部表情肌完全癱瘓者,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露齒時口角向健側偏歪。病側不能作皺額、蹙眉、閉目、鼓氣和撅嘴等動作。鼓腮和吹口哨時,因患側口唇不能閉合而漏氣。進食時,食物殘渣常滯留于病側的齒頰間隙內,并常有口水自該側淌下。由于淚點隨下瞼外翻,使淚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治療上我們首選的治療方法是針刺,在配伍選穴上,初期采用近取與遠取結合的原則。前期近取睛明、陽白、絲竹空、瞳子髎、四白、地倉、頰車、承漿、翳風等穴主治所在部位病變。循經遠取手陽明經原穴合谷,善治頭面諸疾。后期加用足三里、太沖施以補法。
俗話說:“針灸拔火罐,病好一大半”。在治療手法上采取針刺、電針、拔罐綜合療法。針刺能鼓舞人體正氣、調和氣血、通經活絡;閃罐可使局部組織處于高供養(yǎng)狀態(tài),有利于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的改善。
傳統(tǒng)拔罐是瘀血拔法,拔在面部,留有紫斑,有礙面容。閃罐療法是治療面癱的諸多方法中的一種,治面癱的閃罐療法的主要操作方法是:閃罐是用閃火法拔罐,拔住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復多次,直至皮膚潮紅為度,即將瘀血拔法改為充血拔法。此法用于治面癱,選用適于面部大小口徑的火罐(玻璃罐為好),于癱瘓局部或選穴位為中心(如額肌癱可選陽白,鼻唇溝平坦可選四白,面部板滯選顴髎、下關等),連續(xù)閃罐治法,每日1次,一般4次癥狀可減輕,1周(7次)額紋、鼻唇溝可開始恢復(或基本恢復),2周左右可治愈。
采取針刺配合閃罐治療面癱,針刺可以鼓舞人體正氣,調和陰陽,通經活絡。閃罐療法的溫熱和局部機械刺激可以加強局部組織氣體交換,擴張及增生局部毛細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強新陳代謝,加速排除體內廢物、毒素,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yǎng)狀況,有較明顯的興奮機體作用。與針刺療法結合應用效果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