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永
陜西廣播電視大學科研處,西安710068
印度是亞洲大國之一,人口眾多,農村人口數量巨大,是典型的農業(yè)國家。其經濟文化發(fā)展不平衡,文盲、半文盲比例較大,同我國相似性頗多。但印度在近二十年經濟、文化發(fā)展速度很快,這主要得益于教育的發(fā)展,特別是成人教育的發(fā)展,在遠程教育和掃盲教育方面成效突出。因此,認真研究印度成人教育,尋找能為我國成人教育進一步發(fā)展可供借鑒的經驗,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該文擬從印度農村遠程教育技術推進方面入手進行研究。
相關資料顯示,獨立之初印度教育狀況不容樂觀,全國識字率僅為14%,而女性識字率更低至8%。因此,在政府出臺的《成人教育—政策聲明》中明確指出,成人教育為國家發(fā)展規(guī)劃中的重點[1]。但為農業(yè)大國的印度農村人口占60%,數量巨大,且國土北部是山岳地帶,占整個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如何有效推進成人教育發(fā)展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經過反復論證,印度政府選擇了遠程教育,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將教育計劃向農村延伸。在推行農村遠程教育過程中,有一個漸次的技術推進過程。
所謂傳統的信息技術是指紙質材料傳播技術和收音機廣播傳播技術。印度傳統技術的推進過程主要是通過兩個項目來完成的。
第一個項目是1967年印度農業(yè)部、信息部和廣播部聯合推行了一個“農民功能性掃盲計劃”項目。該項目嘗試將廣播傳播技術運用到農村成人教育中。相關資料顯示,該項目在印度境內選擇了100多個地區(qū),向這些地區(qū)的100多萬農民開展功能性掃盲教育課程。項目推行的目標有兩個:第一是幫助廣大農民掌握基本的讀、寫、算的能力;第二是給廣大農民傳授農業(yè)生產知識和農業(yè)生產技術,提高他們農業(yè)生產水平,增加他們的收入[2]。
第二個項目是1978年在印度全境推行的“全國成人教育推進計劃”。在該項目推進過程中,印度政府鼓勵社會廣泛參與,并加大對大眾傳媒建設的投入,采用通過紙質材料傳播技術及收音機廣播傳播技術的開發(fā)來推進該項目。該項目確定的目標有三個:一是提高廣大農村群眾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義務感;二是掃除文盲,提高廣大農民的文化水平;三是幫助廣大農民獲得和社會進步與時代發(fā)展相適應的農業(yè)勞動技能和現代生活能力[2]。
這兩個項目的推進使得傳統信息技術傳播方式在印度農村遠程教育中得到應用和逐步推廣,對印度農村成人教育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正如印度安得拉大學成人和繼續(xù)教育學院瓦舒德琺·勞教授的評價,這是迄今為止在印度農村成人教育最具代表意義和最具影響的項目。
瓦舒德琺·勞教授認為,現代信息技術是指以當今寫進信息、網絡技術為核心的電視、計算機、因特網等技術,及影視、錄像、錄音等多媒體信息傳播技術。
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推進過程中,政府依然重視依靠項目的推動。政府積極尋求同國際組織合作,如同瑞士著名的塔塔手表公司的合作。通過塔塔手表公司的鼎立相助,印度創(chuàng)立了全新的成人教育電視節(jié)目;合并了美達克地區(qū)之前的三種初級課本,制作了17門課程的電腦學習課程;向安德拉普拉德什各所轄地區(qū)免費提供10臺電腦[2]。另外,同美國達拉斯市的“國際語言學會”合作,于1983年在印度邊遠地區(qū)成立了30多個基層中心識字班,學會為這些邊遠地區(qū)創(chuàng)制出字母文字,編纂了計算機常用詞語索引,并出版了教材和語匯手冊等[3]。這些項目都極大地推動了印度農村遠程教育。
除了同國際組織合作外,政府也通過自身努力來推動這項工作的深入開展。自2000年開始,印度政府啟動了大量推動農村成人教育的項目,而這些項目的重點是通過引進現代信息技術和傳播技術來開展的。經過幾年努力,多達爾山官方電視轉播網絡已經覆蓋了印度72%以上的人口,為遠程教育資源的輸出創(chuàng)造了便利的條件。2004年9月20日,印度又成功發(fā)射了一顆自行研制的教育衛(wèi)星。這是印度發(fā)射的第一顆用于遠程教育的衛(wèi)星,它被稱為EDUSAT,價值2000萬美元,它也是世界上首顆教育專用衛(wèi)星。衛(wèi)星12個異頻雷達收發(fā)器將地毯式覆蓋印度全國,地面人們只要使用價值65美元的接收器就能在任何電視機上收看到它播放的節(jié)目。英迪拉·甘地國立開放大學一位副校長稱:“(這顆衛(wèi)星)能為印度教育帶來革命性進步”[4]。
通過廣泛的國際合作和政府建設,印度農村遠程教育得到長足的發(fā)展,遠程教育的覆蓋率和受眾大幅提高,掃盲成就也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技術水平對促進遠程教育發(fā)展的重要性也得到充分體現。
印度在農村成人教育中選擇了遠程教育方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逐步推進。通過多年的努力和實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別是在提升識字率,提高廣大農村人口文化素質方面。但在技術推進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出現一些困惑。
1.3.1 重視硬件建設,在軟件資源開發(fā)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遠程教育的推進不僅僅是信息傳播技術的改進,而是應包括配套傳播技術所需的軟件資源開發(fā)的共同推進。印度政府通過大量的國際合作及國內投入,使現代信息傳播技術在廣大農村地區(qū)廣泛覆蓋。但相對于硬件資源,軟件資源的推進步伐卻緩慢得多。由于印度是世界上典型的多民族、多語言國家,國家憲法中確認的語言有15種,而各地存在的方言有1 600余種,這給資源制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F在印度雖然制作了大量的教學資源,但均采用正規(guī)的書面語言或口頭語言,這些資源在多語言,特別是多方言的農村地區(qū)推行顯得舉步維艱。政府下一步的工作是如何制作出適合廣大農村需要的教學資源。
1.3.2 如何讓廣大貧困人口能真正接受遠程教育
