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惠
(貴州省清鎮(zhèn)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針灸科,清鎮(zhèn)551402)
灸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體會
趙惠
(貴州省清鎮(zhèn)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針灸科,清鎮(zhèn)551402)
目的觀察灸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之臨床療效。方法用艾條灸療,取穴關元、膻中、中脘、足三里、梁門、三陰交等。1日1次,1個月為1療程。結(jié)果5例患者中,1例臨床治愈,3例顯效,1例有效,有效率達100%。結(jié)論艾灸療法可有效緩解或治愈慢性萎縮性胃炎,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慢性萎縮性胃炎;穴位;灸法;醫(yī)案
慢性萎縮性胃炎也稱萎縮性胃炎,是指胃黏膜表面反復受到損害后導致的黏膜固有腺體萎縮,甚至消失,黏膜肌層常見增厚的病理改變。由于腺體萎縮或消失,胃黏膜有不同程度的變薄,并常伴有腸上皮化生,炎性反應及不典型增生。該病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疾病之一,在我國一般人群中,慢性胃炎的發(fā)病率甚高,其中萎縮性胃炎占受檢人數(shù)的13.8%。慢性萎縮性胃炎多由慢性淺表性胃炎失治或誤治轉(zhuǎn)化而成,少數(shù)萎縮性胃炎可演變?yōu)槲赴?,?jù)報道,我國萎縮性胃炎的癌變率為2.55%。
慢性萎縮性胃炎以病情遷延、長期消化不良為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腹脹,稍微多食則更明顯,口淡無味,胃脘部隱痛不適,疲乏,消瘦,貧血等,屬中醫(yī)學“痞滿”“胃脘痛”等的范疇。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fā)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與免疫因素、膽汁反流、生物因素、藥物因素以及相關疾病的影響有關,中醫(yī)認為與情志失調(diào)、飲食不節(jié)、脾胃虛弱、先天不足等有關。在本病的治療上,目前中西醫(yī)都無特效的治療藥物和方法,中醫(yī)主要從整體出發(fā),根據(jù)辨證論治的原則進行治療。近年來,中醫(yī)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報道甚多,有不少好的偏方驗方,對改善自覺癥狀、促進病體康復大有幫助。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程較長,進展緩慢,在其病變過程中常出現(xiàn)胃出血、胃潰瘍、貧血、胃癌等并發(fā)癥,應引起醫(yī)務工作者及患者的重視。
萎縮性胃炎在臨床上屬疑難病,治療上相當棘手。從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角度,萎縮性胃炎的病變過程幾乎不可逆轉(zhuǎn),通常是漸進式的加重,預后多不良,如果能保持現(xiàn)狀不發(fā)展已屬不易。我在診治5例萎縮性胃炎病人時,于此深有感觸。鑒于萎縮性胃炎的藥物治療不易收到成效,因此我在治療上嘗試運用針灸方法,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收治萎縮性胃炎病例5例,男性3人,女性2人,最大年齡63歲,最小年齡47歲,平均病程17年。1例臨床治愈,3例顯效,1例有效。
驗案:梁某,女,54歲。因職業(yè)因素常年飲食不節(jié),胃脘痛已35年,1986年經(jīng)貴州省人民醫(yī)院胃鏡檢查確診為萎縮性胃炎。家族中有胃炎轉(zhuǎn)胃癌病史,故此病人言談間常流露出恐懼情緒。病人曾經(jīng)中西醫(yī)治療,服藥無數(shù),卻幾無療效,情緒上甚是悲觀。
2010年6月13日初診記錄:自述腹脹,稍微多食則更明顯,口淡無味,納差,胃脘部隱痛不適,夜間疼痛加重,用熱水袋熱敷則痛減,常用拳頭頂住胃脘部以減輕疼痛,身體消瘦,便溏,易疲乏,易感冒。脈浮緩而弱,胃脘痛時脈兼緊,舌淡略現(xiàn)紫色,苔薄白。脈癥合參,診斷為脾胃虛寒夾瘀證。鑒于該病人藥物治療效差,且為脾胃虛寒證,故建議灸療(艾條灸)。
取穴:以關元、膻中補陽祛寒為君,以中脘、足三里健脾、止胃痛為臣,佐以梁門和中厚腸胃,使以三陰交活血化瘀。上述諸穴配伍為用,以取補陽祛寒、健脾和中止痛之效。
效果:灸治1周后再診,胃脘部疼痛減輕,諸癥有所好轉(zhuǎn)。病人認為是從未有過的現(xiàn)象,于是信心大增,堅信艾灸一定能治好她的病。其后的兩個月中,艾灸從未有一日間斷。2個月后再診時,病人胃脘部已無疼痛感,其余諸癥也大有好轉(zhuǎn),面色紅潤,精神飽滿。
由于病人長期受困于此病折磨,得此療法后,大有病去體健之勢,因此治療極有毅力與恒心,一直堅持每日艾灸,8個月后,治療終獲佳效。2011年3月再到貴州省人民醫(yī)院胃鏡檢查,胃黏膜厚度、顏色均已正常,胃黏膜腺體也已恢復正常。
體會:辨證準確、治療得當之外,堅持非常重要。本病例之所以取得了極好的治療效果,與病人對治療的信心與長時間的持之以恒是分不開的。8個月的治療,時間不能說不長,但與其35年的病史相比較就短了許多;而在過去的藥物治療中,病況時好時壞,整體是呈漸進式加重來發(fā)展的,致使病人在疾病的發(fā)展加重過程中失去了希望。
運用艾灸治療萎縮性胃炎,是我的新嘗試。通過對該病的治療,萎縮性胃炎漸進式發(fā)展加重和不能逆轉(zhuǎn)的情況得到了改變和修正。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2.024
:1672-2779(2012)-12-0034-01
:楊燕平
201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