遠程教育除了傳播技術的推進外,還需要教育主體學習者的廣泛參與。而印度是一個典型的發(fā)展中國家,城市和農村人口貧富分化嚴重,農村中存在大量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農民。這些人生活的惟一目標是能夠生存下去,因此他們對社會的認知,自我認同方面非常悲觀、消極,缺乏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再加之政府為支持農村教育所投入的經費大量被侵吞和占用,有學者統計:“在非洲和阿拉伯國家,70%的農村成人教育經費都被貪污或轉移到其他方面的用途”,造成了農村成人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嚴重影響了廣大農民接受成人教育的機會。
如前所述,印度社會狀況很多方面與我國頗為相似,因此通過對印度農村遠程教育的研究,可以看出對我國有很多借鑒意義。
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是一個由低到高的發(fā)展過程,這個過程是漸進的,我們不能違背這個規(guī)律。同印度相比我國遠程教育出現較晚,在1978年才出現專門從事遠程教育的學?!獜V播電視大學在農村遠程教育方面則更晚。當我們在農村的遠程教育尚處于探索期時,在全國設立開放大學,推進全民終身教育的號角卻已經吹響。在這個時期我們應該尤其保持審慎的態(tài)度,我們許多農村連電視都沒有普及,但現在已經設想通過網絡來推進遠程教育。一方面是物質條件是否允許的問題,另一方面是農民的文化水平是否已經真能達到通過網絡獲取知識的程度。印度農村遠程教育已經走過了半個多世紀,時至今日其遠程教育信息傳播技術也主要倚重于廣播電視的傳播。因此筆者認為,我們應區(qū)別對待各地農村,采用適合本地特色的信息傳播方式。現代先進的網絡當然十分需要,但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也應適當保留,我們不是看傳播方式的先進程度,而是應該看傳播方式的時效性。
我國比印度幅員更為遼闊,人口規(guī)模更為巨大,且農村地域和人口均占絕大部分。我國農村教育落后狀況明顯是不爭的事實,推進農村成人教育作為提高國民素質的一項重要工作從某種程度來說是帶有福利性質。但面對廣大農村如此巨大的教育受眾,采取單純依靠政府的經費投入顯得有些杯水車薪的味道。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吸收印度農村遠程教育先進的經驗,積極爭取國際合作,利用國際項目推進農村成人教育信息傳播方式的改進。在爭取國際合作的同時,還應廣泛調動社會力量投入農村遠程教育中,通過共建共享及互惠互利原則,提高社會力量參與的熱情,共同推動農村成人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我國也是一個民族眾多的國家,各民族形成“大雜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因此在資源建設過程中也存在同印度一樣的問題。為了有效解決此問題,各教育部門和機構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致力于農村黨員干部教育的“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項目,在一些民族地區(qū)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不少地區(qū)還探索出較為成功的經驗。例如:少數民族眾多的貴州省在推進農村黨員干部教育時,除了制作大量的漢語節(jié)目外,還根據本省苗族、侗族數量較多的實際,開發(fā)了漢苗、漢侗雙語資源70余小時,有效地推進了農村黨員干部接受教育的普及性[5]。再如:教育部自2004年正式啟動的“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致力于為廣大農村地區(qū)培養(yǎng)留得住、用得上、懂技術、會經營的新農民。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努力,現在我國農村許多地區(qū)都建立了教學點,其中不乏民族聚集地區(qū),特別在西南民族地區(qū)廣西的靖西、龍勝等縣的試點,為少數民族地區(qū)資源開發(fā)有一定指導意義。但我們現在缺少的是將成功案例進行系統總結,同時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探索出一套農村軟件資源建設的系統方法,這也是下一步我國農村成人教育發(fā)展的任務。
遠程教育是以信息技術作為傳播介質的一種新型教育形式,技術的選擇是遠程教育發(fā)展的關鍵所在。農村地區(qū)由于同城市相比存在明顯的差距,包括經濟的差距及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差距,嚴重影響了農村地區(qū)遠程教育的推進。作為農業(yè)大國的印度,為了改變落后的教育面貌,消除廣大農村地區(qū)存在的數量巨大的文盲,實現了依靠信息技術來推行農村成人教育發(fā)展的模式。實踐證明,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我國同印度在許多方面都有相似之處,印度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我們只有認真吸收印度的先進經驗,避免印度遠程教育技術推進中的不足,才能推進我國農村成人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
[1]關麗梅.印度掃盲教育經驗及其啟示[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8,(10):160-161
[2]王劍飛,高志敏.成人教育:新技術與新活力-現代ICT在印度農村成人教育中的應用[J].成人教育,2007,(11):4-6
[3]常永才.邊遠民族地區(qū)雙語掃盲項目的開發(fā)-印度部落案例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2,(1):79-83
[4]常青.印度開放與遠程教育的領導者—印度印迪拉·甘地國立開放大學[J].農民科技培訓,2008,(10):12-13
[5]張小永.貴州省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現狀及其對西部地區(qū)的啟示[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28):17739-17740